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职学校多维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9-11-11 09:03严水荷
教师·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

严水荷

摘 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综合竞争力,而人才的竞争力取决于教育水平的高低。文章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分析多样化人才需求状况,论述了中职多维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多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123-02

教育部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養18个基本点。浙江省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从“人文扎实、品德优良、技能精湛、身心健康”四个维度,大力培育能力多维、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思路

(一)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

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高端工业制造业将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当前,工业发展已进入4.0时代,这是一个智能经济时代,企业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适应变化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也需要高层次的多样化人才。但现今,中国人才队伍素质不容乐观,面临着创新型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数量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等问题,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领域人才缺口大,许多企业处于招不到适用人才的尴尬困境。强化人才培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将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职教育能为人才培养做什么呢?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计划通过“三步走策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人才队伍做支撑,从技术方向和专业领域看,大致需要三类人才:一是从事基础论研究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二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三是技艺精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立足自身优势,积极融入2025计划及其他发展战略的实施,自觉承担起培养大国工匠和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历史责任。要从关注人的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出发,以“人人出彩,个个成长”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载体,探索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育具有市场意识、能就业创业的学生,使中职校人才培养工作成为国家人才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才培育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什么是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看待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管他(她)是知识型劳动者,还是技能型劳动者,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能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意味着给人以自由,使人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中职教育要针对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出彩”的教育生态圈。首先,要建立中职自信、专业自信,打破读重点高中才有出路的狭隘思想,树立正确的“人人皆是才”的人才观。家长、学生要认识到教育无贵贱,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教育者要为学生创造发展机会,帮助学生抓住机会,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其次,因材施教,挖掘潜能。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闪光点,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教师要根据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拓宽成才渠道和途径,争取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实现个性发展,成为有用之才。再次,中职教育直接对接市场需求,要把握技能学生的规律,推行岗位化教育,加强实岗实训,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形成职业能力。

二、中职人才的多维培养思路

(一)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是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的变化,中职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工厂式”的教育方式应该成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二)培养复合型通用型人才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经济业态“日新月异”将是常态,没有什么行业是“长生不死”的,有人推测未来有70%的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融合、跨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技术、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一技傍身通吃天下将成为历史。适应多领域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市场的宠儿。中职学校要打破传统的“对口专业”“对口就业”观念,致力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通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主要体现在专业的融合。一是跨界融合,一专多能。改革原有的泾渭分明的专业设置结构,模糊专业设置,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掌握多种技能,从一专转化为一专多能。如让烹饪专业学生学习成本核算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烹饪技法、电子商务等。二是素养提升,培育动力。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发展原动力,提高竞争力、发展力。三是创新载体,实岗学习。深化校企合作,通过面对市场的企业实岗实践,提高学生职业化水平。

(三)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品牌创新、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面对我国“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发展目标,中职学校也要从传统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从制度变革层面入手,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机制,全面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扩大学生学习的可选择范围。注重人才的个性培养,培育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热情。要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三、中职人才培养的多维途径探索与思考

2014年,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学校只是给出原则性的意见,赋予专业部更多的自主权。在专业建设上,注重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拓展专业培养方向,使专业焕发新的活力;在人才培养上,积极采用“1+1+1”的教学模式,第一年专业公共学习,第二年分实习方向和高职预备方向分别学习,第三年分实习方向的在外生产实习,高职方向的组织中高职衔接学习,使学生实现自我的最佳发展。

(一)创新课程体系,实现选择多样化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才能真正使他们都自信起来。所以教师要做大厨,制大餐,创新课程体系,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比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开设企业课程,高二第二学期就业方向的学生下企业轮训。积极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构建菜单式选修课体系,选修课内容要涵盖文化素养类、职业素养类、体育健康类、技能拓展类、创新创业类,为学生发展个性提高素质提供广阔的空间。完善全校走班制教学机制,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教师们要用心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根据生涯规划,确定自己喜欢的课程。组建多样的学生社团,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满足素质发展和专业能力拓展需求。

(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职业教育处于战略发展期,中央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去年全国教育大会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的突出位置。中职学校要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改革创新,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引进优质企业深化合作办学,共建企业课程,共建教师队伍,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师生的能量。加强学校创业孵化园建设,引进行业专家,如非遗传承大师在学校建立工作室,组织学生开展面对市场的经营活动。开展实战式课程;如西湖职高电子商务专业多年开展电子商务网上店铺及双11支援活动,不仅使学生技能素养得到提升,而且创造了劳动成果。中职学校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对接企业的岗位要求开设实战课程,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培养多样化人才打下良好的平台基础。

(三)改革评價机制,建立完全学分制

以评价改革为抓手,建立立体化的考评机制,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舞台,实现自我价值。完善学分制评价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建立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行业企业多元评价机制,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学生获得的各种职业技术等级考试证书、各级各类比赛奖励等,均可折算为学分。强化过程评价,根据行业企业标准,对学生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进行全过程评价,实施学生技能成长记录手册评价、准市场化评价。增加学期评优奖项,综合奖、德育奖、技能奖及各类活动奖,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奖励感受成功,有效强化学生的自我肯定。

四、多样化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一)创新制度机制

构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共建工作机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进行项目指导。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创建项目建设与校长奖励基金挂钩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参与教育改革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育思想,强化思想保障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要强化教育理论学习,引导中职教师树立有教无类和长远发展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方法。要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聆听专家讲经济形势等,帮助中职教师提高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能力和洞察力,对人才需求多样化作出判断,提高专业建设创新能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师资保障

发挥各类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建立强大的导师团队,对学生给予精准帮扶,帮助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如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1+1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学困学生。打造成长导师队伍,从心理方面、学业方面、生活方面、生涯规划方面、就业创业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郑丽娟,腾 香.经济时代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4):206.

[2]李康举,赵 林.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分层次培养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54-55.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