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教育学术繁荣的奋进之笔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9年年会暨换届会议综述

2019-01-20 14:53许建争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会学术研究分会

许建争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的2019年年会于2019年7月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中国教育学术70年”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会议依据中国教育学会分会换届的相关规定,遵循换届选举的程序,全票通过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第五届理事会名单,选举高宝立为新一届理事长,并将秘书处设在《教育研究》杂志社。会议通过理事会工作报告、大会主题报告和研讨交流等形式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术发展的历程、特色与宝贵经验,并展望了未来教育理论刊物的定位与发展思路,明确了教育事业在新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与会者一致表示努力在新时代,站在新的起点,为繁荣教育学术研究、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新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代表学会宣读了教育理论刊物分会换届批复。

一、不忘初心,担负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学术本位,学术为本,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培养了一大批作者和读者,引领了教育理论研究,为繁荣教育学术研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杨志成副校长充分肯定了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对教育学术的繁荣发展的奠基作用,指出每一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者,都是伴随着教育理论刊物成长起来的。教育理论刊物不仅是教育学史和教育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引领者,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学术的繁荣功不可没。

在总结30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原理事长傅维利指出,分会自成立以来,牢记初心,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确保正确的教育舆论导向和学术发展方向指引,积极稳健地进行组织发展。各会员刊物的自我定位基本成型,品牌栏目逐渐形成,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为繁荣教育学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引领教育科研方向方面,分会重视引导各会员单位,关注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重视追踪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刊登了一批对教育改革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优秀研究成果。鼓励学术原创,关注期刊的数字化,重视服务西部,关心时政研究,重视立德树人,回应时代的多重挑战。通过不同的主题分享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教育改革的发展态势成为年会的重要内容。在开展教育理论刊物研究方面,分会注重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把握,加强对教育理论刊物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思路的研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刊物定位、办出特色、培育作者队伍、打造品牌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把握办刊动态,交流办刊经验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厘清教育理论刊物的未来走向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高宝立理事长充分肯定了教育理论刊物分会自成立以来在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引领教育科研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遵循中央的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的安排,以及中国教育学会的工作要求,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好学会的工作。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站在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和推动工作,使期刊成为宣传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教育方针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确保期刊和学会理论刊物分会的政治方向。二是发挥特色优势,提高服务水平。要服务大局,服务国家决策,服务理论创新,服务基层一线。理论刊物分会应该成为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推动理论前沿的瞭望哨,推动教育学术繁荣的制高点。三是凝聚业界人才,促进共同发展。分会将坚持包容、和谐的办会风气,团结业界优秀专家、学术骨干,打造风清气正的团队文化。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学术成果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四是坚持守正创新,实现高效运行。通过建立系统学习制度、系统调研制度,形成国内外交流机制和政策建议报告机制;通过拓展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渠道,建立成果推广机制和专业评价机制。在专业评价方面,建立对虚假、伪劣作品的零容忍机制,打造良好的学术发展生态环境,共同促进学术繁荣。

中国教育学会杨银付秘书长指出,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在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下,为中国教育学会刊物方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当前,全国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要认真总结分会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在新时代加强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建设,推进教育学术繁荣。一是坚持政治建会。政治建设是我们的根本性建设,必须要放在首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政治不动摇、方向不偏离。二是坚持专业强会。一方面突出学术的专业性,团结引导广大教育研究人员聚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产出一批既有思想性,又有学术性,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大成果。另一方面突出媒体的专业性,研究新媒体带来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方式,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三是坚持创新兴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既要有传统的活动方式,更要顺应形势变化,打破路径依赖,创新活动方式。要吸收更多会员,特别是青年会员参与分会。刊物分会要加强与其他分会的联系交流,取长补短,把自己打造成充满活力的样板分会。四是坚持规范办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要自觉遵守《中国教育学会章程》,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中国教育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开展活动。要遵守人社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关规定,用规范和自律赢得声誉、赢得尊重、赢得长久。理论刊物是学术论文的出口,要在学术水平上把好出口关,在学术品格、学术风气上把好出口关,引领学术健康发展,努力在新时代书写教育学术繁荣的奋进之笔。

