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祥敏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就明确了高校育人的途径要全方面、立体化,各学科、各专业均要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职责,具体实施即着手于每一门课程,即课程思政。作为《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专职教师,将思政教育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从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出发,深入挖掘《中医药学基础》课程中所蕴含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德育元素,尝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期制定出适合《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特点的思政教学模式。
《中医药学基础》是药学专业的专业提升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常见中药的功效及应用和方剂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中医药学基础》课程,使学生理解中医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中药生产、调剂、销售等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事业的热爱;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工作中要恪守职业道德;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共51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授课(中医药学基本特点、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养生与预防、常见中药功效应用、方剂学基本知识等)42学时、实践教学(常见中药饮片的识别)3学时及中医临床病例讨论6学时。
《中医药学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学基本特点、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养生与预防等中医基本理论,常见中药功效应用及方剂学基本知识。中医基本理论中包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文化、情感控制、辨证思维、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思政元素;常见中药功效应用及方剂学基本知识中包含仁义孝道、传承创新、资源保护等思政元素。授课教师要认真研究、深度挖掘、总结提炼,形成思政教学案例库,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典型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见表1。
表1 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
思政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说教,要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心理期待开展。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并富有亲和力,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围绕思政元素,建立思政教学案例库,然后将其融合到每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又让学生从传统思想与文化、故事与案例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证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思政教育是摆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面前的难题,为此,我校《中医药学基础》专业教师不断摸索,依托课堂智慧职教平台探索出适用于《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线上:教师在智慧职教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诵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感受古代圣贤高尚的品德;阅读古代医家的成长史,感受历代医药学家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搜集整理关于中药的小故事,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调查家乡的中药资源,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自制中药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和热爱大自然等。同时教师会上传相关的视频、微课、电子书等学习资料共学生学习使用。学生完成任务后以视频、图片或者文字的形式上传学习成果至平台,一方面供班级同学分享学习,另一方面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线下:教师在线下展开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视频、PPT等形式汇报组内的学习成果和遇到的问题,针对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揭开问题的神秘面纱。小组学习法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方剂——三子养亲汤的学习为例,课前学生自学三子养亲汤组成、功效,通过网络查阅到三子养亲汤方剂名字的由来,课上学生汇报其方剂组成、功效及心得体会,并反馈该方剂中为何不用苏叶而用苏子?教师解释苏子即紫苏的种子,紫苏的叶、梗、子均可入药,三者皆辛温而入肺经,均有调理气机的作用。但叶类药材质地较轻,而种子类药材质地相对沉重,学生豁然理解该方是用于咳嗽喘逆,因此用质地沉重长于降气的苏子,同时在学生分享心得体会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认识,即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评价指标,用以反映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是考量思政目标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程度,有效的融合即是教师和学生思想上均认同思政教育就是课程的一部分,评价指标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包括思政目标的完成情况。相对而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与单纯的专业课程评价基本一致,可以以成绩为参考进行分析,而思政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的思想变化、德育水平很难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考核。针对于此,《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遵循过程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化评价指标主要是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参与度、作业完成的质量、对思政元素的理解程度等,终结性评价是学习整门课程后学生给出一个综合性思政感悟,可以以心得的形式进行提交,具体《中医药学基础》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和比例见表2。
表2 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和比例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寻找思想政治元素,建立思想政治教学案例库,形成全方位的思政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渠道育人的目的。《中医药学基础》课程思政目前处于摸索阶段,是对江苏省教育大会上娄勤俭书记提出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育”的大胆实践,作为课程的授课教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课程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不断探索与思考如何将思政融入于专业知识的教与学中,积极发挥课堂在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育人的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达药学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