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的SPOC协作教学实践研究*

2019-11-07 01:46黄光芳陶晓杏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习动力微博

黄光芳 陶晓杏

摘 要:文章首先探讨了微博教学的特征、组成要素及协作模式,然后重点从教前准备、教学过程及学习动力推进策略三方面阐述了微博在SPOC教学中的实践设计,并从实践模式、实践路径及实践讨论三方面探讨了具体案例的实践过程。基于微博的SPOC教学实践无形中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化学习经验的内化,逐步建立起协作、创新、分享、反思、拓展的互联网学习思维,并在实践中逐渐搭建起一种个性化的新媒体自我学习的能力框架。

关键词:SPOC;微博;协作教学;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20-0055-05

一、引言

微博作为一种社会性学习平台,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协作性、多模态性及群体性等特点[1]。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rmando Fox于2013年首次提出的课程概念,它主要针对MOOC在大规模、纯在线、超多用户的网络学习中面临的课程制作成本高、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师生互动、高辍学率及学习管理不便等问题而提出的专门应用于本校或小范围教学的课程模式[2][3]。在SPOC教学情境中,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教学媒介,强调学习的协作性、社会性、开放性及共享性,但同时由于它的社交性、娱乐性、碎片化、无序性等特点,使得SPOC课堂的组织性及可控性也变得更复杂,所以如何结合微博的教学特性并充分发挥微博的教学优势,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SPOC课堂的高效学习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微博在SPOC教学中的应用特性

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它最大的优势便是“活”,它使学习者无缝地将自己的社交空间转移到日常学习课堂中,无形中将生活与学习对接起来,同时也将自己的社交圈子拓展到课堂学习中,这样就进一步带“活”了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激活了SPOC课程的内在学习驱动力,使得SPOC课堂更频繁地走入学习者的日常视野。

1.微博的教学特性

结合SPOC的课堂特点,挖掘微博的社交优势,通过在微博上发布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共享学习智慧等,实现微博的教学互动及协同效应。

(1)教学活动高度社会化

微博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交流平台,移动终端支持完善,日常生活中使用方便,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学习信息,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互,使学生能从微博的交流、讨论、实践中获取到直接的社会经验,增长见识,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了社会善恶的鉴别能力[1]。

(2)提供多种协作工具

支持多种形式的协作交流活动的开展,如微群、微话题、微讨论、微问、微直播等,各种形式的协作交流工具针对不同的场合和应用,相互补充,满足了人们在虚拟社会交流的个性化需求。

(3)跨时空性协同共创

学员之间的沟通具有开放性、群体性、自发性、纪实性、个性化、碎片化等特征,人人都是知识的消费者和创造者。

(4)学习过程不便控制

对于商业化的社会性微博,如新浪微博、Twitter、腾讯微博等,没有专门为教育而定制的功能,学习者直接面对微博上没有经过过滤的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干扰因素比较多,学习效果比较难评价和量化。

2.基于微博的SPOC协作教学组成要素

(1)学习主体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上班族等,这些学习者在时空分离的状态下,要熟练使用微博参与到SPOC学习中,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网络技能,如良好的信息素养、创新的学习思维、协作学习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等。

(2)SPOC协作小组

即学习者为了协同完成学习任务而借助微博创建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及成员的协作情况,灵活地调整小组成员的分配,使小组内成员协作依赖性更强,组员相互监督并鼓励组内成员积极参与。

(3)SPOC协作资源

协作资源除了常见的文本、图片、专题网站、资源库、WebQuest教学案例之外,还可以结合智能媒介的特性,引进或开发一些微课、微讲座、微视频、MOOC等资源。微博作为社交平台,协作互动非常频繁,学习者及教师发布的资源由于社交信息的刷新而变得更零散。教师可以创建微群或基于SPOC学习平台作为资源的载体,便于查找和浏览。

(4)SPOC协作活动

协作活动分为同步协作和异步协作两种。同步协作一般指的是同时在线的协作交流,而异步协作则相反,在线的时间是错开的,如提问、答疑、私信、留言等学习行为。在协作活动中,教师担当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资源搜集者、协助导师、评价总结人等角色,组建协作小组,帮忙收集和分析学习信息以及制定讨论方案,并在协作过程中不断细化和完善协作规则及交流规则。

