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生成长的云

2019-11-08 01:15贾雅雯
求知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学生成长仁爱教师

摘   要: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知识强行传授给学生,而是以一种唤醒的力量,激发学生饱满的创造力、鲜活的生命感和崇高的价值感。喚醒儿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教师具备仁爱之心,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擅用“语文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贴心交流,从而成为德艺双馨的“仁爱之师”。

关键词:教师;学生成长;仁爱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7-0085-02

引    言

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不是把规则与知识强行传授给学生,也不是让教师以审判官或裁判员的身份去监督、审查、催促学生。教育的本质更像是一种“唤醒”,用温情“摇动”一棵树,以爱心“推动”一朵云,唤醒学生内心饱满的创造力、鲜活的生命感和崇高的价值感。教育的本质应是让学生最美好的人性焕发勃勃生机,让灵魂之树茁壮成长,开出绚丽之花,结下丰硕之果,从而真正“唤醒”一个灵魂。

一、仁爱之心,仁爱之师

唤醒儿童,教师首先要具备一颗仁爱之心,让自己成为一名“仁爱之师”。习近平对广大教育者提出了“四有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专业学识,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现代人文教育就是对具体人的关怀,是对所有人心灵世界、精神空间的关怀。在多元的现代社会中,教师的评价思维也应该是多重维度、多种角度的。因为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在其中的儿童也必然丰富多样,即便他们容貌不一、性格各异,存在着各种差异,但绝对不是差距[1]。

其实,每位学生各有所长,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心怀慈悲与温情,把笑容、赞美与感恩当作教师的职业本能,尊重学生的差异,呵护他们的心灵,善待每个鲜活的生命,敬畏每个真实的灵魂。当儿童的心灵得到教师爱心和温情的润泽,他们的人格就会越来越健全、完整。我们要坚信每一棵树苗都会茁壮成长,每一朵灵魂之云都能自由翱翔,只是每一棵树、每一朵云成长的时间不相同。我们要让自己时刻饱含丰富的爱心和深刻的智慧,用“四有教师”的要求鞭策自己,努力成为“德配天地”的仁爱之师。

二、平等的对话,温情的关怀

唤醒儿童,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贴心的交流。当教师固执地要把学生训练成规规矩矩、即按即停的小机器人时;当教师用高高在上、傲慢自大的姿态去命令、训斥学生时;当教师把肤浅、空洞的思想强势灌输给学生时……这其实是教师在滥用特权,残忍剥夺学生向整个世界“发出声音”的基本权利。

在教育活动中,强制性和民主性应当适度结合。尊重学生,并不是放纵他们恣意疯长,而是要尊重科学规律,建立规则意识。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犹如技艺高绝的园艺师那般进行高效的“滋养”和“修整”,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学生的成长进程,让良好的品质和德行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渐内化、稳固[2]。

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关怀,其实是一种自主、自发的行为,不应当成为操纵、控制学生的借口。教师应该尊重、信任所有学生的个性与潜能,用批判性的思维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活动,不过度苛责学生,也不刻意追求完美,在帮助学生不断改造、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进行有温度的、人性化的人文教育,实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好分寸,在恪守规则的同时,也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同学的期待,内在的学习动力便会被唤醒,所有潜能会被激发出来。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所有学生都会变得更聪颖、能干、有悟性。

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舍知识,也不存在尊与卑的现象;从人性的高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都有自由表达言论的权利,他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将根深蒂固的“听话”“服从”“守规矩”等故旧思维转换成“对话”“平等”“人性化”等新思维,是对大部分教师主观思维成见的挑战。而只有真正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才能真正在彼此的心灵层面上进行。因为在平等的对话、温情的关怀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可以健全学生的独立人格,还可以重塑积极、友善的师生关系,在平等与温情中完善彼此的人生意义。

三、擅用“语文的方式”教学

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各科教师都在以自己的多元角色,从各方面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下意识关注、模仿的焦点,各位教师的气质、情绪和性格的“味道”弥散在学校的每个空间内,在感染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引领着他们逐渐认同班级的班风、学校的校风,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乐于遵守各类规章制度[3]。

用“语文的方式”赏识学生、发现学生,教师还要不断挖掘新颖的语言策略。我们要擅用语文的言语艺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朋友之心温柔地善待学生,将“我带你去”的思维逐渐替换成“我们一起去”的思维,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实现孩童心灵与成人世界的适度衔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身上的成功基因。在一次语文课上,笔者发现一位平时表现特别积极的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下课后,笔者主动关心这位学生时,学生沉默地别过头去,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抗拒沟通的意愿。为了让学生放松警惕,让他放下心防,笔者笑着向全班学生宣布:“老师最喜欢小飞了,还想下课和他在小桥上约会,聊聊天,小飞你不要失约哦。”成人世界的语言把学生逗笑了,他们欢呼雀跃,嚷嚷着要和老师在小桥上约会。这件事让笔者领悟到,教师只是笔者多重身份中的一种,笔者还应该是所有学生心目中最贴心、最忠实的朋友和伙伴。

结    语

唤醒儿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所有教师具备一颗仁爱之心,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擅用“语文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贴心交流,让自己成为德艺双馨的“仁爱之师”。我们还要从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入手,努力把学生教育成兼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肖川主编.教师心灵读本: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王晓文.带着“仁爱”之心做教师[J].江苏教育,2018(70):80.

张翔.论教师仁爱之心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8(Z2):43-46.

作者简介:贾雅雯(1990.8—),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学生成长仁爱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秋天在哪里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教师的“勤”与“懒”
美育教师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