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索

2019-11-11 11:19邱桂云
考试周刊 2019年75期
关键词:自主阅读

摘 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是时代趋势。实施整本书阅读的困惑和收获。整本书阅读既需要自主阅读,也需要强制阅读;整本书阅读需要适度地课程化,又需要足够的时间保证课外阅读的产生;深阅读、浅阅读需要教师就学情及文本做出正确的判断。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自主阅读;强迫阅读;深阅读浅阅读;课内课外阅读

著名学者鲍鹏山对语文界提出一个疑问——上了那么多课,怎么还是一本书没读?这无疑是对盛行日久的篇章化语文教学弊端的质疑。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学界的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而且呼声越涨越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被作为规定性的语文课程内容被提到教学安排上来。但在实践操作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少。

一、 自主阅读和强迫阅读

理论上,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自主阅读更重视阅读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阅读。正如美国教育学者斯蒂芬所提倡的自由自主阅读:自由自主阅读是指纯粹按照兴趣阅读而阅读,不要求书写读后感,也不设计成阅读题的形式要学生思考和回答;读了一半,若是不喜欢了,也不必勉强要读完。

自主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用规定性的阅读强制阅读行为。当然是最理想状态的阅读。但是,在实践中是很难完全实施的。

纯粹的自主阅读很容易让整本书阅读回到老路——流于简单的提倡和一般化的结果验收。没有阅读过程的追踪和监督,有没有读,读了多少,有哪些内容是读不懂的,哪些内容读懂的,皆是一笔糊涂账。

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既需要自主阅读,也需要强制阅读。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完全按照兴趣教的。教师的义务是带着学生走出阅读舒适区,帮助学生克服仅仅为好玩好笑而读的浅表化阅读。教育,必须从不快乐开始,然后实现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长久的快乐。

如:部编教材必读名著《水浒传》

《水浒传》故事内容的时代距离今天太远,学生读起来不能理解。大多翻翻书,草草浏览数页,拒绝往下阅读。即使有几个迫于教师压力,硬着头皮往下读,也是味同嚼蜡。但我规定,必须读完关于宋江的一至二回。确定大部分学生读完后,用一节课的时间梳理文本,提起兴趣。梳理文本内容如下:

水浒的意思是水边,讲述的是一群被生活被时代被现实逼到墙角的英雄好汉努力回归王土的故事。

梁山第一代领导人是王伦,没有胸怀没有格局,所以很快退出了舞台。第二代领导人是晁盖,有胸怀有格局,但没有规划没有目标。他对梁山最理想化的设定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听起来不错,但对于不甘的英雄来说,这不就是只有眼前的苟且,没有诗和远方吗?所以,晁盖也匆匆谢幕。

梁山第三代领导人宋江粉墨登场了。宋江一上台就把“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聚义厅”是江湖,“忠义堂”是家国。可见,宋江对梁山的远景规划是——把梁山由江湖做成家国。第二步,宋江一心想把梁山做大做强,大到强到朝廷意识到灭了梁山要付出的代价永远要超过拉梁山入伙要付出的代价。到时,梁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回归家国,返回王土。

宋江是梁山有胸怀有理想有规划的真正意义上的好领导。要想懂得更多,可以课后阅读《水浒传》里有关宋江的章节。

这样的一节课,可以叫阅读指导课。为什么要上这样的一节指导课呢?

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考虑。当下的学生是在看动漫、科幻里长大的,《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很多故事情节诸如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学生因不理解而了无兴趣。

这样的阅读指导,引起学生对宋江及其107个兄弟命运的好奇。让学生了悟原来不管哪一个年代,对理想的追求,对被主流社会的认可都是人心所渴望的。从而拉进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事实证明,这样的点拨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渴望,自觉自愿地往下读。

综上所述,从强迫阅读到自主阅读之间,离不开教师适时有效的点拨。这考验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智慧和耐心。换言之,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导读者、陪伴者、解惑者。

当然,有一点我们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附带的内容不能过于冗繁,比如,要求过多的摘抄等等。还是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中止去完成教师要求的任务,可能不多时就兴味索然了。如果处处指向应试的功利性,如应试写作,应试类阅读,那就更败坏阅读胃口。书店里到处摆着琳琅满目的跟进新教材的一类读物——名著导读,安排了很多阅读要求和规定计划,那就会减少了读书的兴致,降低了读书的快乐感。

二、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关于整本书阅读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温儒敏教授在2018年1月写给上海“整本书阅读论坛”的一封信里提到,他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认为课内安排的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相关内容,只要是简要介绍某一种书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开始读”即可,重点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

这一点,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与温教授的观点颇有出入。因为当下的学生异常忙碌,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亟待完成。整本书阅读时间跨度大,阅读材料更丰富更复杂。要求学生整本书阅读基本在课外完成,是不大现实的。

缩减课内讲授教材的时间,每一周匀出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地阅读,有何不可?老师的讲授与学生自己专心的阅读相比,未必就一定给予学生的更多更有分量。

