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悦
摘 要:英語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技术的发展使相关教学活动获取了理想的提升空间。基于此,文章以高校英语教学的弊端作为切入点予以简述,再以此为基础,论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机遇、创新和发展,提出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计划创新、见习模式发展等内容,为高校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63-02
现代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培育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优秀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使得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也使各类现代技术的应用得到重视。大数据是一种信息化资产,通常无法通过常规手段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初始数据的价值较低,但在加工过后,可为决策工作提供有效辅助,能够客观呈现核心内容。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也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逐步实现。
一、高校英语教学的弊端
(一)方式僵化
教学方式僵化的问题,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并不少见,典型方式为教师过于重视理论讲述,课堂交互性不高。研究人员在文献资料中发现,目前50%以上的高校,英语课堂依然呈现为教师对知识的单一化传递,讨论环节、提问环节等交互活动占比并不大,约在10%~30%之间。且在交互过程中,教师也无法有效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效,导致英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1]。此外,方式僵化的问题还体现在阶段考核、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方面,均需要给予改善。
(二)内容缺乏变化
内容缺乏变化,主要是指高校英语教学的内容相对单一。资料表明我国高校的英语教材更新速度为:高职院校1.4~3.3年,大专院校2.2~4.1年,本科院校(不含博士、硕士用教材)1.3~2.3年。部分高校的教材更新速度并不理想,其中的内容也可能与社会需要相左[2]。例如,专业英语教材,其更新应与所属专业的活动需求相契合,目前部分高校的专业英语教材仍然只重视词汇量的增加,实际应用以及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增内容有限,不利于学生成长。
(三)理念滞后
教学理念问题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多有体现,如片面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教师作用、忽视学生主动性等。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变化,是否具有足够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质量和成长的上限。部分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偏重于教师作用的发挥,强调理论知识的持续传递,虽然教学工作效率理想,但学生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吸收的知识内容也较为固定,这使其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渐渐固化,很可能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3]。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机遇
(一)技术基础良好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拥有良好的技术基础,高校可尝试应用大数据技术完善教学,并直接向第三方购买数据服务,之后通过校内的互联网、物联网、大面积分布的智能节点(学生手机等),实现技术高效应用。例如,高校尝试了解当前社会对英语类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借助大数据,发现实用英语类人才的占比上升,其中又以旅游英语结构占比变化最大。高校可将相关信息发送给英语学院以及广大学生,指导学院工作和学生就业,借助良好的技术基础使大数据价值得到体现。
(二)具有丰富的参考经验
各国均重视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语言类教学的相似性则使这种变化经验具有互通价值。例如,美国纽约大学对大数据的应用,在其语言类教学课程中,以世界主要通用语言为核心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语言专业,也可以将其作为选修课程;纽约大学每个学期均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评析,借助大数据了解当前各行业语言类人才的需求态势和变化特点,调整自身工作方向;德国高校、日本高校也采用类似方式,确保人才培育的效果。我国高校可参照其他国家高校经验,使大数据的运用价值得到保证。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
(一)教学方法创新
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持,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可就教学方法开展。大数据带给教育行业的主要变化是提供了客观的结构化资源,使高校了解自身工作的不足以及可行的改善途径。高校可在每一个学期教育工作开始前,借助大数据进行工作分析,例如,大数据显示,目前80%的高校重视进行教材知识的重构,强调实践理论一体化,高校也应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以四年制本科为例,大一阶段可调整实践教学占比为30%,大二、大三阶段均为40%,大四阶段由学生自由分配学习时间,校方只给出基本方向即可。实践教学的开展也需要谋求创新,更多突出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大数据了解最具价值的实践方法,如发达国家高校普遍重视见习制度,我国高校也可引入相关机制,借助有效的见习,使学生吸收理论的同时不断运用,从而提升掌握效果[4]。
(二)教学计划创新
