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大型招聘会上,“年轻人都去哪儿了?”已成为大多数企业人事部门的共同疑问。驻足于各类工厂招工展位,年轻面孔寥寥无几。
年轻人就业难与工厂招工难,作为一对矛盾体,折射出的是大多数年轻人不愿入职制造业的真实现状。
从新增劳动力供给的两大主要人群来看,无论大学生还是技校生,在择业方向上都已发生巨变:据统计,我国2018届本科毕业生进入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5.1%,较5年前下降了9.6个百分点。90后第一份工作选择从事制造业的比重,较80后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并且这种趋势在00后中更为凸显。
“我就是去送外賣、去卖酒,也不要当工人。”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归根结底是觉得当工人实在不酷。收入不酷,面子上不酷,未来似乎也不会太酷……
这几年,不少企业试图从内部发力,除设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外,还增加了多种福利,以此来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有些工厂甚至把招年轻工人,上升到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由此带来的供需关系逆转,也导致了劳资双方谈判地位的变化。过去工人看老板脸色,现在成了老板看工人脸色。可即便如此,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工人强则制造业强,制造业强则国力强。未来谁来当工人?这是企业之问,更是国家发展之问。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