筆者还减掉了生词抄写作业,练习册之类的作业,把每天的家庭作业定为阅读半小时。只有这样,整本书阅读才有时间上的保证。

总之,整本书阅读需要适度地课程化,又需要足够的时间保证课外阅读的产生。

三、 浅阅读和深阅读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福建省就开始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并纳入考试作为相应的评价。那就是名著阅读,做法是把《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十二本名著定为考察范围。当然,名著阅读并不等同于整本书阅读,这不是本篇文章要讨论的话题,姑且略过。

出发点很好,但落实到教学层面,基本成了以下几种状态:

(一) 教师苦心孤诣抠掉书中的人物和情节,阅读成了一道道的卷面上的习题。如:考查《简·爱》的阅读,设计的题目是:简爱在学校的第一顿早餐是——;《简·爱》的作者是——国的——

(二) 学生不需要看原著,只要考前緊急看百度百科。

(三) 学生作业里多了一项,抄写故事梗概。

这种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信息梳理上的阅读,把感染人心的悲欢离合肢解成知识碎片,不但起不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反而败坏了阅读的胃口,成了应试教育最坏一面的帮凶。

整本书的阅读不能仅仅滞留在记忆相关信息的阶段,它应该有更深入的作为。法国的小学生就可以上哲学讨论课,中国的学生也可以对书中内容有更深一层的探讨。

笔者带着学生读《城南旧事》,组织过一个任务群:设想一下,疯女人秀贞、给人家做妾的兰姨娘、蹲在草丛里的小偷就是你身边的一个人,你会怎么看待他们?在小说里读到他们之后又是怎么看待他们的?结合龙应台的《文学哲学历史》说说阅读给你带来的改变。

尝试之后,学生的思考很令人欣喜。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提到,疯女人秀贞如果就是自己生活里的一个人,也许会鄙视她,唾弃她女人不够检点。但通过了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坚贞,执着。蹲在草丛里的小偷,会痛恨他,但透过文学作品看到了生活的不易,道德败坏后的深情……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背后的真相,让我们更有悲悯情怀。

学生的阅读潜能是无限的,只要给他们发挥潜能的契机和平台。之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就是弥补多年来篇章阅读的缺憾。其中有一点,整本书阅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提升深阅读的能力。

但,深阅读也需要恰当地把握,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做深度剖析,如《红心照耀中国》里的张学良将军的某些作为。深浅程度需要教师就学情及文本做出正确地判断。

四、 个人阅读和群体阅读

诚然,人是群居生物,身边人的行为会潜移默化个人的行为。对于正处于十几岁年龄的学生,尤其如此。通过营造一种人人读书的环境可以促使“学习”行为的发生和持续。如果仅仅靠教师的布置任务群强制完成,学生为完成任务而阅读,可能会渐渐背离整本书阅读的初衷。

基于以上原因,整本书阅读教学行为的实施不仅仅限于个人阅读,而应该是个人阅读和群体阅读的相得益彰。如何使个人阅读和群体阅读相互碰撞,并互补有无,笔者在教学实践做过一些相关尝试。主要途径为——开设讨论课。

每读完一本书,组织一次课内讨论课。讨论的范围及内容就着阅读过程产生并收集。而后在讨论课上质疑、讨论、辨析。如:阅读《骆驼祥子》,以下是学生在讨论课上讨论的话题:

1. 祥子的悲剧,自己要负责任吗?

2. 祥子的悲剧,是希望被一点点蚕食的水到渠成,假使祥子在第三次丢车,小福子又自杀后的绝望中,再一次选择自强,结局会怎么样呢?

3. 外国的影视,喜欢描述一个个人通过个体的机智和奋斗力挽狂澜,拯救群体甚至人类和地球,最后成为英雄的事迹。《骆驼祥子》却极力描绘个人奋斗者的穷途末路。这里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差异?

4. ……

讨论课上,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和迷惑被提出。历经讨论辨析,有的问题得以厘清,有的问题并没有被解答。但阅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可能并不是要获得答案,而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质疑。

培根在《谈读书》里说道: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讨论与思想碰撞,养成倾听,质疑和思考的习惯。更使阅读整本书后产生的成就感有了展示的平台;产生的困惑有了解答的路径;思想有了碰撞的契机。

五、 学校阅读与家庭阅读

整本书阅读内容广泛,体量巨大,很大一部分的阅读行为发生在课外的家庭里。调动起亲子似的家庭阅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行为的产生和持续。据笔者所知,西方“语文”教学的课后作业大部分是——阅读半小时,由家长监督完成。笔者的做法是布置家庭作业——亲子共读,有能力的家长可以一起书写读后感。

如亲子阅读龙应台作品《目送》,有一个家长对文中描写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的部分内容感触颇深。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需要打破课内、课外阅读的壁垒,达到自主阅读和强迫阅读的完美结合,并掌握好深浅阅读的度。同时,创造一些契机和平台,让个体阅读和群体阅读,学校和家庭阅读勾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9):15.

[2]鲍鹏山.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EB/OL].2018(12):15.

[3]鲍鹏山.新说水浒之宋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35-137.

[4]温儒敏.功夫在课外——致“整本书阅读上海论坛”的一封信[J].语文学习,2018(1):12.

作者简介:

邱桂云,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大义中学。

猜你喜欢
自主阅读
浅析学生英语自主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的几点看法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研究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例谈学生自主阅读的实现路径
探究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