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艳
(广西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 广西 南宁 530022)
海洋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资源宝库,既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新动能,也是未来蓝色经济发展空间深度拓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海洋经济日益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国家以及沿海省区均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先后出台了系列支持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发展诸多有效的政策措施,强化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增长,努力抢占海洋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实现战略转型升级。广西海洋资源优势突出,海洋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广西海洋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传统海洋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新动能,海洋资源开发仍有较大潜力,海洋产业支撑要素亟待增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探索促进广西海洋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实践意义重大。
2018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926亿元增加到1502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12.01%;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5.91%提高到7.38%,年均提高了0.29个百分点。2018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9.1%,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4个、2.3个百分点。
2018年,广西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6.9:32.6:46.9进一步优化为15.3:32.4:52.3,第三产业占比提高较快,已占据全区海洋产业的半壁江山。广西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建筑等传统海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四个行业的增加值总和在全区海洋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非常高,达到97.7%。
图1 2013-2018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变化情况
港口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广西北部湾港口已建成生产性泊位达到263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占比达到32.7%;港口最大靠泊能力已达到20万吨级,吞吐能力为2.25亿吨,其中可接卸集装箱的泊位为18个,吞吐能力为428万标准箱。经营业绩持续攀升,2018年北部湾港实现货物吞吐量2.4亿吨,实现集装箱吞吐量为290.14万标准箱,与2007年相比增长迅猛,分别增加了5.92倍、10.58倍。经过多年的集装箱航线培育,2018年北部湾港已开通42条航线,外贸航线、内贸航线分别为24条和18条。港口通关便利化有所提升,2018年,新一代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全面推行,企业自报自缴率能够达到63.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2个百分点;“单一窗口”标准版报关单申报率提前达到100%。
广西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发展迅速,详见图2。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成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功引入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该研究所已与2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加强科研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相关项目研究。以海洋研究为特色的北部湾大学正式挂牌,拥有全国唯一的中国—东盟海事培训基地、自治区级海洋重点实验室等海洋领域科技研发平台。区内部分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近年来也先后设立了海洋学院,并设置了相关学科专业,为广西海洋相关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图2 2014-2018年广西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增加值变化情况
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2017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仅为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辽宁省的 7.8%、10.0%、15.2%、18.5%、19.3%、35.7%;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6.8%,位于全国11个沿海省市的最末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4%)2.6个百分点。
图3 2017年我国主要沿海省区海洋生产总值情况
当前,广西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比接近97%,但总体来看,这些海洋产业均以传统产业为主,大而不强的状况依然突出。同时,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定时期内难以成为海洋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如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但由于自身科技研发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以及自身基础非常薄弱,总体而言规模还是非常小的,占比仅不足3%。
在全国11个沿海省区当中,广西的海岸线排名第七;海水养殖面积、湿地面积和盐田排名第八,在全国的占比都很低。同时,广西直线海岸线距离较短,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其海洋生态承载力,导致海洋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不利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势必对海洋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以海洋经济密度为例,2015年上海的海洋经济密度最高为40.3,天津第二为36.9,广西仅仅为0.7,远远落后于上海和天津,也落后全国4.2的平均水平。广西具有生态功能的大陆自然岸线约占42.48%,可供开发的自然岸线资源已十分有限。
四是海洋产业发展要素支撑极为不足。海洋科研投入严重不足,2015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的经费收入总额仅为8.6亿元,仅占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经费的3.91%;R&D经费内部支出为8.5亿元,仅占全国比重0.87%。海洋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数量偏少,且在全国11个沿海省区中的排位都是比较靠后的。2015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仅有11家,在11个沿海省区中排在第8位;拥有海洋科技活动人员661人,排在第9位,分别是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的13.7%、20.2%、38.4%、32.0%、18.9%;其中R&D人员数仅为164人,与广东(1195人)、山东(553人)、上海(581人)等地的差距非常明显。海洋科研人员的人才培养仍有待加强,2015年,已开设的海洋专业学校的数量在全国占比为6.72%;从事海洋类教学的教师数量在全国占的比例是5.41%;开设海洋类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数量在全国占比为1.45%。海洋科研课题和科技专利数量总体较少,2015年,广西海洋类的科研课题数量在全国占比仅为1.18%;广西公开发表的海洋类的论文在全国的比例仅为1.64%;申请的涉海专利技术在全国的比例为1.1%;海洋类的专利技术授权在全国的比例为0.63%。
