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2018 年6 月28 日,广东广州,下班时间在建筑物楼顶篮球场打球的人们
西安高新区丈八立交北高架桥下,一群篮球爱好者正在比赛。高架桥周边写字楼林立,空气中涌动着大城市特有的紧张,桥下的运动场上则洋溢着自在与随性。
这个地处西安CBD核心商业区的北战共享运动场,用“互联网+”共享运动模式,打造出市民身边的“15分钟智慧运动圈”,满足了上班族和居民的健身需求。
30多位爱踢球的金华东阳中学校友, 众筹800多万元,在杭州滨江江南大道中南国际商城5楼屋顶建造了7个不同规格的足球场。
“在CBD工作的白领们,下班后一下楼就能来我这里打一场篮球。”北战共享运动场负责人郭战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共享运动场充分发掘利用城市的公共闲置空间,并对其进行科学、安全、合理的改造,让城市的边边角角也发挥出了价值。”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空间潜力,“上天入地”“见缝插针”……如今,一些“边角地”,正在成为市民健身空间的新增量。
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发达国家早有实践。郭战团队修建北战共享运动场的灵感,就来自于美国高架桥下的街头篮球场和日本楼顶的“空中”足球场。
早上6点,这里就有中老年人来健身,此时至上午10点的4个小时是免费时段。10点~17点每小时收费5元,17点~23点每小时收费6元。这种收费设计兼顾了公共服务与运营的需求。“打一场篮球,基本上就花十块钱左右。”郭战介绍。
张力在西安读大学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和许多城市白领一样,白天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工作,下了班就一人食一人睡,娱乐休闲生活约等于零。
当他看到公司楼下出现了一个街头篮球场时,迅速注册成为第一批会员。“球打多了,球友也多了,约球成为我最重要的业余生活。”张力说。
一个小小的运动场,为异乡人提供了融入城市的平台。“这让我感到,做共享运动场,有更高层面的价值。”郭战说。
作为西安市探索“共享式智慧城市运动空间”的产物,北战运动场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无处不在。
依托“互联网+体育”模式,运动爱好者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搞掂所有相关事宜。进场前扫二维码,离场时再扫二维码系统自动扣费。场地内有人脸识别储物柜、自动售水机、共享篮球机、应急医疗包、电子实时监控设施等,不仅可以保障健身者的财物安全,还会对有不文明行为的健身人员进行提醒、监管,有效维护场内秩序。
“共享运动场和传统运动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形成了一种对健身者的保护机制,可以让健身更安全、更文明。”郭战说,帮顾客找到拿错的包,发生磕碰后找到当事人进行协商处理,全靠场内无死角的监控和语音覆盖。
“智慧共享运动场还可以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改变西安市民的健身运动方式。市民们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及时了解场地信息、环境及实时人数,可以进行全城组队,充分感受共享运动场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北战共享运动场运营至今,已服务近2万名会员,场地几乎天天爆满。这座占地800平方米的運动场,正在悄悄为大城市形成新的体育文化、健身氛围提供新创意。
“目前,我们的第二个共享运动场已经在酝酿,在政府的支持和团队的努力下,共享运动场未来要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布点。”郭战团队计划在西安圈出更多边角空地,建设共享足球场、羽毛球场,当积累的会员数据越来越多时,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推送相应的运动知识和损伤康复知识等信息,将智慧健身服务做得更加人性化。
在郭战看来,类似高架桥下的空地,整个城市还有很多有待开发的边边角角,让这些空间动起来,甚至可以打造成为独特的城市品牌。
有开发价值的“边角地”去哪儿找?体育部门一直在绞尽脑汁,在体育用地的使用上,以往的“找地建设”正在变为现在的“见缝插针”,方案之一是在住宅的架空层或楼顶进行体育设施的多功能利用。
北京市体育局就在寸土寸金的金融街街道试点修建了“屋顶笼式篮球场”,受到社区居民欢迎。
其他城市,也在想办法拓展“天上”的运动健身空间。
