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的教育场所可以大致分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社区社会教育。本文主要从班杜拉的自我调节、观察學习以及榜样示范强化三个方面来分析不同场所下的幼儿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班杜拉学习理论;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社区;学校
1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理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1 自我调节理论
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自我调节研究是班杜拉的理论与其他行为主义理论最显著的差别。自我调节指的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支配着人的大多数行为,它包括自我奖励的积极作用和自我惩罚的消极作用。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存在着不同的衡量标准,可分为横向衡量和纵向衡量两个维度,横向衡量的标准常常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的标准相比较相参照而确立的,纵向衡量则是个人先前的行为水平同样也可以作为他现在的行为标准。比对成功之后,人们会提高其个人标准,而在多次失败之后,则又会降低其个人标准。而且人们对结果的归因(即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推断)也影响其后确立标准水平,比如长期将错误归结到自身(内归因倾向严重)的儿童非常容易在未来不够自信,常常自我怀疑。
班杜拉认为自我奖惩的标准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选择性强化,即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由父母、教师及其年长者对合乎他们信念的行为予以奖励,对于不符合他们观念的行为给予惩罚或漠视,使幼儿将这些观念、行为标准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二是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即对示范者行为标准的学习。
1.2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儿童可以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比如看到别的小朋友听话会得到夸奖自己也会学着听话一点;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观察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示范行为要在幼儿的记忆中保持。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行为再现。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简单说来就是首先要引起幼儿的注意,使幼儿观察到的行为在记忆中保持,引导幼儿将记忆转换为行动,最后将幼儿这一行动持续下去。
1.3 榜样示范
许多研究表明,受到强化的榜样行为比未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模仿,如罗茨克兰斯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经常观察到别人的攻击行为受到强化的儿童,攻击性最强;经常观察到别人的攻击行为受到惩罚的儿童,则不去模仿这种行为,攻击性最弱;因此,树立正确的示范榜样,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儿童的生活中,家庭、教师、伙伴群体和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示范作用对儿童影响极为重要,如何利用这些示范作用来教育儿童是值得关注的。
2 家庭中的幼儿教育
家长在孩子出生以后,就开始与父母朝夕相处。家庭中的耳濡目染是儿童观察学习的主要方式,父母的行为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来源,家长对问题的看法、思想作风、兴趣爱好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己的孩子。家庭是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在时间最长的场所,不论未来幼儿到任何发展阶段唯一离不开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家庭中的亲缘血脉对儿童的一生产生的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家庭教育相比于学校教育其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途径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正突现了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在家庭这个环境氛围下,持续的、不间断的影响幼儿的认知和价值观念,其影响相对学校教育是更加深远而深刻的。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儿童家庭教育还是在遵循老一代人的方法,就是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教他人人辨对与错;但能够率先示范、以身作则的家长却寥寥无几,他们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的以身作则,且一旦这些教育方法无法实现其教育目的时,很多家长反而会认为是孩子不听话,教不好,经常对孩子批评、打骂进而对孩子产生无望的心理暗示。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让家长背负着双重的责任:一是在没有抵抗力的孩子面前,家长必须展现出说一不二的权威;二是家长必须在行为举止方面做孩子的典范。家长在孩子的未来发展道路上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一个孩子童年时期的教育单单靠父母的这种口头的纠正式教育,是无法实现对孩子良好的引导和智力开发的,父母需要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孩子从小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家庭中父母的无意行为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无意行为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当孩子调皮时,一些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无意间给孩子提供了如何打骂的示范,其结果反而使孩子更加调皮。实际上,父母的精神状态比技能更为重要,父母的准备工作不能只靠学习,还需要道德方面的品质,如机警、稳重、耐性、爱心和谦逊,其中最重要的是,时刻考虑孩子的感受。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发挥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无意的、不自觉的示范作用,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幼儿迈出家庭的第一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发展社会性行为。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在幼儿园中,幼儿每天同教师、伙伴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发生自己意识不到的模仿行为。
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儿童对教师往往具有很强的崇拜心理,教师是他们最先也是最直接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的个人爱好、举止神态、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和品格等,都将对儿童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力的大小,又与教师本身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直接相关,威信高、重要性大、為儿童所喜欢的教师更容易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作为儿童观察学习的首要对象,应时时刻刻注意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因为不仅仅是教师鼓励的行为才有可能被儿童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儿童模仿学习的重要榜样,克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视说教,但轻视身教的情况。
伙伴群体的示范作用。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个体在进行观察过程中,容易与和自身类似、新奇或者是与自身相比优秀的榜样,将其作为模仿对象,实际上观察对象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分成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所以,教育者需要净化个体周围环境,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儿童幼时的伙伴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国古代圣人孟子从小就随母亲“择邻而处”、“三迁其居”,为的是有一个良好的伙伴群体。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孟子精通各种经典书籍,终成与孔子齐名的一代“亚圣”文化名人。班杜拉认为,在儿童的同伴中树立学习的榜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儿童在学习交往中,往往会模仿他们佩服的同学,模仿受到教师、家长赞扬的同伴。因此,教育者要注意选择儿童生活、学习中比较接近的、影响较大的同伴作为榜样;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各种示范榜样,分清是非,对照自己,找出差距。
4 社区幼儿教育
社区幼儿教育,是指对区域社会中的儿童和家长进行保育或教育等活动,提高社区成员的保教意识和技能,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环境,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社区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社区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孪生兰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一书中也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不仅是我国学前教育依法治教的需要,而且也是发挥学前教育的整体教育功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能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国际化进程”。
家长应注意传播媒介对儿童的示范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电影、录像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示范榜样,对儿童有极大的影响。我们不能低估伴随着娱乐时无意中模仿的事实,它不会引起儿童的抗拒。儿童花在电影、电视等媒介上的时间比花在学习和睡眠之外的任何活动都多。因此,家长应注意引导儿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选择优秀的影片。然而在工作忙碌的今天,很多父母为了更轻松的带孩子,会把手机给孩子玩,这样孩子在手机上可以看自己想看的动画片,刷抖音短视频,打游戏等等,这样虽然给父母带来了便利实则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幼儿会过早的接触不符合其年龄发展阶段的内容。
幼儿教育正向多元化、开放型发展。幼儿教育不等于单纯的幼儿园教育,家庭、社区、幼儿园三大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都有影响,只有多方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使幼儿园保教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虎强.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1998(06).
[2]隋美荣,王鹏,高峰强.早期经验、早期训练与早期教育——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视野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3]刘红.阿德勒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作者简介
冉孟霖(1994-),安徽阜阳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比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