加快实施广西落实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促进城市群内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加速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向北部湾流动,加快培育城市龙头企业,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整合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园区平台协同发展能力。以加强规划统筹、注重分类指导、创新体制机制、优化项目资源配置、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以探索钦北防海洋产业协同发展路径为重点,整合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园区平台协同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北部湾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突出北部湾城市发展特点,合理划分北部湾城市功能,坚持市场培育和政府引导“两条腿”走路,发展符合新时代的城市模式和产业集群模式。
遵循“海陆统筹、点轴发展、三角构面”的理论基础,坚持资源共享、优势聚集、错位发展、功能明晰的原则,进一步对广西海洋经济的功能布局进行优化和细化,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两区一基地一中心”海洋经济发展功能模块,找到实现海洋快速发展的有力抓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以沿海陆地和近海海域为主,重点发展海洋产业聚集区。通过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区、推动区域间海洋经济产业园建设、创新产业园区载体、打造海洋经济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平台等途径和措施,推动海洋经济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为海洋经济的产业大发展提供主力支撑。
科学合理安排生态安全格局、宜居生活格局、现代生产格局,在北部湾近岸海域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将海洋保护区、保留区的重点生态区、农渔业区的重要渔业海域划分为生态区,在生态区内主要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间接增强海洋资源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进,实现海洋经济强区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推动广西区内、与西南中南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区域合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联动,加快形成陆海统筹、内外联动、区域间协调的发展格局。利用区域经济合作和大西南区域经济合作等省际区域合作平台,以优势的向海资源、区位和政策条件,推动广西与周边的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市实现省际海陆互动、与港澳台的之间的海陆互动,推动海陆经济一体化建设。
遵循“集群集约、整体联动”的原则,促进海洋产业的合理分工和协同发展。基于广西海洋资源禀赋和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坚持资源共享、优势聚集、错位发展、功能明晰的原则,立足于新旧动能转化进一步优化细化广西海洋经济的功能布局。着力构建临港优势产业带、海洋新兴产业带、滨海康养旅游带,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及有色金属、先进装备制造、林浆纸、能源、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以“三带七集群”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增效,统筹发展发展捕捞业,引导捕捞生产向外转移;积极发展增殖渔业,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制定增殖放流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加强增殖放流效果监测和评估。鼓励发展休闲渔业,深入挖掘开发广西渔业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全区休闲渔业与现代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做强海洋交通运输业,推动航运企业重组改造,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港航企业,培育海洋运输、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港口物流服务一体化进程。培育壮大海工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海洋产业,重点扶持海洋能源产业、油气矿产资源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等海洋服务产业,探索建立特色鲜明的“陆-海-岛-山-边”海洋旅游立体网络,积极培育打造一批独具海洋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景区,大力发展海洋体育、低空飞行、海洋渔业体验等海上旅游新业态。积极打造陆海空一体化的智慧海洋平台,建设北部湾海陆信息综合管控平台和北部湾海陆综合信息大数据中心,搭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公共信息共享平台。
高水平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创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打造滨海科技创新走廊,建成国内一流、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布局;积极构建广西海洋生物产业研发平台,利用好区内已有医药院校和科研平台,为区内的医药院校和科研平台投身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做大做强北部湾海洋科技创新港、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等海洋科技发展重要载体。加快建设推进北部湾(北海)科技企业孵化器、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孵化及研发基地、北部湾电子信息产业孵化基地、防城港创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支撑体系。运用“互联网+”指导海洋信息化建设,综合应用通信技术、云技术等,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渔业”、“互联网+海洋产业”等工程,构建海洋大数据中心。
利用北部湾经济区高校资源培养向海经济发展专业人才队伍,支持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等高等院校和涉海科研院所设立向海经济专业学科和院系,组建海洋科技创新团队。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科研机构、涉海高等学校在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共建、共享国家级高水平实验室和高水平人才团队。积极争取国家学位办、科技部、海洋局、中科院等的大力支持。依托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加快集聚向海经济人才,鼓励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打造向海经济发展战略智库平台,服务向海经济建设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海洋领域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突出、业内认可度高的高端领军人才及团队,坚持引育并重,加快培育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管理人才、实用技能人才等。
进一步完善更具效果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更优营商环境,为全面营造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奠定基础。积极向国家争取实行特殊的监管政策、经济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促进相关项目、资金、人才、规划和政策的加快聚焦,形成集聚效应。营造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市场环境,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口岸都市区。完善海洋经济监测评估体系,及时反映海洋经济运行状况、跟踪政策的发布和实施情况等;建立海洋经济自治区、市两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强化广西海洋经济统计频度,建立长效的企业直报数据制度;建立与海洋经济相关联活动的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相关指标体系研究工作,建立相关指标数据源汇交制度,开展个别产业或领域指标数据抽样调查工作,不断健全向海经济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