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师资“供给侧”改革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19-11-09 08:27黄守峰王祥熙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供给侧师资双创

黄守峰,王祥熙

一、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需求侧”和教师“供给侧”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纵深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理念和前进方向都受到了深刻影响。与经济改革相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同样存在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两种不同的逻辑,虽然在具体方法和要素上有所差异,但基本原理和思路是一致的。经济学中“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而在高校教育领域中“供给侧”则包括了师资、课程、设施、教育理念等要素。教师作为教育“供给侧”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功。“供给侧”改革的思路给高校创新创业师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从学生“需求侧”角度看,学生需要更新创新创业知识,拥有创新创业平台,收获创新创业服务,获得创新创业能力。从“供给侧”角度来看,不管是怎样的供给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一途径来进行传递。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必须具备有创新创业知识的师资队伍。没有优秀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支撑,所谓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就会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提高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从教师供给侧角度看,需要思考有没有足够的教师、有没有创新创业资历、有没有创新创业项目及平台(见图1)。供给要满足需求,加强师资“供给侧”改革,才能真正做到提升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其创业能力。从师资队伍“供给侧”的角度研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推动我国创新创业师资的建设,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图1 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需求侧”和教师“供给侧”

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师资“供给侧”现实困境

(一)来源限制,供给不足

1.教师编制限额,导致师资总量不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真正具备创新创业资质和条件的教师数量稀少,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总体上看,从事创新创业的专职教师数量少。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存在编制满额的现状,虽然近几年高等院校教师招聘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然而相对于学校的扩张来说,师生比依然较低。由于高等院校教师人员编制的限定,学校教师招聘受到编制影响,创新创业活动兴起,学校要想重新招聘具有创新创业资历的教师或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教师,就显得比较困难。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师资力量更是比较匮乏。[1]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师资总量相对不足,使得仅有的创新创业教师不得不疲于应付教学工作而影响创新创业教学质量。

2.师资来源狭窄,导致供给主体单一。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拥有创新创业教育资格或者资历的专业教师数量少。从高等院校教师来源来看,创新创业教师来源狭窄。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拥有创业经验、企业管理经验或者拥有创业培训师资质的教师十分稀少。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较多高等院校的兼职教师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而已,而所谓的企业导师也仅仅是挂名而已。我国高等院校大部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还只停留在数量和形式上面,其质量和内涵建设还不够,也未能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缺少政府、企业、高校乃至社会多种源头的师资供应,必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单一,社会沟通桥梁匮乏,也必然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开展。

(二)培育不足,供给抑制

1.培训欠缺,理论知识供给缺乏。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虽然每个学院都有要求,然而总体上来讲,普通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较少。从培训内容上看,师资培训大多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习为主,较少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从培训地点上看,多数学院以省内、国内学习为主,较少能有普通教师出国深造。而普通教师深造也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鲜有学校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转型成为创新创业教师也未能得到针对性的培训和提升,与企业和市场的接触也比较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2.教学封闭,实践经验供给抑制。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任课教师大多是各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本专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并且自身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2]多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师没有足够的企业经历,没有丰富的创业经历,所以导致实践指导水平也不够,无法真正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大多是在书本上 “自学成才”,不具备创业或投资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缺乏实践经验或体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而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并未贯穿创新精神的培养,师资水平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3]关于“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提法由来已久,然而由于制度和思想的局限,现实中教师依然很少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实践能力较差。教学思想封闭,教学经验匮乏,创新创业教师与企业实践割裂、与企业人员交流缺乏,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平台制约,供给滞后

1.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少,导致创新创业课程无法落地。目前高等院校正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各高等院校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然而总体上来看创新创业平台的供给是比较滞后的。目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基地主要以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为主,诸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还比较滞后,部分学院虽有建设但是功能单一,使用不足,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2.创新创业课程平台缺少,导致创新创业理论资源匮乏。虽然部分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然而课程内容滞后,课程资源匮乏。创新创业课程平台滞后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起丰富、灵活的课程资源平台,也没有成为校际、校企之间的共享资源平台。对于创新创业教师来讲,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教学内容单薄,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教学需求。

3.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缺失,导致创新创业活动动力不足。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活动除了实践平台、孵化项目外,还需要创业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活动或者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和服务,为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持续盈利提供条件。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来看,众多学院都在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然而却少有建设服务平台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缺少,使得创业项目存活率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活动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四)制度僵化,供给约束