3.SPOC协作模式

加拿大学者Scardamalia和Bereiter提出,知識建构是一种深度的学习,强调集体认知责任很重要的协作性创新[4]。在协作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方式和教学行为、学生间互动的积极性和人际关系、互动结构、教学平台的支持功能等因素均会影响协作知识的建构效果[5]。祝智庭等人将微博在教育中的协作分为聚集模式、关联模式和发散模式三种[6]。微博用户之间的协作经常是无意识的、随性的,它们之间的互动往往与微博社会网络中的强弱关系、亲密程度、关注的话题及兴趣爱好等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用户之间是否互粉,现实之中是否是好友、同事或家人,是否加入共同的群组等,这些彼此之间的关注是维系用户之间相互协作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枯燥无味的SPOC学习中加入了这些娱乐性、社交性较强的信息,酝酿出一种活泼自由的学习氛围,一定程序上拉近了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基于微博的SPOC协作教学设计

重点从教前准备、教学过程及学习动力推进策略三方面阐述SPOC协作教学的实践设计。

1.教前准备

(1)可行性分析

针对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及微博信息素养做一些问卷调查、访谈和分析,进一步了解学习主体的接受情况,了解目前教学环境是否可以满足网络教学的需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是否需要调用其他教学资源等。

(2)微博技能培训

作为一个新的教学媒体,许多人对微博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基本功能的使用上,如收发微博、关注好友、@好友、互粉及上传图片等,缺少对微博功能全面的了解。例如微博投票、插入话题、创建微博圈子、参与微辩论、隐藏某条微博或某个账号的微博在主页上的显示、屏蔽或解除某个会员发送的私信、选择只接收自己关注用户的评论等,这些功能的掌握对提高用户的体验、提高交流的效率都有很好的帮助。

(3)成员分组

在成员分组方面,小组的规模及成员之间的认识水平差异、学习风格、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都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了最大效率地发挥小组内协作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强化小组长的组织、领导和沟通的作用;为了组与组之间的协调,分组时最好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既有利于组内同伴的互教互助,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以促使组内成员之间加强合作和互助,激活组内的协作潜力;为了充分发挥组内协作的积极性,还需要考虑小组的规模,避免成员过少互动性弱、成员过多协作混乱的情况,确保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协作任务。

2.教学过程

SPOC协作教学实践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学习情境创设→选择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分工协作→相互评价→反思并提高,各个阶段反复交叉进行。

(1)学习情境创设

微博学习情境包括课程提示材料的展示、学生的学习预期、教师的课前宣传、引导学生熟悉微博学习环境、提前设计一些讨论话题等,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在微博上发布一些有关学习主题的背景材料,如相关的音视频、图片、动画及超链接等,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这些背景资料,让学生对这些材料做一些评价和发表一些阅读心得,为下一步引入教学主题做准备。

(2)选择教学主题

受内容碎片化、话题开放化、交流网络化等教学风格的影响,不是所有的SPOC学习主题都适合基于微博开展教学,所以教师在选择学习主题时,应该慎重考虑主题的合适性。刘江娴等人认為,主题的选择应该遵循“吸引学生、答案开放、难度适宜、清晰明确、凸显重难点”的原则,这些主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欲望和兴趣,使得学生在微博上有话可说,有思路可拓展,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7]。

(3)协作交流

在整个SPOC教学过程中,微博并不是唯一的学习媒介,很多时候并不能承载全部的学习过程,所以为了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最好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线上可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协同交流,在线下阅读书本材料、请教教师及同学、完善作品等。在研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研讨情况及碰到的一些问题在群组里设计一些话题,发起讨论;也可提供一些链接或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搜索资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质疑以及对问题深入探讨,鼓励学生在网上完成学习任务并进一步扩展研讨的问题;另外对于一些“落后分子”或不积极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私信交流和提醒或使用@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交流。

(4)总结评价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基于微博的教学评价与传统以分数为主要参考依据的评价方式不一样,除了评价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思性和协作性也是评价的重要部分[8]。SPOC的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反思实践等[9]。形成性评价包括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策略和所取得的成绩等,以便及时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学习过程,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总结性评价评判整个SPOC教学过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合理和有效等,形式可以是学习总结、论文、反思日记、测试等,评价的指标必须明确、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是结对互评、小组互评或教师评价。评价结束后,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进一步调整活动方案迭代改进,为下一周期的教学决策提供更科学合理的方案。

3.基于微博的SPOC协作学习动力的推进策略

基于微博的SPOC协作教学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教学效果一直是众多教学者特别担忧的一个问题。如何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基于微博的SPOC协作教学是否收到成效的关键。

