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亚泼
2015年7月,初高中分設,学校一直走在规范办学、依法治校之路上,办学效益与学校声誉与日俱增。随着行政区域的规划调整,学校发展又将迎来新的机遇期。如何抓住这一契机,使学校的办学实绩更上一层楼?这是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的一项艰巨的课题,理清学校分设以来的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课题。
一、仰望:为了更好发力
仰望厚重的历史与现实的高度,确立办学理念,找准发力点。学校分设后的第一紧迫工作就是确立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的方向,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对学校本质、规律、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哲学思考,是对学校具体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的集合。
新桥初级中学所在的新桥镇历来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新桥地区的近代教育,可以说是从道乡书院走来的。因为是宋道乡公邹浩的家乡,所以以“道乡”之名为书院名。道乡公,姓邹名浩,字志完,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邹浩深受儒学影响,他的诗文与教育思想带有深刻的儒学烙印,这段史实成了学校办学理念的依循之一。
“三千弱水只取三瓢饮,以儒家的三达德”(仁智勇)为办学理念的重要依托,儒学的“三达德”思想固然可以吸收到办学理念中来,可是如果一味地拿来,办学理念就失去了本意与创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句话讲得相当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基于此,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就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继承的体现,学校教育当然也要扎扎实实推进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同时在办学理念中要有所彰显,所以学校把儒家三达德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即“仁德立校,智慧育人”。随后校训、校风、教风确立也就水到渠成了,“臻仁臻智,日进日新”的校训,“守正敏行,自强不息”的校风,“鸿仁修身,爱生启智”的教风,也就成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遵循。
学校始终坚持价值引领、文化立校,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围绕办学理念,确立了学校的核心文化为“新·儒文化”,既包含了学校分设后谱写新篇章之意,也巧妙地嵌入了校名中的“新”,更突显了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要与时俱进注入“新”时代元素的美好憧憬。
二、相望:为了更好聚力
1.新老相望,打造奋力的团队
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每年都要吸收一批年轻教师。如何让年轻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师徒结对既是一个传统的方式,又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师徒结对,一方面,可以有效发挥导师的作用,促进新教师尽快入门,助推新教师的蜕变发展;另一方面,老教师也可以参照、吸收青年教师身上的观念、技术等,弥补自身的结构性缺陷,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是按照“结对子、定调子、筑场子、开方子”的基本思路展开的。
(1)结对子。由学校教师发展处具体牵头,挑选学校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经验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师傅要从师德、教学、教育、班级管理、教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徒弟专业化、精准化的指导。
(2)定调子。师徒结对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师徒双方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明确师傅对徒弟的培养目标,以及在达成培养目标的过程中的一些实施细则,使师徒结对的工作更具有量化性、可视性。通过定调子,给师徒双方施加压力,使师徒结对的意义更加凸显。
(3)筑场子。学校积极为年轻教师的校内校外展示亮相创造条件,搭建场子,除了学校每学期组织的新教师的集体亮相课之外,学校还努力为年轻教师争取更多学习机会,如推荐他们参加名师工作室、城乡优秀教师牵手、观摩大咖课堂等活动,鼓励他们参加晒课、赛课活动,为新教师的成长创设多元化的平台。徒弟每一次学习、培训之后,要及时向师傅汇报学习心得,这也是徒弟学习内化的过程。
(4)开方子。学校定期邀请辖区内的名师专家对师徒结对的实效进行测评,从备课、上课、评课、作业设计、练习讲评等诸多环节进行悉心指导,尤其是对师徒结对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方法和策略的支持,或者对原有方法和策略进行优化,并尽可能地进行跟踪指导,提升师徒结对的针对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通过新老相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不仅分享了智慧与经验,更磨合了新老之间的间隙,使团队更具有奋进之姿,稳固和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2.师生相望,打造得力的师生关系
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基于此,学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几个“多一点”。
(1)多一点关怀。诺丁斯认为:“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学校是关怀学生并且教会学生关怀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求起始年级的班主任在拿到分班名单后,仔细研读每位学生的资料,包括家庭教育背景、个人兴趣特长、是否有生理心理缺陷等,利用假期时间,为每位学生重新建档,特殊学生的建档可以与学校德育部门、领导进行沟通。其他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利用假期可以进行家访,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早做好应对。我校处于城乡接合部,学生生源结构相对复杂,学校要求全体教师要以对待自己子女的态度去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教育温度。
