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9-11-09 06:48于丽媛
关键词: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

于丽媛

摘 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课程设计方面,要明晰课程定位,即该门课程如何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要结合社会需求及学生实际设计课程;课程实施方面,要进行“参与式”教学,课堂上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互动效果,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升。课外通过完成综合的项目作业、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课程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考核,细化考核标准,增强竞争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9-0160-03

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课程,基本处于公共课的边缘地位,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一般以选修课为主,将其开设成必修课的院校较少;开课学时在32学时及以下,有的高校甚至不开设这门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主要以文学作品为主,而且选用的文本在内容与文风等方面与学生实际结合得不紧密;在授课模式上,主要以文学鉴赏为主线,学生分析、讨论的较少,这样学生就难以明白学习这门课程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度。面对这样的一种课程现状,作为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背景

(一)社會需求

政府倡导。教育部等六部委文件指出:“要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优秀工人群体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1]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文件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倡参与式教学,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2]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开发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习课程内容;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发展性、过程性评价。

企业需求。通过对企业调研,企业对用人的标准,不仅专业技术过硬,通用能力还要强。2001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的跨国调查结果表明,在英国、欧洲以及日本的雇主回应中,排在前十位的都是如抗压能力、团队协作、口头表达等通用性能力,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与理论没有进入前十;2010年,美国劳工部的一个纵向调查表明,44岁的成年人更换过10到14个工作。21世纪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数据支持的决策能力,有助于工作转换的思维模式等,如果只教给学生很窄的岗位职业技能,对他们的工作转换是不利的。

(二)学生实际

虽然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学习语文课程,然而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水平不容乐观。由于以文学作品鉴赏为主,这样的“高四语文”授课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不浓;人文素养低下,大学生对文学的品鉴水平不容乐观;对中文的驾驭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为不能很好地领会别人的说话意图,不能读懂专业类文献资料,不会写职场专用文书等。所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不应紧紧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还要注意它的工具性,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思路立足服务学生成长,服务学生所学专业,设计“三个模块”“四个项目”,从而提高学生“四种能力”,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首先,确立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共40学时,为公共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其次,打破了传统的以文学鉴赏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调整了大学语文课程结构。将传统的《沟通训练》《实用文体写作》《大学语文》三门课程内容重构为一门课程,分为“文学品读”模块、“口语交际”模块及“实用文体写作”三个模块。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开发了与学生生活实际、专业需求相结合的四个实践教学项目,包括读书交流、人物访谈、经典诵读、职场写作。

三、课程实施

开发了四个实践教学项目后,将实践教学项目进行课程化处理,即根据实践教学项目的需要,来选取“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一)课内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首先,组建学习团队,按学会开发项目、学会集体讨论、学会团队合作、学会陈述报告、学会评估取舍,这样“五会”的标准进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将课程任务前置,每次课前,学生根据《大学语文学习手册》任务单要求,以团队为单位讨论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课堂上放开过程,把住结果。积极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每一次课,都要紧紧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握课程授课的重难点,利用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学习软件,增加师生课堂互动。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上以学生的展示为主,增加汇报、辩论、表演环节,教师要多教方法、原则的内容,使学生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能够学以致用。

学生在进行任务展示时以团队、pk的方式进行,pk原则采取“双抽”的方式,随机抽取对抗的组别及组内对抗人员进行抢分,然后由“评分组”对对抗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打分,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提升本堂课的授课内容。《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所以,课堂教学的过程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愤、悱”的过程。让学生产生“愤、悱”的有效途径,即通过“抢分、夺分”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抢、夺”,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产生“愤、悱”的基本方法,即增强课程设计的随机性、对抗性。随机性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公平性,而对抗性能增强小组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课外——课内实践教学项目的继续与延伸

1.人物访谈实践教学项目。

(1)养老服务。衣食足而文化兴,现在的老年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这样的物质层面,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他们追求文化养老,基于以上理念,将服务老人与大学语文课程相结合,开发了“人物访谈”实践教学项目,要求学生为有故事的老人撰写人物传记。一方面贴近老人的内心挖掘其有价值的回忆,帮助老人搜集、整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及时抢救历史老人头脑中珍贵的史料;一方面“行不言之教”,感染、熏陶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成立传记工作坊,布置学生项目作业,为有故事的老人撰写人物传记、修订家谱、写家史;接下来,学生寻找社会服务项目,通过访谈、整理资料、撰稿等听说读写的综合实战训练完成项目作业,最终经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人物传记作品。

(2)劳模访谈。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的提出,《大学语文》课程又开发了新的实践教学项目——访谈企业劳模。学生通过“找劳模”“访劳模”“写劳模”“学劳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与劳模交流的过程中,对方创新的思维及成功的做法,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无疑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培育了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

2.其他三个实践教学项目。以大学语文社团为依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读书汇报会、朗诵比赛、实用文书写作PK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开始阅读原著、领悟思想,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四、课程评价

运用多元化评价原理,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改革后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60%。过程性评价主要结合具体实践教学项目进行,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测查。终结性评价包括阶段测试及综合考,主要测查学生对课程涵盖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包括诗词背诵、文学常识、应用文写作基本知识等掌握的程度。过程性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1.出勤。5分。主要考查学生上课听课状态。

2.在线学习。20分。学生利用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互动。其中签到占5%,访问数占5%,课堂互动占30%,课程视频占30%,讨论占10%,阅读占20%。

3.阶段测试。15分。共2次测试,每次7.5分。将课程涵盖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纳入其中,利用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线上测试。

4.项目作业。20分。深入企业,访谈企业劳模、企业名人,撰写先进人物传记。其中:

(1)撰写人物访谈、企业访谈活动实施方案5分

(2)访谈过程性材料5分

(3)撰写人物、企业传记10分

5.陳述报告。20分。

(1)课前演讲:5分。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前学生准备演讲话题,课上利用3—5分钟左右时间讲解。要求:内容充实2分(主题明确,论证深刻),表达流利2分(有条理),脱稿1分。

(2)团队合作:15分。以团队pk的方式进行,每次pk最高得分5分。

6.写作。20分。

(1)摘抄10分。促使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基本文学常识。一周1次,一次1分,共10分。5条国学常识/周*10周=50条;5句名言警句/周*10周=50句;摘抄并背诵1首诗词/周*10周=10首;精读一本经典书籍/一个学期=1本。

(2)应用文写作10分。求职信3分;新闻报道3分;总结4分。

五、课程效果

(一)学生成长

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改善,课堂参与度更高,能够认识到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活动促学”的方式,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提高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师提升

近两年来,通过课程改革,得到了学院的肯定。大学语文课程先后获得院级“重点课程”“优秀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在年终特色课交流中分别获得三等奖、一等奖的好成绩;课程改革,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先后赴西安等7所院校进行课程推介。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注重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意义,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既能成“才”,又能成“人”。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Z].2014-06-16.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0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s

YU Li-yuan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Qiqihar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Qiqihar 161005, China)

Abstract: When designing College Chinese, a course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s, teachers should make its course orientation clear according to social requirements and the students, that is, teachers should know how this course serves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When implementing the course, teachers should adopt "participatory" teaching and use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interactive effects. In class, students will make presentations while teachers summarize and promote what they have taught. After class, teachers can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hinese literacy through completing comprehensive projects and Chines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hen evaluating the course,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process assessment and detailed evaluation criteria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