学习动力推进策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是ARCS和CASPER-POP-CRE学习动力模型。ARCS模型是由佛罗里达大学的Kell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教学设计模型。该模型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他提出的动机策略包括四方面:Attention(注意)、 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 和 Satisfaction(满意),ARCS便是以上四个单词的首字母[10]。杨开城教授在Keller的ARCS模型基础上增补了8个影响要素,分别是好伙伴、尊重、结果、利益、权力、代价、职责和认可,简称CASPER-POP-CRE动力模型[11]。该模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从学习情感、目标、过程、责任等方面全面诠释了学习动力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下面针对微博的学习特征,结合杨教授提出的动力模型提出一些相关的微博协作学习动力推进策略。

(1)目标定位

布卢姆认为,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是目标价值与经验预期的乘积,即F=VE。学习没有目标,就像没了前进的方向。但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则达不到,使人产生疲劳感,而目标定得过低则没有挑战感,学习者就会失去追赶的兴趣。在微博协作学习中,教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个人和小组都需要有明确的协作任务并正确定位自己的协作职责(Responsibity),充分把握资源、内容、目标及职责之间的相关性(Relevance)。

(2)合作竞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具有社会性,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从而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12]。李克东教授认为,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有竞争、辩论、伙伴、设计、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13]。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运用微博的话题、微群、微辩论等功能针对某一作品或成果展开协作学习,组内协作,组间竞争,发挥好伙伴(Partner)的优势,交流及评价过程要体现出对学习者的尊重(Esteem)和认可(Certificate)。在评价时,注意以下一些问题:①评比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分指标,打分过程公开透明;②评分最好教师与学生结合进行,可以采用加权的形式,加大教师的比重;③对于有争议的作品,可以广泛征集意见,再做出决定。

(3)吸引引导

注意力(Attention)是学习者建立有意义学习的重要心理特征。在基于微博的SPOC协作教学中,吸引引导策略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分析学习主体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二是制定吸引和引导的方法及途径;三是吸引和引导的资源或工具的开发;四是运用设计的资源或工具按既定的方法进行实践应用,展开教学活动。例如除了微博界面的风格设计、个人的专业号召力及声望等影响因素外,精心设计微博帖子的传播风格、组织专业的传播内容、多表达一些新颖的观点、注重各种微博体的综合使用以及积极与学习者互动都是吸引学习者的致胜法宝。学习者在协作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引导性句型给参与者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给予参与者一些指示性暗示,促进其交互行为的内化。

(4)支持协助

教师通过协作环境、学习团队、学习资源等协助学习者排除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对学习者的各种学习行为提供支持,确保学习者对知识的持久关注和注意力的持续集中,保障学习任务顺利完成。例如郑州市第十九中学杨卫平老师一直尊重孩子的天性,用耐心、爱心去关爱孩子的成长。她在新浪微博发布了很多教学心得,从孩子的成长特点、表现及需求等方面分析学生的行为,亲切的文字和略带俏皮的表情小图标,仿佛将教师平时在讲台上栩栩如生的风姿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用温馨而富有哲理的微言微语来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感受到微博学习的快乐和热情[14]。

(5)反思互扬

“反思”一词源自于哲学,本指思维,即反思性思维。学习主体在微博上发布自身的学习体会、心得和收获,包含个人在团体中的学习行为、对团体的贡献、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等。“互扬”就是在微博中表扬团体其他成员的表现情况和所取得的进步等,给予肯定和支持。通过反省个人的学习行为及对团队其他成员的评价,包括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收获、与团队成员进行了哪些协作等,提高团体合作凝聚力和增强个人学习信心(Confidence)。

四、基于微博的SPOC协作教学的实践案例

本次案例选用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作为实践案例。本章内容主要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学生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基本上从宏观上了解生态的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循环、食物链、生物信息传递等知识都有一定的理解。本次课例便在学生完成本章课内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研讨主题,以新浪微博作为交流平台,展开协作式的研讨学习。

1.构建模式

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微博教学中,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基于微群和话题进行协作式研讨,研讨过程努力做到目标明确、观点独特、论据充分、逻辑缜密,研讨完成后由小组组长在微博上展现小组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1)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协作式的研讨,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研讨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资料收集、分析和加工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

(2)教学分组

将学生分为五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的研讨工作,组内成员通过协商确定研究的主题,各组提交的主题分别为生态养殖、生态果园、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城市生态建设。