1.教师招聘与流动制度僵化,无法实现双创教师自由流动。从招聘制度上看,目前较多高等院校招聘教师都限定了一定的条件,多数学院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部分院校已经提升为博士学历。对于众多有着丰富创业经验和创新思维的本科毕业生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正是这样的认识导致双创师资中多数教师属于学院派不是实战派,学院派教师的过量而实战派教师不足,学校没有办法提供给学生迫切需要的创新创业知识。从教师流动制度上看,由于教师人事制度的限制和规定,各院校教师不能随意在各学校之间自由流动,甚至同一个省份学院与学院之间的教师流动也是十分少见。

2.教师投入与管理制度僵化,无法激发双创教师的积极性。为什么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或者职业经理人不愿意来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很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微薄的工资和欠缺的待遇无法留住这些人才。而在新加坡高等院校,学院招聘进来的教师大多数是经验丰富的企业精英,学院会给出不低于原有待遇的工资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或多或少存在工作量的要求,有的学院教师工作量巨大,地位低下,并且会受到大量行政事务的干扰,导致教师职业疲倦,兴趣低下,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三、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师资“供给侧”改革路径选择

从经济学上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从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的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就是给予更多的教育主体,确保师资的充足;供给双创教师足够的知识,保障知识的更新;建设有效的平台,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制度和服务,促使创新创业师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进而实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功。为了有效解决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供给困境,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索创新创业师资“供给侧”改革的路径(见图2)。

图2 创新创业教师“供给侧”改革路径

(一)来源的供给

1.增加专业教师名额。目前的创新创业师资数量远远低于教学的需要,从数量上增加创新创业教师名额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一是增加学院的在编名额,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专职教师招聘工作。二是实施聘用制度增加双创教师专业人员,以此弥补教师来源的不足。总而言之,对于符合要求的企业工程师、经济师以及创业成功人士等业界精英预留足够的编制,对有能力而不愿意成为专职教师的专业人员,要制定出相应的待遇及聘用制度,通过这些方式增加双创教师的绝对数量。

2.扩展教师来源渠道。要有效解决高校双创教师来源狭窄、主体单一的问题必须拓展教师的来源。一是加大企业(高新科技企业或者创业企业)兼职教师来源。德国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是高等院校的一大特点。兼职教师占到60%,他们主要来自于企业界或者其他高校,有的院校兼职教师比例达到80%。[4]二是与行业企业直接联系,招聘企业人员成为专职教师。要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给予住房补贴、提供创新创业项目启动资金等方式吸引真正具备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整体实践指导能力。三是建立创新创业指导团队。由于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除了我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外,还需要一个专家指导团队。专家指导团队由能工巧匠、技术专家、政府人员、成功企业家、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法律专家、成功创业者等在内的各类专家构成。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给学生作出切合实际的指导和建议,辅助创新创业项目做大做强。四是与合作院校、合作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师资共享机制。本着“人才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与其他学校共同引进、共同分享创新创业师资;在合作企业方面,采取学校提供事业编制,合作企业高薪聘请的方式,双方共享创新创业师资。通过以上四种途径,能够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促进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

3.提高教师准入口径。创新创业教育是注重实践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创新创业教师既要有理论的铺垫,更要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支撑。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主要有学校招聘和社会知名人士的推荐,在学历背景、跨学科研究能力、创业或企业经历、创业教育的激情指数、国际背景及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5]只有提高教师准入口径,选择适合的教师才能改变现有的师资状况。第一,在专职教师招聘方面,对企业工作经历提出硬性要求。双创教师准入制度应与本科院校有明显区别,弱化学历和科研,应偏向于创新创业意识和企业实践经验。第二,在兼职教师方面,也要提高准入门槛。兼职教师一定要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特长并且具备适当的教师素养,此外还应对其开展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培训,使其对高校教学有更多的了解。总之,学校应通过提高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准入门槛,以此来整体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水平。

(二)知识的供给

1.成立校内培训中心,实现自我培养。创新创业教师培养目前主要通过学校自我培养来满足教学需要,少有学院开展系统的培训培养计划。据此,学院可以成立起专业的校内教师培训中心,承担起教师系统培训的任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转为创新创业教师的,中心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对于没有企业经验的创新创业教师,中心联系企业并让教师到企业工作以了解企业实践。相信通过学校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双创教师的素质。另外根据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现状,还可以引入各类国内国际通用的创业师资培训认证资源,让学校的教师参与培训获取相应知识,并获得创新创业的教育资质。