2016年,30多位爱踢球的金华东阳中学校友,众筹800多万元,在杭州滨江江南大道中南国际商城5楼屋顶建造了7个不同规格的足球场。
这些球迷工作、生活在杭州,从“70后”到“90后”都有,职业涵盖了教授、医生、企业高管、体育教师等。对足球的热爱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梦想拥有自己的主场。
在杭州,还有城北善贤路的F+球场,这里有3个标准5人制空中足球场,在杭城球迷圈中小有名气。下城区沈家路的三一球馆,是个“空中篮球场”。还有下城区善贤路4号创新中国产业园顶楼室外标准5人制足球场、元谷创意园1号楼楼顶的城北自由人球场,等等。
与杭州不同,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则是开拓了地下空间,服务社区。
中心内竖立着巨大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空气PH值、有多少会员、有多少人正在健身等信息。智慧系统可以帮助中心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客流量、设施利用率、能耗等情况。
这个健身中心于2019年8月6日正式对社区居民开放,是全国首批7个智慧社区健身中心试点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试点。
青岛市针对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现状,在城市绿化美化过程中融入了运动元素。有的运动公园通过垃圾填埋场清理建成,有的体育场地通过河道暗渠整治建成,有的健身绿道在高压线长廊下改造建成。
健身中心的前身是堆杂物的地下室,面积约600平方米。社区书记郑磊说,政府投资200多万元,配置一流的智能化健身设施和智慧管理系统,极大满足了广大居民的健身需要。
有别于传统的社会健身房,健身中心不仅为全人群“量体裁衣”,配置了中青年定制器械区、残障人士复健区、综合活动区、体质监测区,还拿出一部分面积设置了“乐活空间”。
乐活空间是一个专门服务于老年群体的运动健康促进平台,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它根据老年人的体质特点,配备了心肺功能增强、等速肌力训练、促进微循环的专业健身设备。中心还定期开设太极拳、老年瑜伽、健身舞等团操课程,围绕运动与健康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为社区老年人讲解针对常见慢性病的运动保健方法。相比于其他区域,乐活空间的整体设计更加温馨,力求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健身环境,鼓励老年人走出家门动起来。
社区居民每月只需花费59元,即可走进健身中心,60周岁以上的老人再优惠10元,中心收取的费用仅用于满足场馆的日常基本开销。
眼下,不少城市的地下空间正在被赋予更多功能。
2018年,郑州地铁5号线开始探索建设“停车场+体育中心+绿地花园”的多功能立体式城市广场,通过地下空间的“轨道+体育”一体化综合开发,打造可以满足经开区乃至全市需求的地下体育中心。地下两层11万平方米,包含冰雪运动世界、游泳馆、网球馆和羽毛球馆等多个主题体育场馆,以及一个综合停车场。
破解健身去哪兒的难题,青岛的“城阳经验”引来不少城市学习。
“城阳特色就是公园多,出门四五分钟就能找到一个公园,人们可以就近健身。”城阳区居民马建军说。
从2015年开始,青岛市城阳区连续5年把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纳入政府“市办实事”,累计投入近30亿元,建造了以笼式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儿童乐园、健身长廊为主的健身设施。
所谓城阳经验,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展空间,挖掘公共运动空间的增量潜力:在公共广场和公共空间广泛安设健身器材,在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建设自行车道,在街道建设市民运动公园,在社区建设体育活动中心和健身路径,在山区建设登山路径,在景观河两岸建设休闲绿道。
青岛市针对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现状,在城市绿化美化过程中融入了运动元素。有的运动公园通过垃圾填埋场清理建成,有的体育场地通过河道暗渠整治建成,有的健身绿道在高压线长廊下改造建成。
目前,青岛全市有各类公共健身设施92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平方米。城阳全区人均体育场地5.7平方米,远超国家2025年人均2平方米的标准,形成了“8分钟健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