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与心理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2019-11-11 12:18黄乘政
卷宗 2019年29期
关键词:考试作弊心理分析特点

摘 要:“有考试,就存在作弊”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现在的学历报考,都可见到考试作弊的影子。对于作弊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作弊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对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会产生影响。本文以某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针对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作弊行为提出矫正对策,争取为大学生的成长创建一个健康积极且公平的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特点;心理分析;防治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考试舞弊研究及防舞弊措施研究”(项目编号:XJK012JKB01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考试作弊是指学生违反考试制度,用欺骗的方式获得高分数的一种行为,其对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以及公平性会产生较大影响。历年来,各高校都对考试作弊严加重视,也采取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严重的都有开除学籍,以此警醒学生,争取获得学校考试的最大公平性。但即便如此,依然存在一些学生顶风作案,忽视学校考风考纪,作弊案例时有发生。为此,针对防治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课题研究出现了不少,也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也选取了某高校进行了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获得了一些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以此提出了针对性防范措施,现做如下汇报。

1 作弊的定义

作弊是指通过欺骗、误导或者诡计的方式获得某些权力或利益,获得的利益也是建立在剥夺他人利益的基础上[1]。《现代汉语词典》对作弊的解释是:“作弊,指用欺骗的方式做违法乱纪或不合规定的事情”[2]。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欺骗”、“违法乱纪”、“不合规定”,而具体到那种行为也没有明确的实例,具体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判定,这也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在里面。这个解释是从道德、行为、伦理以及技术方面给了范围的界定,给出的也是文字字面的理解。其核心讲的就是对既定规则的违反,不同的领域,作弊的意义及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

2 大学生作弊调查分析

2.1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某高校为研究对象,结合该高校已经出现的一些作弊现象,被发现和处理过的学生,在获得同学的同意后,对其进行专场访谈。并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让他们对学生出现作弊行为的心理情况进行简单阐述与说明,并填写作弊心理原因问卷调查表,共发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2.2 作弊心理原因分析

通过对已经发现作弊现象的学生进行专访,并结合100份问卷调查表中阐述的相关作弊心理原因,总结得出以下几点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常见心理原因:投机心理、侥幸心理、虚荣心理、从众心理、缺乏自信心理、冒险心理、功利心理、哥们义气心理、松懈心理、焦虑心理、厌学心理、无知心理。各心理因素所占比例详细如下表1所示。

1)投机心理: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投机心理因素在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原因中的占比时最高的。这是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项比较艰苦的事,能力强的学生也许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可以很快的掌握各项知识,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为了弄懂学习的知识点,需要去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因此,造成的现象就是,对于自己喜欢的学科认真去学,认为对自己将来发展有用的课程再难也得咬着牙去学。而对于自己未来发展帮助不大,又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就选择性放弃。但总得过考试一关,于是抱着蒙骗过关、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找到各种考试作弊的方式方法,以期蒙混过关[3]。这也就造成了这次调查结果中,有68名大学生是因为投机心理考虑去考试作弊的。

2)虚荣心理:据这次调查显示,虚荣心理原因占到这次调查对象的42%,仅比投机心理少一点。因为虚荣心理考试作弊的学生大致有如下两个特点。首先,是那些平时成绩不错,但在班级或者年级担任职务较多,因为大学学生干部工作繁忙,需要完成学生与辅导员的联接工作,导致占用了不少平时的学习时间。但这部分学生需要维护自己在班级及年级的形象,不仅需要在自己擅长的几门功课上名列前茅,也需要在其它副科上嶄露头角,因此就想到通过考试作弊的手段来拉高其它几门副课,提升自己的平均成绩及班级、年级排名;另外,有一部分学生也没担任什么职务,但总希望多得点学校的奖学金,并为入党提供有利条件。因此,铤而走险,愿茂作弊被抓的风险,通过作弊提升自己的整体成绩。

