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具有严谨性与抽象性,基于此,文章以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分别从学习氛围、故事情境以及生活实际阐述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措施。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1-0033-0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
为了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小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思考。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很难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教师应该坚持针对性原则,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以后还要思考解题思路。
2.趣味性
小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在探究世界的同时自控能力也比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时候,提高教学趣味性。这样做,教师设计的内容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效措施
1.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前提,教学时,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整情境设置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对待任何学生保持相同的态度,并因材施教。
2.创设故事情境
很多小学生表示,他们喜欢在课堂上听教师讲故事。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较强,教师创设故事的时候要保证故事短小精悍,且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某教师在讲解关于“圆的周长”内容时,为学生们讲述了以下故事:森林召开夏季运动会,所有动物都参加了,其中小熊与小狗参加长跑比赛,组委会要求小狗绕着圆形赛道奔跑,要求小熊绕着方形的赛道奔跑。两种赛道中心一致,方形赛道的边长和圆形赛道直径是一样的,请问最后小熊与小狗谁获胜了?这场比赛公正吗?
这种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通过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深对“圆的周长”相应知识点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学科内知识点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服务,更多的是帮助人们应用于生活实践。学生在复习教材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从生活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更加生动,也让学生感到亲切,具有亲和力。问题本身可以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联想周围生活,从而慢慢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某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关于“加减乘除”知识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了以下问题:“小朋友们知道吗?我们平日里喝到的一桶纯净水有多少容量呢?”教室里的饮水桶只是生活细节之一,学生平日里会注意到,也会遗忘掉。教师可以提前拿来一个同样的空水桶,将其放在门外,如果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拿起空水桶,并指着水桶上的容量标识告诉大家:“水桶上显示了18L,咱们学校一共有42间教室,还有12间教师办公室,如果每天每间办公室需要一桶水,每间教室需要两桶水,请问小朋友们,我们每天一共需要多少桶水呢?每个月又需要多少桶水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后,教师又提问:“如果每一桶水的价格是18元,请问所有教室每天需要多少元购买水?所有办公室每天又需要多少元购买水?学校一年在饮水上的开销又是多少呢?”学生將生活常识作为兴趣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有效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在未来,数学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薛礼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措施分析[J].名师在线,2019(2):41-42.
[2]冉静.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171-172.
作者简介:苏桂英,女,广西阳朔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小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