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研究

2019-11-08 07:40:28刘宁宁刘晓岩王永丰吴龙慎
职业技术 2019年10期
关键词:问卷院校教材

刘宁宁,刘晓岩,王永丰,吴龙慎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6)

0 引言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因校而异等问题,为了追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服务好经济建设,实现强国的伟大梦想,职业教育要在建设、完善宏观体系的同时,抓好课堂教学微观工程。2015年教育部下发文件,提出针对课堂教学诊改的指导性细则“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要求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行业发展动力,目前,对课堂教学的诊断与改进是紧迫的、必然的。

另外,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各种不良的状况,势必需要进行改进。一是课堂教学组织环节薄弱。教师授课只顾授课,组织教学薄弱,不能将学生注意力转到课堂学习中。学生低头玩手机、带早点吃饭等现象依然严重。二是在教材选用方面不够合理,多数教材不属于近三年出版的规划教材,教材内容缺乏更新。三是任课教师选用不当。在教学检查及督导听课反馈中,有个别教师不胜任某课程教学工作,在后续教学任务安排过程中,仍然分配教学任务,承担教学工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临时随意更换任课教师。四是教学设施设备仅处在实训角度建设实验室,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尚有差距,教学应用性不清晰。

1 课堂诊改数据形成方案

课堂诊改数据支撑主要来源于调查问卷、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数据平台(简称数据平台)和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简称高基表)。调查方案采用问卷形式进行数据收集,方案本着摸底查清影响课堂教学关键性因素为原则,为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以便客观确定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方向。调查方案从生源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教材结构、教学场所五大方面三十三个基础点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和数据平台、高基表数据核对,力求数据真实、可靠。

调查问卷面向学院七个院系九个专业的大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总计下放量1508份,收回1487份,有效问卷1435份。选取大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已经在学院学习、生活一年多,对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实习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调查问卷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牵头负责,各院系教学秘书和学生共同组成调查组,调查问卷历时两年,收集有效问卷1435份,调查组从生源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教材结构、教学场所五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2.1 生源结构

生源结构方面,主要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参加高考的省份、常居地、兴趣和爱好,以及学生父母亲的收入、职业、学历,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等进行调查。

调查分析:从生源结构上看,以省内考生为主,区域内思想单一,读大学期间地域文化影响受限;家庭居住地在市县村镇居多,且不经常旅游,对社会的变化,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变化了解受限;报考时听别人意见报考居多,缺少对专业学习兴趣的源动力;父母所从事职业、受教育程度、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体现出:高职学生在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有限,不能与学生充分沟通,在学生长远发展方面给出良好的建议;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是有要求的,对课堂教学是有自我认知的。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学生教育的重心在高职院校,仅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很难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学生认知、思辨能力的提升,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剖析的能力仍要在职业院校逐渐形成、完善。对生源结构的诊改是学院开设专业课程的前提,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

2.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方面,主要从对已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的看法进行调查。

调查分析:从课程结构上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不能有效地零距离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存在一定障碍,如果不能通过实践、实训课程讲解理论或加深理论学习的应用,实践应用性不明确、不清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存在局限性,学生进入社会,到工作岗位,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通识教育课程是学生提高素养和综合知识、能力的通道,课程开设未能将 “两课”与现实社会发展相结合,讲述内容单一、局限,学生的素养提高和知识拓展能力会受到影响,如果再出现通识教育中的选修课为了修学分而学习的情况,学生为了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修完学分,不得不选择一门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开设就失去了知识拓展的意义。课程结构诊改,要根据社会发展、企业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向,整合好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形成人才培养课程架构立体体系,为人才培养方向性提供有力保障,课程结构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

2.3 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方面,主要从教师职业道德、学历、职称、年龄、教学专业一致性(教师所学专业和任教专业)、企业经历进行调查。

调查分析:从师资结构上看,高学历、年轻化的队伍正在充斥着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新鲜的血液加入刚起步的职业教育,一切都有待磨合、提高,而部分资历老的教师工作遇到倦怠期,在教学态度上有所松懈。职业院校对师资的要求是 “双师”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学识,更要有高超的实践动手能力,从教师企业经历和笔者实际观察,教师的顶岗往往是走过场,充当看客,没有深入地从事企业生产。以笔者所在企业自动化公司为例,精车机设计采用西门子PLC、触摸屏、电机驱动器之间的通讯问题,询问几所大学、高职院校授课教师,都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后经问询西门子技术人员和公司内部探讨问题方得到解决,案例客观体现了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在讲授书本课程时能娓娓道来,但解决企业生产实践时没有方向,思维意识仅存留在理论知识体系中。师资的诊改着重在师德师风、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以企业生产实践能力为落脚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师资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把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理论和实践知识传递的核心,是学生再学习的引路人。