(2)多一点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在教育实践中,学校要求教师经常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与错误做斗争的过程,他们身上呈现出来的缺点、不足,是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需要教师耐心引导,更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教师在与学生缺点、不足的交锋的时候,不能把学生缺点、不足机械性地、人为地放大,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学生。
(3)多一点研究。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何来教学相长?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不能拿着放大镜看学生的缺点,那样只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走向褊狭的误区,破坏师生关系,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用好家校联系本,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学生,找出学生缺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制定对应的改正方案。同时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坚持写工作札记或个案分析,从中总结教育得失,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供真实的参考。另外,教师要研究学生,就要多与学生接触,多走近学生,学校积极开展师生趣味运动会、入学仪式、青春仪式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德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求班主任全程参与,也要求其他任课老师参与,在活动中,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研究学生积累客观、准确的素材。
(4)多一点学习。孔子曾说:“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从何而来?别无他法,唯有学习。教师需要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学校除了为教师订阅专业的期刊外,还购买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了解教育前沿,关注教育时事,在低头拉车时,也要经常抬头看看前方的路,这样教师才会紧随时代的潮流,才能拥有与学生对话的资本与自信。此外,学校也经常会组织一些教师读书沙龙、演讲、征文等活动,分享思想,共享成长。
3.组组相望,打造有战力的科研
这里的“组组”是指教研组和备课组。教研组与备课组作为以相同学科为背景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基层组织单位,是信息共享、智慧分享的重要平台,是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教研组主要承载着学科专业研究之职能,教研组长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角色,学校在确定教研组长人选后,会在第一时间召开教研组长会议,要求教研组长根据专家讲座和培训,制定、培育好本学科的制度文化、学科文化。制度文化主要围绕集体备课、公开课、教案撰写、学科竞赛等方面展开,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强化教研组助教促研的功能。学科文化建设主要形成本学科教研文化特色,也就是教研组的精神氛围与成长气质,注重教研组个性化、团队化、专业化的发展,其目的是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教研组长要学会“抓大放小”,要从大局着眼,从大处入手。备课组重在落实基本的教学常规,重在“细”“小”。教研组与备课组只有把握好角色定位,各自施展本领,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氛围和能力,更好地反哺教学。
4.课程相望,打造劲力校本课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也日益彰显,我校围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将一些国家课程与拓展课程、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加以校本化统整,形成了融学科拓展、俱乐部系列、创新实验、主题活动、修身课程五大板块的仁智修身校本课程。仁爱修身课程实施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素质、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人生观的人;以艺体课程、生活健康类课程为依托,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多才多艺、具有审美情趣的人。智慧修身课程的实施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创新实验、理科拓展、科学类社团等课程的实施,牢固掌握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追求真理、知识完善、具有科学精神的人。
目前,学校共编制了35门校本教材,采用校本课程推介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校本课程的概况,然后进行网上选课,每周三下午的第一、第二、第三节课是小选修和大选修的固定时间。
现在,学校正着手打造儒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专家论证、学校策划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相關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学校的校本课程在突出学校的特色,忠于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同时,务求突出价值引领。
5.与兄弟学校相望,打造活力课堂