2.强化校外培训与交流,扩展视野。要给双创教师提供新鲜、前沿的知识,需要做好校外的培训和交流。尤其是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利用企业合作培养的途径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创新的思想库。一方面,各类企业都非常乐意为师资培训提供实习场地。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对企业内部的职工进行培训。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始终都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6]唯有真正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能,熟悉创业公司常见困境与解决方法,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高等院校双创教师要深入企业、接受企业人员的培训,向企业人员取经并接受企业培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教学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较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来说,我国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培训相对比较少,国际化视野不够。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了“总统奖学金”和“公共服务奖学金”, 每年选派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到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一流大学去深造。同时, 鼓励并帮助教师创造机会到海外大学讲课或在海外企业学习、兼职, 培养师资的国际化教学水平。[7]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还比较落后,教师国际化水平欠缺,因此要加强国内外的培训机会。学院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访问学者计划、专项计划等项目,增加创新创业教师培训机会,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研究所和企业去学习或培训,了解国内外最新资讯,从而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师国际视野,提高素质。

3.真正参与创业企业实践,实现能力提升。列宁曾经说过“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者,必须了解市场、熟悉企业并拥有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加有效的创业指导。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尽管很多学校也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设想,但实际运行起来难度是很大的,大多数也仅停留于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这种“表层”的合作,即使是“表层”合作,教师也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8]一些所谓的创新创业教师企业实习活动多数成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活动。究其原因,主观上多数教师不愿意真正融入企业,也没有能力真正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客观上多数企业不愿意让教师接触到企业的新技术、新信息、管理经营等企业核心机密。创新创业教师单纯的走马观花无法解决实践能力低下的问题,所以创新创业教师要真正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就必须真正参与到创业企业的实践中去。对于现有的没有企业经验的创新创业教师来讲,参与企业的真正实践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以社会人员身份加入到创业企业中去。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不能低于两年时间(当然学校也要给予保留教师身份的政策支持)。另一个就是依托学校的项目实施创业项目,允许创新创业教师利用创意建立开设创业公司,以此增强实践能力。

4.实施校企、校际人员互派,实现知识交融。实施校企人员互派互聘,各自参与到对方的经营和教育的各方面,既有助于校企的深度合作又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精英到学校以讲座、论坛等形式把最实用的经验传授给教师。企业可以把教师聘为客座讲师,让教师把创新创业理论领域最先进的理论传播给企业。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派互学,派出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学校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也可以邀请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到自己学校开展较长时间的教学支援,以此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人员紧密交流,实现知识的交融,从而打造出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三)平台的供给

1.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服务平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不能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配套的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师能力的形成以及实践的需要也需要足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撑。创新创业平台可以从硬平台和软平台两个角度进行建设。硬平台方面,一是成立教师“创客”中心,为教师创造提供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创客”中心的场地和设施设备,把自己以及学生的创新创意变为现实。通过创业项目的实验,培养出一批“教师创客”,如果成功了,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展览教师成果,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创新创业欲望,还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向创新创业师资转变。二是成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既可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又可以接纳各创业团队进驻,实现创业项目的孵化。在软平台方面,成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软服务。完善的服务平台可以提供项目推荐、融资服务、孵化扶持、开业指导、跟踪评估、经营诊断、咨询辅导等“一条龙”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并通过咨询服务工作培养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2.设立创新创业教师(名师)工作室。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师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创业指导,往往在于没有创新创业经验。为了鼓励双创教师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一是成立创新创业普通工作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条件。依据教师的技能特长结合所教专业的特色,建立起创新创业工作室。利用创业工作室见效快、风险小、运作灵活的特点,引进创业项目并把项目和专业以及课程结合起来,教师在开展项目的同时又可以进行教学活动。二是建立创新创业名师工作室。在有一定基础之上利用大师或者名师的影响力,建立创新创业名师工作室,通过名人效应,实施创业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升级。

3.构建“校政企”校外创新创业合作基地。高等院校除了利用校内创新创业平台,还可以与政府和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基地,为教师及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实践基地。然而,从目前我国创新创业基地来看,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问题。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区域产业之间产学研缺乏协调与整合机制,现有的协作多数还停留在能人效应阶段;高校主动向政府借资借力少,推动政府制定“政产学研商”的协作政策更少。各自单打独斗的后果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功能的发挥。[9]合作基地建设必须有效整合“校政企”的资源,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创新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并予以政策支持;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要利用自身经验和资源,承担营造创新创业合作基地的支撑作用;学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体要大力开展这种“校政企”通力合作的实践教育新模式。作为创新教育实施主体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合作基地,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素质。