3)侥幸心理:侥幸心理也是导致学生作弊的重要原因之一,100名研究对象中有39名大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才考虑的作弊。这些学生也知道学校对于考试作弊抓的很严,被抓的后果很严重。但这些学生就是认为自己的手段高明,小聪明的认为自己能够逃过防作弊设备的监测,侥幸的认为自己能够作弊不被抓。这些学生自己也对大学考试作弊被抓的概率做过测算:“大学生作弊率高达39%,但被抓的仅仅在1%以内”[4],这也更加助长了他们考试作弊可能逃过被抓的心理。

4)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一些学生成绩处于中等,不作弊也能混个及格,但有些平时不怎么学习的同学通过作弊,在考试成绩上超越了自己,甚至还通过作弊拿到了本不属于他的奖学金。因此,心理不平衡了,自己通过学习得不到的东西,别人通过作弊轻而易举就拿到了,于是也开始从众,索性加入作弊的行列,成为作弊“大军”中的一员。本次调研中,有26%的同学是因为从众心理考虑的作弊。

5)厌学心理:有些学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但由于骨子里对学习的叛逆,高中是因为家长逼着没办法,在家长及老师的压迫下终于考上了大学。进入大学后,学生相对自由,很多事情都是需要靠自觉去完成,这部分学生由于本身就比较厌学,所以无法管控自己,开始逃课,对上课提不起一点兴趣,如此越往后学习越吃力,厌学情绪越来越大。但只有考试过关了才能拿到文凭,也才敢面对家长,没办法只能选择作弊,希望通过作弊混个毕业证,也方便以后找工作。本调查中,有13%的同学是因为厌学心理考虑的作弊。

6)哥们义气心理:哥们义气也是助长学生作弊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此次调查研究中占比为10%。对同学将义气是好事,但将哥们义气带到考试作弊中,就会害了作弊双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受到成绩差同班同学的请求,碍于同学情,不好意思拒绝,也害怕因为拒绝后同学关系闹僵,不利于后期相处。因此,就出现了帮助传递考试答案纸条,甚至是代考等作弊手段,这样的一旦被抓住,连同成绩好的都将一起被牵连。

3 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措施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学校和班级需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及团组织的带头作用,辅导员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一种诚信、自律的优良品质,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杜绝作弊的念头,从而在行为上有效克制自己。不跟风,不从众,不讲哥们义气,不抱有任何侥幸心理及幻想,踏踏实实做人,自觉抵制作弊的歪风邪气。

2)严肃考风考纪,加大监督力度。考试作弊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存在,但也不排除环境的客观因素,如考场座位排的较近,考场的监考人员较少等,这些也都是导致大学生作弊的诱发因素。座位靠近,无形中降低了学生作弊的难度,加上学生的自制力差,又有以上分析的各种心理原因作祟,更也肆无忌惮的传纸条。同时,在监考过程中,绝大多数老师都还是比较认真负责,但也有少部分老师对学生的作弊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严格执行学生规定的考试规则,认为学生都这么大了,能放一马是一马,尽量保证学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这也就造就了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本来没有作弊的同学也滋生了作弊的念头。因此,学校要严肃考风考纪,对各处考试的检查力度要加大,给教师说明监考的职责,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考试规章制度,对于懈怠的教师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对于发现的作弊现象,学校也要严肃处理,并进行全校播报,以儆效尤。考试期间,学校要组建临时督导组,加大对考试监督的巡查,以此维持良好的考场纪律。

3)调整考试内容,保证考试内容的合理性。学校需要对考试形式及内容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不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未来的教育大形势进行调研,以此调整学校的考试内容,如有些科目可进行开卷或半开卷考试,有些科目只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即可,等等。通过考试内容的調整,使之更具有合理性,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学生的负担。

综上所述,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多方面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学校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试内容的合理调整以及严肃考风考纪,从思想上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如此,方能较好的控制大学生考试作弊泛滥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唐宾.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06):167-168.

[2]朱蓝鹏,安军.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0):169-171.

[3]张艳,王飞.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成因及防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14):122-123.

[4]赵朝勇.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258-260.

作者简介

黄乘政(1973-),男,湖南邵东人,硕士,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考试作弊心理分析特点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