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卫平 王洁
(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 江苏 昆山 215300)
腹股沟疝随着病情进展可伴有局部肿胀、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腹股沟疝发生率约为0.1%~0.5%,目前主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传统术式对正常结构损伤严重,缝合张力较大,且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1]。无张力疝修补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的特点,但不同方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所产生的手术效果也不尽相同[2]。本研究旨在寻找腹股沟疝患者最佳治疗术式,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9年3月我院72例腹股沟疝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知情同意书,且排除手术禁忌证者、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25~72岁,平均(50.42±4.63)岁,病程1~7年,平均(3.37±1.28)年,左侧38例,右侧34例,疾病类型:原发性疝32例,斜疝23例,直疝17例。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各项检查,常规禁食禁饮,患者取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于腹股沟位置取斜行切口,逐切开腹外斜肌,充分暴露疝囊位置后游离精索,切开并剥离疝囊下的腹横筋膜,高位游离疝囊,之后通过疝环口回纳至腹膜腔内,用填充物填充疝环至完整后固定,常规缝合止血,于精索后方放置网状补片并进行缝合固定,去除多余疝片,常规缝合切口。研究组患者接受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切开腹外斜肌筋膜,大小与补片面积一致,明确疝囊位置后游离精索,缝合提睾肌,将补片放置在精索后方,上端开口穿过精索,下端与腱膜组织进行缝合固定。钱凯腹外斜肌腱上叶,间断式缝合补片上册叶缘与腹内斜肌腱膜,之后缝合补片上端开口,关闭皮肤开口。术后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抗生素等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自主能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自主能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s)
表1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住院时间(d)研究组3635.42±5.39*26.38±4.02*8.98±3.42*7.68±2.68*7.02±1.26*对照组3649.86±6.3645.31±4.1512.43±6.639.74±3.6910.13±1.75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首次下床时间(h)自主能力恢复时间(h)
研究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n(%)]
腹股沟疝又称疝气,是普外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疝修补术修补中将肌肉、韧带、腱膜等不同性质的组织进行缝合,不仅会影响各组织间的愈合能力,且缝合中常会出现组织重叠现象,不仅增加术后并发症,还会影响愈合效果。无张力疝修补术主要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且不会干扰正常组织的解剖结构,有效降低变态及异物反应,不限制患者术后的体力活动[3]。疝环充填式及平片修补式均为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常用方式,其中疝环充填式可有效切除或反转远端疝囊,有效填充内环口,加强腹横筋膜,但该术式易出现受力不均匀现象,易造成移位或出现异物感。平片修补式将补片放置在腹股沟管后壁,可与周围组织快速融合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层,有效修复腹股沟区缺损,真正实现了无张力,扩大了手术适应症[4]。
本研究结果表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