二、植根实践,彰显教育学术研究的中国特色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在多年的发展中,努力植根中国教育实践,彰显了教育学术的中国特色,为推进教育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柳海民教授回顾了教育学术研究的历史,指出在过去的70年里,一代又一代教育学人立足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面向世界、服务国家,致力于学术研究,创造学术真知,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不仅丰富了教育学的话语和理论表达,也推动了教育学科的成长和进步。在学术研究创新方面,对教育规律、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等形成了原创性的知识体系。学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推动了学派创生,主体教育、情感教育、知性教育、活动德育、生命·实践教育等成为植根中国实践的突出代表。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植根实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突破,这些成就是中国教育科学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的集中体现,浓厚的学术气息标示了中国教育的特质和成就,彰显了教育学术繁荣的中国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教育学术评论取得的成绩。在经历了意识形态取向的发展阶段、开放的译介取向的发展阶段、内生性与在地化取向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教育学术评论成为中国教育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内生性、走出去是中国教育学术评论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作为以理论刊物为特色的一个分会,需要建立相关的中国教育学术评论规范和体系,以学术评价、学术评估、学术批评、学术评论推动教育学术研究的繁荣和进步。要有学术评论的规范,加强对实质性规范的深入研究。在中国教育现实和本土寻找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建立教育学的学术评论规范体系,促进中国教育本土思想的不断成长,让世界了解、认识中国教育学者的思想,促进中国教育学术评论走向成熟、走向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提出要把中国教育科学放在历史转身与时代变局的背景中进行审视,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明晰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等问题,努力找到“理论话语”“实践话语”“技术话语”与“政策话语”之间的对接点、转化点与平衡点,彰显中国特色。面对世界背景和时代大势,要读得懂我们所处的时代,跟得上时代发展步伐,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所体现出的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赋予终身学习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脑科学与学习科学融通的时代来临。在未来发展中,要在世界背景中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大势,关注“融媒介”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时代、“脑科学与学习科学”时代、“全教育”时代,为社会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使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能够站在世界的肩膀上看中国,建构在世界的中国教育学和在中国的世界教育学。

三、提升质量,激发繁荣教育学术的行动自觉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以后,人民对美好教育、优质教育追求的愿望尤为强烈。高宝立理事长指出,高质量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流走向,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自觉促进教育学术繁荣是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面向未来,中国教育学术研究应提高研究的自觉性,努力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扩大互动共享,提升专业品质,通过以学养刊、开放办刊、融合兴刊、特色强刊,激发教育学术繁荣的行动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教授指出,新时代的特点要求教育在解决了基本均衡、基本公平的基础上向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自觉把握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明晰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与现实条件;自觉发掘我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秀传统和创新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自觉坚持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自觉完善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督导评估体系,完善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朱旭东教授指出,目前我国离成熟的现代教育学还有较大的距离,这需要自觉加强教育学术研究的水平。在教育学术评论方面,集中体现在教育评论学的提出和建构。完善相关学科体系,需要建立学术谱系,创办教育学术评论的专刊,以传播相关学术概念、学术思想,发挥教育评论的导向、激励、调节等功能,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这需要建立学术评论成果的发表机制,创建学术评论的平台,而这取决于教育学术研究者自身的行动自觉,需要建立一个相关的中国教育学术评论规范和体系。一方面,使我们的研究在具有学术评论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从形式上到实质性规范的完善。另一方面,如果可能的话,将来也可以走向国际化,通过不断的努力,让世界同行了解、认识中国教育学者的有关思想,推进教育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和协同化。

李政涛教授指出,面对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时代际遇,需要主动思考,积极作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探讨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厘清教育学科的发展思路,找准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教育学术的推进路径。教育理论期刊要发挥媒体自觉,把握好新时代的脉搏,读懂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作出理论期刊媒体的贡献,自觉推动教育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的背景下,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创造性,自觉守护“中国利益”,合理履行“中国责任”;自觉探寻“中国道路”,清醒回应“中国期盼”;自觉化解“中国难题”,恰当彰显“中国信心”。

来自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的理事会成员,以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类期刊、大中小学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猜你喜欢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研究分会
论研究生的学术批判素养
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
创新·均衡·优质
努力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史”的学术研究工作
未来教育家成长的摇篮
——纪念中国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工作计划
分会风采
黑马会喜事不断上海、泉州地方分会,房地产行业分会成立
2014,中外散文诗学会上海分会谱写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