2.实践路径

(1)研讨准备

①教师课前技术支持工作,例如完成微博的注册及培训工作,提供硬件支持及网络环境,确保每个人都顺利参与。创建微群,与学生互粉,将学生加入微群,要求每个小组至少创建一个与本研究主题有关的话题,如#白色污染#,该小组发布微博时便可以插入这个话题,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研究主题所发布的内容不会混乱,点击话题链接,便可以查看到话题下的所有发言。每条微博对所有小組的成员都可见,小组之间也可以交叉评价和相互协作,从而构建起一个大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②酝酿研讨氛围,分解研讨任务。教师发布跟生态系统有关的图片、课件及视频供学生参考和观看,部分资料可以上传到微群的微盘中供学生下载。根据学生对研究的理解情况,建立一个研讨主题,阐述研讨模型和研讨过程,带动学生积极参与,逐步明确研讨任务,找到研讨方法。

(2)研讨过程

①分析研究主题的要点,列出要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提纲,协调每个人的分工任务和完成时间表,研究中碰到问题及时在QQ或微博上沟通讨论。

②材料分类、加工和提炼,并将加工后的材料发布到微群上供小组成员研讨及其他小组评价,再次对材料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分析,对细节进行补充和修饰。

③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鉴于报告或论文篇幅较大,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最好选取自己所熟悉的环节来撰写,结束后再合成及进行讨论和修改。论文或研究报告由小组组长使用长微博的形式发布,发布完成后在微群里发布一条链接,同时@教师或其他小组的成员参与评价和投票。

(3)研讨评价

建立评价评分表,评估每个小组的成果得分,评分表不但反映研究成果,还要反映研讨的过程和小组成员的参与过程,例如在微群中发布了哪些有效的研究材料,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及互动情况如何,评分的目的主要是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协作学习的氛围。

3.实践讨论

通过本次微博协作研讨,大部分学生初步体验到日常社交工具的学习价值、认识到社会化学习的形态,基于微博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不过由于网络条件及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普遍性的问题。

(1)自制力不强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社交和娱乐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往往会在打开微博后便沉迷于交友及游戏中,没有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浪费学习时间。

(2)过于依赖网络

尽管有教师的督促和小组成员的协调,部分学生只是应付式的学习,在微博上的许多评论和想法并不是自己的行为,而是网络抄袭或拷贝粘贴,学习过程没有经过自己反思和探究,而是一味的“拿来主义”,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协作交流和探讨中。

(3)拖沓延误

微博上的学习由于存在时空上的不同步,没有了教师的近距离督促,部分学生没有认真按时查阅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因偷懒而拖延了任务本应完成的时间,不能与其他同学同步参与讨论,导致协作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效果。

对于以上的这些问题,教师更多需要的是引导、督促、协调、激励、总结等,不断完善课程,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全程跟踪和参与,发挥微博即时性、开放性的优势,随时与学生互动,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网络协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提高学生社会化学习的协作水平。

五、结束语

微博作为日常社交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中,而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会发掘微博的学习价值便是教学的意义所在。本文提出的基于微博的SPOC协作教学的课程实践主要是为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社会化学习的种子,培养一种社会化的协作学习情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微博资讯中找寻知识和合作伙伴,并从交流与交互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学习过程,从而在实践中逐渐搭建起一种个性化的新媒体自我学习的能力框架。

参考文献:

[1]易良慧,郭遂红.微博辅助大学英语教学调查研究与应用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26(4):148-152.

[2]Fox, A.From MOOCs to SPOCs[EB/OL].http://cacm.acm.org/magazines/2013/12/169931-from-moocs-to-spocs/fulltext.

[3]黄光芳,吴洪艳,金义富.泛在学习环境下SPOC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5):50-57.

[4]Scardamalia M.Collective Cognitiv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A]. Smith,B(ed).Liberal Education in a Knowledge Society[C].Chicago,IL,USA:Open Court,2002:76-98.

[5]况姗芸.网络协作学习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33.

[6]郁晓华,祝智庭.微博的社会网络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2):97-101.

[7]刘江娴,王忠华,卓玲玲等.基于微博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及應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2,11(7):170-172.

[8]饶龙海,王林,付妮娜等.基于微博的远程教育评价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1):73-74

[9]张晓娟,吕立杰.SPOC平台下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8(4):96-101+130.

[10]Keller J.M.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10(3):2-10.

[11]杨开城.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4-115.

[12]Vygotsky L 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3]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杨卫平.笑着做教师:老杨的微言博语[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2-195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微博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