2.4 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方面:主要从教材选取、教材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师讲授一致性、教材内容与实践内容结合进行调查(表1所示)。

表1 教材结构部分调查问卷汇总表

调查分析:从教材结构上看,教材选择整体符合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教材选取、错误率、教师完全依靠教材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依笔者抽调的情况反馈,2017级汽车专业学生,还在采用2009版的汽车专业《汽车商务英语》教材,书中对汽车营销和商务体系仅存在编著出版之前的汽车市场,对兴起的电动汽车结构和网络营销介绍匮乏,学生学的知识很难满足就业岗位需要。高职院校的教材是满足当前知识体系的传递,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是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书,课堂教学教材选取要对准企业岗位需求,教师授课不仅要有教材,还要有几本参考书,多看论坛查阅课程教学最新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教材结构的诊改,要看编者的水平,也要看编者中有企业经验的人数,教材框架体系,理论和实践结合内容,看教师授课除了有选定教材,还有没有知识的验证和攫取内容。

2.5 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方面:主要从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调查(表2所示)。

调查分析:从教学场所上看,校内开设课程的教学场所还主要是依靠校方力量,教学场所主要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企业运行环境、实验室/实训室模拟仿真,其中具备课程开设需要的企业运行环境占比较少,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程都需要真实的企业运行环境来增加学生对知识和毕业后就业企业、就业岗位的认知。课堂教学在教学场所的诊改上的重心应放在校企合作的教学场所能满足专业开设课程的比例及课堂教学使用企业运行环境的使用率上。

3 形成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自主保证机制,促进课堂教学企业岗位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高职院校实际,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调取高校数据平台、高基表,结合课题组成员学校、企业工作经历,形成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方案。

表2 教学场所部分调查问卷汇总表

3.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以建立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以提高企业、学生、学校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岗位需求导向、课堂影响因素为前提,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原则,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3.2 基本原则

建立课堂教学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课堂诊改工作以企业工作岗位剖析、调查问卷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求真务实地开展诊改工作。

(2)多元性原则:诊改工作立足课堂教学,服务岗位需求。将企业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和校内的专家学者、教学管理者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多视角诊改。

(3)可操控性原则:人才培养遵循“多元”育人,诊改标准要能落地,并能够对课堂知识传递的有效性进行诊断与改进。

3.3 诊改解决思路与对策

为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培养的学生能胜任企业岗位需求,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从三个方面着手,教学前:教学前充分摸排,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掌握生源结构、课程结构、师资双师能力、教材结构、教学场所信息,掌握这五项也就知道了我们为谁培养人,培养的是什么人,怎么培养这些人。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和规范。教与学思想引领,教师不是简单知识传递,在加强德育教育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规范教育教学过程,在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要求下,充分尊重教师个性化、学生差异化的同时,确保教学过程规范,知识传递切实有效,在课程标准框架下,能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知识能指导企业生产实践。教学后:学生培养是否符合企业岗位需求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这一标准的评判不在学校,在企业、在工作岗位的师傅或领导和我们学生服务的对象——客户满意度。

3.4 诊断与改进标准

诊改标准是由教学督导委员会牵头,联合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校企合作处等部门对教师任课课堂教学做出诊断与改进评价,诊改方案分为十四个项目:生源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教材结构、教学场所、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准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企业岗位。评价分为5个等级,综合评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综合评分80-89分为良好;综合评分60-79分为及格;综合评分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不及格视为不胜任教学教师,需要以助教身份,跟随教授再学习一年,试讲评价良好后,安排教学工作;及格教师需要院系安排教学督导跟进指导教学;诊改力求从多维度、全方位诊断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形成客观评价,针对不适应人才培养方向的课堂教学教师、软硬件环境等进行调整,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满足企业需求夯实基础。

4 结语

我国的高职院校较多,每个高职院校的情况、特点有所不同,但本研究对各个高职院校的课堂诊改体系及方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研究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课堂诊改体系及方法,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提高学生的德育能力和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为我国各行业输送更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服务。因此建立新的课堂诊改体系及方法,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推出创新的课堂诊改体系及方法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问卷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