教学计划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带有递进性,完成教学方法更新后,要求高校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例如,大一年级的学生需要进行占比为30%的实践性学习,应将该变化纳入教学计划中,再借助大数据,使新计划的拟定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医学英语教学为例,大一年级应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养成学习习惯,借助大数据发现,同类高校普遍重视在见习活动结束后,根据见习报告分析实践教学效果,将一个学年的工作拆分为若干独立单元,持续完善英语教学质量。以旅游专业为例,可将一个学年的教学工作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1个月,选取其中2~3个阶段,通过见习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后评估见习效果,将其中的经验、不足进行梳理,于第二个实践阶段中进行强化。如果第一阶段学生存在缺乏运用英语的意识,导致掌握情况不理想,可告知学生熟练运用旅游英语才能获取更多进度、满足就业需要,使学生自觉摒弃怠惰恶习,积极运用英语知识。在此过程中,高校通过大数据构建完成教学计划,再通过创新的教学计划提升教学质量。
(三)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更多依托大数据定性分析结果,强调以数据挖掘的方式获取更具指导价值的核心结论。如果高校尝试就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但缺乏思路,可通过大数据做定性分析,主要定性指标为不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占比情况,设定若干小指标,如高实践模式(实践占比超过50%)、自由讨论模式(学生课堂讨论占比超过40%)、词汇主体模式(重视词汇量的学习)等,了解不同小指标的数据结果后再做定性分析。例如在100所高校中,60所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采用词汇主体模式,表明专业英语依然重视词汇掌握。在此基础上,更新小指标做二次分析,设定小指标为一流学府(“211”“985”大学)、普通学府(省属高校)、其他学府,了解不同等级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将其中教学成果最理想的高校作为重点,如一流学府普遍重视自由讨论模式,则可将该模式作为重点,尝试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
(一)教学渠道发展
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可依托大數据技术不断完善。此前,高校普遍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借助大数据技术发现线上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工作的效率,同时,学生成绩也没有显著降低,表明线上教学渠道具有可行性,应融入高校英语教学中。假定A高校此前未开设线上教学,学生平均成绩在70~80分之间,既不突出、也不滞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同类高校重视通过课堂教学传递基础知识,且学生成绩能够在一年后逐步提升至85分左右。A高校可引入线上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内容保持稳定,在线上教学中强调对知识理论进行结构化处理,使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更明确的学习框架和方向,规避因思路问题导致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误区等情况。大数据技术对教学渠道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于能够使更多真实、客观的信息呈现在高校面前,教学渠道可以不是固定的,但借助新技术必然拥有更多发展空间,有利于高校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取舍、有效运用。同时,大数据也便于高校在应用了新渠道后,对渠道价值进行周期评估,如A高校可在应用线上教学渠道后,每半年进行一次学生成绩评析,了解新渠道的作用以及不足,从而积极改进。
(二)见习模式发展
大数据带给高校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之一,是为高校见习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我国高校普遍重视毕业季见习,可能导致学生养成一些不理想的学习习惯,以致于不重视英语的运用。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可向第三方购买信息服务,了解当前各地高校见习模式的特点,如学生见习期间是否依然接受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学生见习期间的成绩评定如何进行等。假定大数据显示有30%的高校会在学生见习期间提供数字化资源,开展系统的理论学习,其中半数为国家“985”“211”工程大学,这表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渗透到见习工作中。见习模式本身的发展更多依赖社会人才需求,因此,高校在进行常规数据收集和分析时,应额外考虑重点数据的筛查。高校可根据大数据了解“就业率”指标,将英语专业就业率最高、薪资水平最高的学校筛选出来,独立组成一个小组,就该小组内高校英语教学见习模式的特点进行学习。如小组内高校普遍重视见习的持续性,见习平均时间较长,且见习期间设定小组制度,由成绩理想、责任心强的学生任组长,组织其他同学共同进行学习,上述信息也有助于高校发展自身见习模式。
综上所述,现代高校英语教学方式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努力优化,而其也具有理想的进步空间。此前相关教学面临方式僵化、理念滞后等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获取了丰富的参考经验、良好的技术基础。从创新的角度看,教学方式、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可作为工作重点;从发展的角度看,教学渠道、见习模式可实现进一步优化。高校可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利用大数据,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琚 磊.大数据视域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6):127-129.
[2]张海峰.大数据时代下的英语翻译教学——以地方高校翻译专业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2):83-84.
[3]孙秋月.教育大数据下高校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