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提升策略

2019-11-11 12:20李梅菊
卷宗 2019年28期
关键词: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大数据

李梅菊

摘 要: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现状、问题以及提升措施,如完善图书馆学科馆员管理制度及考评体系、建立学科服务团队和学科服务平台以及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提升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研数据的数量急剧增加,并且极大提升了科研数据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途径。对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来说,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以及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加强,科研工作人员对科研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图书馆的学科服务需要向专业化、智能化和快速化转变,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应该变得更加深入和专业,以学科馆员作为主体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应得到更大发展。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已经不能定位在文献传递的层面,而需逐步转型为专业学科服务和知识服务阶段,高校图书馆需要强化学科服务的管理进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内涵[1]。

1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及问题

1.1 图书馆学科服务基础薄弱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馆员人才资源不足,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较少,馆员整体结构复杂且科研素养不高,另外图书馆硕士学历及以上人员专业背景单一,兼具图书情报学和专业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人才非常缺乏。高校图书馆的人才资源分布也非常不均匀,重点院校图书馆和东部发达地区图书馆的人才资源较为集中,而地方普通院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人才资源极为缺乏。不同学科的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服务的需求差异较大,人文学科的科研由于需要阅读参考较多文献资源,且相关资源大部分可以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中搜集,所以人文学科的学科馆员的科研服务较易开展且容易得到教师的认可,而理工学科的科研人员更多的是需要各种实验所得出的相关数据作为支撑,且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学科馆员不容易参加科研人员实验过程中的学科服务,更多的是参与学科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所以理工学科的学科馆员的科研服务较难开展且较难得到教师的认可[2]。

1.2 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欠完善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学科服务不仅需要馆员具备良好的信息情报和学科背景知识,还需要信息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的數字化资源、数据分析工具、文献管理平台和综合性知识服务平台等,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普遍财力极为有限,信息资源以及服务平台的升级比较困难。另外学科馆员在完成图书馆繁琐工作的同时负责提供学科服务,这就极易使两方面的工作难于协调,另外受限于图书馆馆员的人数及专业背景限制,使得同时满足各学科的科研服务难度较大,学科服务各环节系统性较差,学科服务的效果欠佳。另外图书馆还需要设立学科馆员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对学科服务进行考核评价,使学科馆员更有动力去进行学科服务。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学科馆员现在更多的是充当信息联络员和信息中介的角色,还没有更深入的融入学科服务中,这成为制约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提升的重要因素[3]。

1.3 图书馆科研服务重点不明确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是在科研咨询培训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书馆科研咨询培训服务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开展文献检索培训课程和信息素养提升教育;为科研项目提供科技查新服务;SCI、EI等论文收录和引用服务;为课题立项、研究生开题和论文查重等提供支撑服务;编制期刊书目索引,方便科研人员检索;专题文献调研;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普遍问题及咨询服务等。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与科研咨询培训服务有想通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学科服务更需要学科馆员与各学科科研人员进行联系进而提供科研服务,建立各学科信息资源的平台及学科导航,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文献和学科资源的检索、分析及评价,为科研人员提供足够的科研信息支撑。学科服务体系的发展并不是科研咨询培训服务的延伸,而是做到以科研人员的需求为中心,高校图书馆应该整合各学科背景的馆员人力资源,在明确学科馆员服务性质的基础上,建立全方位的学科服务体系[4]。

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提升

2.1 完善图书馆学科馆员管理制度及考评体系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图书馆学科服务提升的基础,合理的学科服务考评体系更能够增强学科馆员工作积极性,是促进学科服务的提升的重要举措。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包括学科馆员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在内的管理体系,并在经费、管理和认证等方面给予该岗位支持。学科馆员任职条件一般包括学历、职称、任职资格证、专业背景、外语水平、情报检索技能、计算机技术等级和交际能力水平等基本条件。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本学科文献资源管理,了解本学科学科学术前沿动态,了解本学科所在学院教师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基本信息需求,与科研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另外还需要完成本学科的信息服务工作,主要有文献检索与咨询、项目查新和论文开题工作、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等,对本学科专业数据库、文献资源和学科导航的管理、宣传以及培训等工作。其次,高校图书馆应设立科学合理的学科馆员考察评定体系,进而对学科服务工作进行深入的考核和评价,查找学科服务中的工作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服务提升措施[5]。

2.2 建立学科服务团队模式

由于学科馆员自身学科背景和能力的制约以及学术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仅依靠单个学科馆员学科服务模式越来越难于满足科研人员的更高信息需求,学科馆员需要扩大学科服务的范围,实行学科服务团队化制度,组建跨学科和部门的学科服务团队,通过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共同完成学科服务任务,提升学科服务队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支持力度,学科团队的成员一般可以是图书馆不同部门的馆员、学科联络人以及研究生志愿者等,也可以发挥退休教授专业能力强的优势,将学科退休教授纳入学科服务团队。学科服务团队模式能够有效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集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加强学科馆员和科研人员的交流,拓展个人专业知识面,能更好地服务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信息需求[5]。

2.3 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提升

信息素养一般指科研人员能够对个人的学科信息需求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能够对所需要的学科信息具有信息检索、分析和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学科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几个方面。在大数据时代,对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培训及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素养是科研人员的必备能力。信息素养的提升一般可通过集中培训和个性化培训的模式,集中培训可以通过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进行整体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文献检索方法技巧、检索结果分析、数据库应用、学科信息推送、論文投稿事项等,集中培训的内容应选择实用性和通用性强的内容。信息素养个性化培训可以由学科馆员与学科科研人员进行小范围信息培训,主要是针对相关学科、相关专业和相关课题的专门学科服务,小范围培训针对性强,目的比较明确,培训效果一般较好。信息素养培训中应根据科研人员信息素养基础和信息需求来设定合适的培训内容,信息素养一般的科研人员主要讲授检索工具、数据库使用及图书馆信息服务等基本内容,而对信息素养较好的科研人员主要讲授检索思路和技巧、信息分析和筛选及文献推送等内容[3]。

2.4 建立完善的学科服务平台

学科服务平台是将图书馆学科馆员、科研人员和学科资源相结合的平台和媒介,学科服务平台一般具有文献检索与调研、信息分析筛选、论文写作投稿、课题评估分析和在线咨询交流等功能。通过学科服务平台,科研人员可以与学科馆员和其他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信息资源分享与创意,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科研人员可以作为平台内容设计的主体,而学科馆员可以作为平台的指导员,科研人员可以对个人文献管理、科研经验和心得等的进行分享,在对个人资源管理的基础上丰富学科资源的建设。科研人员个人资源和平台所具有的文献资源导航、学科情报等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学科资源集合[6]。

参考文献

[1]郝晋清,王珺,王娟萍.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策略研究-以天津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293:104-106.

[2]赵艳萍.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中外企业家,2017,9:235-236.

[3]王海月.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9,4(3):16-20.

[4]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2):11-17.

[5]袁红军.“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8:76-81.

[6]张勤,郑邦坤.地方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4:95-98.

猜你喜欢
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大数据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