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苏州,赏花灯

2019-11-07 01:52李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文说灯会苏州

李璇

2019苏州同里中秋国庆灯会,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赏灯游玩

每逢中秋、上元等传统佳节,苏州家长都会为自家小孩买一盏兔子灯,而孩子们拖着兔子灯满巷子跑的场面,也构成了节庆时分姑苏城里的别致景色。

兔子灯是苏州灯彩的一种传统样式。苏州灯彩史称“苏灯”,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南宋文学家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便写到了苏灯的精美绮丽:“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

2008年,苏州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人们常说,灯带来了光明,而苏州灯彩是灯与彩、光与色的结合,它不仅为苏州带来了光明,更为苏州人的生活增添了几许美好。”苏州灯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吴门画派与苏州灯彩

提起苏州,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苏州园林。苏州灯彩之所以能够位列四大灯彩流派(苏灯、福灯、粤灯、京灯)之首,也与苏州园林颇有关联。

从外在形态上看,苏州灯彩大都以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为主要造型范本,体面特征上又分为四、五、六、八四种,其中四面取春夏秋冬之意,五面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六面意寓“六合”和和合,八面则象征着“八面和谐”。

“就连拱、中、底的结构比例,也是符合黄金分割比的建筑美学的。”汪筱文说。

做成一盏苏灯,需要“扎糊剪绘”四道工序,“扎”是扎架、做造型,“糊”是糊灯身,“剪”是剪纸,“绘”是画灯面。

四道工序看上去不难,学起来却是对耐心与悟性的考验。“学徒三年,才能够做出一盏灯,尤其是苏州灯彩如今基本都用丝绸类材质制作,在丝绸上作画是有讲究的,与在宣纸上画大不一样,除绘画技巧外,还要掌握绸布的晕化程度,因此即便此前学过绘画,进入灯彩行当也还要再三摸索。”汪筱文说。

四道工序中,“绘”是最为特别的。汪筱文介绍,苏州灯彩讲求“好灯必有好画”,灯面画作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盏苏灯的价值,而“绘”的内容,又与苏州的艺术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代中期,以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等名家为代表人物的吴门画派在苏州一带兴起,吴门画派的绘画理念与文人意趣,深深影响了苏州灯彩的制作思路。

“明代以前,人们对灯彩的定义是‘看花灯‘闹花灯,吸收了吴门画派的绘画技艺后,才开始有了‘赏花灯的说法,从‘看‘闹到‘赏,意味是非常不同的,苏州灯彩也就此迎来了鼎盛时期。”汪筱文说。

抢救经典与适时创新

“我们要把苏州灯彩最精细、最巅峰的技艺传下去。”汪筱文说。

宋代的“万眼罗灯”,是苏州灯彩历史上最为知名的作品,灯上共有七八千只眼孔,构思巧妙。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以一句“万窗花眼密”来形容万眼罗灯的观赏效果。

在汪筱文掌握苏灯制灯技艺之时,万眼罗灯早已失传许久,复原这盏灯,成为汪筱文多年的心愿。

最初,汪筱文与女儿汪丽秋一起试着在古籍中寻找万眼罗灯的蛛丝马迹,不料却只找到只言片语,根本无法发现可供参考的制作细节。他又去拜访苏州城中的制灯前辈,将每个人对这盏灯的理解拼凑起来,重新绘出画稿。

经过两年筹备并耗时四个月制作,万眼罗灯终于在汪家父女手中复现,而这盏灯上的眼孔已达到两万多只,大大超越了前人的作品。

如今,万眼罗灯被汪筱文捐献给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其他苏州非遗作品一起,留住了苏州的城市文化记忆。

在抢救经典作品之外,汪筱文还十分注重探索苏州灯彩的创新路径。

传统的苏州灯彩要忌色,黄白两色是丧事上用的,灯彩不可以使用;红色与紫色不能配在一起用,因为不符合过去的审美。汪筱文则打破了传统限制、大胆用色,以渐变、过渡等方式实现了现代审美的配色。

更为突破性的尝试,还体现在汪筱文开创了第二代苏州灯彩的格局。

从1984年汪筱文在苏州拙政园灯会上成功展出“绢衣泥人”动态人物灯彩组合景开始,动态的灯彩景组日渐在国内外的灯会与展览中受到赞誉。此后汪筱文又将苏州灯彩与现代游乐设施相结合,为广州东方乐园研制了一款《古灯奇观》游乐项目。

在多番探索下,苏州灯彩的灯会体量和游赏范围得以大大拓展。

期待灯彩与城市互动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范成大以一首《灯市行》,道出了苏州灯市昔日的盛景。

苏州灯彩向来有“三春靠一冬”的说法,季节性明显。农历八月之后,灯彩市场才渐渐火熱,在元宵灯会时达到顶峰,而一旦过了元宵节,灯彩作品便又乏人问津。

近年来,西安、南京等城市都在灯会品牌的打造上颇有举措。2019年,西安、南京两座古都更是首次联手举办“双城灯会”。

正因如此,灯会对于苏州灯彩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近年来,由于苏州减少了灯会数量,汪筱文渐渐产生了行业危机意识,担心苏州灯彩技艺后继乏人。

“苏州灯彩讲究精细美巧雅,学艺太难,本就是个辛苦行当,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更何况手艺人大部分的收入还是依靠灯会的,灯会一少,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很多人都转行了。”汪筱文说。

汪筱文透露,如今苏州从事苏州灯彩制作的手艺人已不足50人:“我都20年没有收到徒弟,甚至整个行业都没有40岁以下的年轻人了。”

面对行业困境,汪筱文积极寻求破解之道。已年过七旬的他,还坚持到苏州各中学去开办苏州灯彩公益讲座,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苏州灯彩的历史,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与此同时,汪筱文也呼吁苏州能够重新打造城市的灯会品牌。

“像苏州灯彩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只有在市场上形成了品牌影响力,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苏州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应该年年办灯会,为灯彩艺人提供发展的舞台,也为民众的文化生活增添城市特色。”汪筱文说。

事实上,近年来,西安、南京等城市都在灯会品牌的打造上颇有举措。2019年,西安、南京两座古都更是首次联手举办“双城灯会”。

秦淮灯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曾表示,南京打造“秦淮灯会”文旅品牌,在花灯的设计和制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有了市场,自然就会有艺人愿意做灯。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而且能让灯彩花样不断翻新,成为南京的代表性旅游产品。

汪筱文期待,以西安、南京为参照,未来苏州灯彩也能与苏州城实现更多的互动。

猜你喜欢
文说灯会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宋朝的灯会
灯会
人民警察(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