4.参加或主办省内外创新创业比赛项目。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比赛项目的参加或主办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的创业能力,也能够通过比赛提高双创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效果。一方面,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各项创新创业比赛。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热潮的兴起,除了由科技部、教育部共同举办的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还有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法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一线城市举办的大赛,例如中国深圳创业大赛、中国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参加省内外的各项比赛项目能够达到提升创新创业水平、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双创教师教学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也可以主动举办各项创新创业比赛。在校内外举办诸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商务模拟沙盘比赛、网商创业大赛,等等。在主办各项大赛中,积极寻找并开发适合创业的项目,双创教师进行相关指导,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激发创业意识和增长创业经验,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四)制度的供给

1.扩展多样的资金渠道。大幅度增加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的投入,满足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基础层面上来讲,政府要加大对双创教师的基本投入,并将部分资金单列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项目资金,吸引真正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更为重要的是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师建设的投入渠道,拓展资金渠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社会资金的输入。通过积极吸引合作企业的捐助,获取社会各项赞助,引进私人基金会等方式不断拓宽师资建设的资金来源。二是社会融资渠道的拓展。努力探索多种融资渠道,如发行教育彩票、发行高等教育债券等,通过融资增加资金来源,从而确保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

2.实施完善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不能按照原有的单一工作量的评价标准,也不能仅仅按照论文的发表量来进行评价。双创教师的评价要多方面考虑,破除单一看重教学、科研的评价制度,建立起更能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特点、更加有效的评价体系。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可以从双创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只有改变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不断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教师的工作效能和创新热情,应将创新创业师资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针对其制定一系列的激励和扶持政策。激励方面,高等院校建立创新创业奖励金,只要教师或者指导的学生作出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成果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资金;还可以设定专项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津贴,对于工作效率高、学生评价高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在扶持方面,由于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本身要比从事传统的或者单一的教学活动要更复杂,难度更大,投入时间更长。基于这种情况,学院应该对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给以扶持政策,如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外出进修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4.建立自由的流动制度。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教师基本上是能进不能出,甚至部分高等院校明确不允许教师校园外兼职兼课,也不允许教师报考其他学校,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双创师资的流动,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高等院校要建立一条或多条创新创业教师合理流动的渠道,创新创业教师能进能出,自由流动。双创教师自由流动,包括了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自由流动,也包括学校和企业间的自由流动,还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流动。双创教师通过兼职兼课、参观访问、讲学访问、合作等形式在校际、校企、国际间自由流动,不断扩大创新创业视野,在流动中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5.探索灵活的创业机制。学校应该完善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应给予创新创业教师创业的机会。教师可以依托学校的项目实施创业活动,学校从政策上允许创新创业教师利用创新创意开设创业公司。如果以学校资金为来源,公司利润一部分上交学校,另一部分补贴教学活动;如果以教师个人资金为来源,可以根据投入比例获得合理个人利润。教师创业活动的开展是希望以此契机为平台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所以也要完善相应的创业机制,避免双创教师过度注重个人创业而忽略最为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

(五)服务的供给

1.简政放权,减少对教师的行政管理。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由来已久,然而在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却没有减弱,普通教师处于各个部门各个科室的严格管控之下。试想,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意,如果用太多的制度去管理的话,必然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应该给予双创教师更多的自主权,让从事创新创业的教师能够自由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能够自主创造新的授课形式和授课方法。此外,对于创新创业教师来讲,学校还应该减少行政事务,不要用一些形式上的行政事务分散教师工作精力,只有保障教师足够的教学时间,把创新创业教师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2.营造氛围,提高对教师的服务支撑。教育服务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高等院校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本,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形成为教师服务的观念,在全校营造出为教师服务的工作氛围。另外,高等院校要为双创教师创造更好的条件,做好教师服务支撑。一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条件,提供更智能的教学工具。在信息化时代,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及其设施设备建设,配置高性能计算机,提供校园无线网络,开发网上资源等。二是宣传创新创业思想,提供创新创业科研服务,为双创教师教科研提供有效支撑。通过教育服务硬件和服务软件的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在更高层面促进教师发展。三是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资源、创业政策信息咨询服务,便于创业教师与创业成功者沟通和交流,为有效打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供坚实的服务支撑。

猜你喜欢
供给侧师资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