课堂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改就是要改课,好课才能成就学生。学校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多层次的调研,最终确定走近并走进“苏派课改”,选择与扬中市西来桥学校进行合作,“苏派课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班组文化的建设、课堂的流程、导学案的设计、小组合作制的评价等,到行政组长、小老师的培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此学校多次组织语数外骨干教师深入西来桥学校的课堂,零距离领悟“苏派课改”的精神和规范的操作过程,体会“苏派课改”的真谛。与此同时,学校也多次邀请西来桥领导、骨干教师来新桥初级中学进行实地指导,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中肯的点评。我们课改的目标是力争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虽然课改之路曲折且充满不确定性,但“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校外课堂的探索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初春时节,我校七年级部分师生与常州市朝阳中学、常州市二十四中、常州市实验中学部分师生相聚在常州市东坡公园仰苏阁下,进行一场“朗读春天”的读书活动,师生或朗诵原创作品,或朗诵名家名作,各具风姿,诗韵袅袅,朗诵活动全程由网络直播,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深受领导、家长、师生的好评。对于参与活动的师生来说,这堂搬出校园的课增添了一抹记忆的亮色,也为课堂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6.与高校相望,打造魅力项目
2018年初,我校成为常州工学院附属中学,挂牌之后,学校积极利用高校的优质资源,努力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项目,两校合作项目主要是机器人、外教的英语口语教学、课题研究。2018年7月6日至8日,新桥初级中学25名机器人爱好者走进常州工学院,参加为期3天的“青少年机器人夏令营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学子们参观了常州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机器人实验室,听取相关专家介绍了机器人功能,并组织新桥初级中学学子安装机器人,充分调动起小学子们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常州工学院机器人工作室精心指导下,新桥初级中学的机器人比赛成绩十分骄人,董顺、杨光、戴强禹、杨雨等同学在2018常州市青少年益智科技模型比赛中,荣获仿生机器人之直线竞速项目中学组一等奖;钱晨、刘思颖、郁飞、王金可、高昀欣等同学在2018常州市青少年益智科技模型比赛中,荣获仿生机器人之直线竞速项目中学组二等奖;李易整、王闻杰、胡俊杰等同学在2018常州市青少年益智科技模型比赛中,荣获仿生机器人之直线竞速项目中学组三等奖;此外,学校还荣获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江苏赛区团体二等奖。
在常州工学院外教对我校学子进行外语朗读与演讲技能的指导下,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最主要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增。同时还有常州工学院专家对新桥初级中学中青年领行成员进行培养,希冀通过三年左右的培训和研修,使中青年领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课题研究能力、教研论文写作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等显著提升。希望中青年领行教师研训之后,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激发广大教师投身课题研究的热情,力争人人有课题、人人能主持课题。如今,常州工学院的合作专家正在为中青年领行教师进行论文写作、小课题申报的培训。
7.家校相望,打造教育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我校十分重视与家长,尤其是家委会的沟通。我校定期邀请家委会成员进课堂、食堂,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正是因为与家委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学校的很多工作才会得到家委会的理解与参与。放学后,学校门口有家委会义务维持秩序的身影;九年级西太湖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有家委会成员的一路相随;毕业典礼的现场,有家委会的深深祝福……
8.与自我相望,深挖发展潜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校在取得市优质初中、连续三年获得区综合评估一等奖、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后,没有故步自封,而是深感与人民满意的教育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自加压力,自我盘诘,寻找增长空间。为了避免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窠臼,学校采取“兼听则明”的方式,一方面,向教代会的代表、教研组长分发学校发展意见表,征求他们或组内其他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或意见;另一方面,认真梳理区、市、省三级督导给学校的反馈。把两厢建议或意见结合起来,抓住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商讨对策。之前关于绩效考核方案、中考奖励方案、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评聘岗位等级办法等学校相关政策均由教职工大会或教代会通过。学校新的增长空间确定后,从政策制定到落实再到成果呈现,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只有稳打稳扎的点滴积累,才会换来辉煌硕果。
三、遥望:为了更好承力
2019年是新桥初级中学第五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学校在巩固办学成果的基础上,将在内涵发展、特色引领等方面下足功夫,勠力提升新桥初级中学的办学品质与办学品味。学校第五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是在充分调研全校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几易其稿,才最终成形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年主动发展规划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曾说:“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便是拥有共同的愿景与目的。”正是有了共同愿景的指引,新桥初级中学的教职员工会以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的角色勇攀教育教学的新高峰。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新桥初级中學教职员工将“不待扬鞭自奋蹄”,用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神圣的教育使命,去谱写新的教育篇章,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底线标准,也是我们的教育初心。唯有如此,方能不负时代,不负远方。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