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9-11-07 07:59权亚楠王梦蝶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权亚楠 王梦蝶

摘要:创业能够刺激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对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文章从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探讨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进一步探究了非正式学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一致性与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D19)36-0025-02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创业问题也面临着创新和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的问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还处于探索时期,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对此,从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基本规律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摸索新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業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毕业生大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要求独立、有主见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明显增强。同时,他们又处于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突变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挑战,越来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非正式学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一致性与必要性

(一)非正式学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一致性

1.自主意识和主体作用发挥的一致性。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取决于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高校、政府和社会是大学生学习的外部主体,大学生内部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是外部主体发挥功效的前提。由于非正式学习是大学生自我发起、调节和负责的学习方式,它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的真实情境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2.实践性和协作性的一致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实践性、协作性。非正式学习强调观察与模仿,并通过交流来完成学习,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鼓励个体之间进行沟通、反馈、交流与分享。因此,非正式学习既是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也是对正式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完善。

3.多元性和多样性的一致性。非正式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方式多元化、灵活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非正式学习途径的必要性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到了国家和高校的普遍重视,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不完善,没有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无法对大学生实行有效指导,此外,也没有确立系统化、全程化的教育内容等。二是高校未能形成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和氛围,缺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导致大学生出现创新创业自主意识淡薄、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够、创新技能与创业能力不强等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非正式学习渠道的研究,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互配合并形成合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想。

三、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程内容和授课质量,还包括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指导作用。在教学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单向的理论讲授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建立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引导大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其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构建创新创业导师制度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层次的教育过程,其教学过程涉及多个学科,除了理论教学外,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非正式学习虽然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方式,但并不否认创业就业指导老师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在许多情境中,创业就业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能够使非正式学习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依据一定的标准来遴选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师来担任创业指导师,与大学生结成指导小组,指导大学生熟悉创业程序和创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形成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第一,要建立高校、二级学院、班级三级联动的创新创业政策宣传网络,宣传高校对创新创业工作所采取的各种有力举措以及取得的实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勇于创新、积极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的精准推送机制,实现创新创业服务信息化、个性化,增强创新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创建各种创新创业实践社团。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增加了自己的社会实践,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高校社团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让他们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

结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不仅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影响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培养过程中逐渐优化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地完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