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证候要素与体质类型研究

2019-11-06 07:34谢青郭冬梅顾力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医体质中医证候

谢青 郭冬梅 顾力华

摘要:目的 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要素、体质类型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对5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并对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63.5%)、血瘀(51.9%)、痰湿(50%)和内火(30.8%)。体质主要为气虚质(57.7%)、痰湿质(34.6%)和血瘀质(28.8%)。体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虚质与气虚、痰湿、内火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湿、气虚显著正相关;血瘀质与血瘀、痰湿显著正相关。结论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湿、内火为主;气虚质、痰湿质和血瘀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主要体质;中医证候要素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风恢复期;中医证候;中医体质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9-0036-03

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多发病种。缺血性中风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其中恢复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发挥中医药优势的重要阶段。本研究拟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要素与体质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医证候学角度和中医体质学角度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康复提供中医治疗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52例,均于2017年3月—2017年9月入住于昆明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其中男40例,女12例,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84岁;男性平均年龄(62.25±12.19)岁,女性平均年龄(64.25±12.78)岁。

1.2 诊断标准 中风病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中风证候诊断参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制定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2]。体质分类依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西医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西医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为恢复期患者;②年龄≥35岁且≤86岁者;③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并愿意配合完成问卷调查。

1.4 排除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但处于急性期或后遗症期的患者;②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肿瘤等其他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③精神类疾病、失语、痴呆、听力异常、不能配合检查者;④合并有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心、肺、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或处于妊娠、哺乳期等。

1.5 剔除标准 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者;②纳入病例因各种原因,不愿意配合调查。

1.6 脱落标准 ①资料不全,或信息填写错误而影响评估者;②调查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和特殊生理变化,未能完成统计者;③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

1.7 临床研究方法 本课题资料收集人员为康复科临床医师和研究生,皆经过统一、专业的培训。调查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要素评定、中医体质分类判定3部分。其中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姓名、年龄、饮食嗜好(辛辣、油腻肥厚、味咸厚重、清淡)、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家族史、病程等。中医证候要素评定参照《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分为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及阴虚六类。将患者的所有症状赋予量表中相应的分数,每一证候要素得分是将诊断这一证候要素的各项得分相加而成,得分≥10分为该证候要素诊断成立。中医体质评定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类,根据判定标准回答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根据标准判定体质类型。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判定标准为: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中偏颇体质转化分均<30分时,判定为“是”;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40分,判定为“基本是”;否则判定为“否”。偏颇体质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要求的,采用t检验,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分類资料用频数、构成比表示;两指标间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2 结果

2.1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5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6个证候要素出现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63.5%)>血瘀(51.9%)>痰湿(50%)>内火(30.8%)>阴虚(7.7%)>内风(1.9%)。中医证候常以两证及以上组合出现,最常见组合是气虚+血瘀、血瘀+痰湿、痰湿+内火。见表1、表2。

2.2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体质分布情况 5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9种体质出现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57.7%)>痰湿质(34.6%)>血瘀质(28.8%)>气郁质(15.4%)>湿热质(13.5%)>阳虚质(11.5%)>阴虚质(7.7%)>平和质(1.9%)>特禀质质(0)。单纯体质18例,兼夹体质34例,其中两种兼夹体质31例,出现频次最多的单纯体质是气虚质(9次);出现最多的兼夹体质是气虚质+血瘀质(11次)。见表3、表4。

2.3 中医证候要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5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没有特禀质,只有1例平和质,故做相关性研究时未予纳入分析。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虚质与气虚、痰湿、内火呈显著正相关;阳虚质与气虚呈显著正相关;阴虚质与阴虚、内风、血瘀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湿、气虚显著正相关;湿热质与内火、气虚、痰湿、内风显著正相关;血瘀质与血瘀、痰湿显著正相关;气郁质与内火、气虚、痰湿显著正相关。见表5。

3 讨论

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了发病与否及发病的倾向性。[5]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涉及病因、病机、病位、病势和邪正关系等内容,是疾病本质的反应。[6]本研究采用证候要素作为证候研究的切入点,以期全面客观的反应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及体质的分布情况。

本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湿、内火为主。从证候组合来看,两证组合的方式所占比例最大,最常见的是气虚+血瘀、血瘀+痰湿、痰湿+内火。究其原因,概因本研究所涉及的52例病例,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50~79岁的患者占78.9%。笔者认为中年以后,由于长期受饮食、情志、劳逸等的影响,五脏之气渐衰,五脏气虚则血液的运行不畅,易于瘀阻,如《读医随笔》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同时,气虚易使水液输布障碍,导致痰湿内生,痰湿久郁,又可化火;此外,痰浊和瘀血同为阴邪,可相互滋生,痰浊和瘀血往往相兼为病而致中风,如《医方考》云:“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穴也”。大多数研究[7-9]认为气虚证、血瘀证、风痰阻络证、痰湿血瘀证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常见证候,很少提及痰热证,但在临床中可以发现很多患者存在黄腻苔等痰热内蕴的明显征象。随着自然社会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情志因素等的变化,痰热证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所占的比重正逐渐增加,临床上使用清热化痰药能起到良好疗效。

本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53.8%)、痰湿质(34.6%)和血瘀质(25%)。其中单纯体质18例,兼夹体质34例,出现频次最多的单纯体质是气虚质(9次);出现最多的兼夹体质是气虚血瘀质(11次)和气虚痰湿质(7次)。此结果与目前研究报道[10-11]基本一致。在本次研究病例中,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加,气血日益亏虚,气虚血行不畅,停而为瘀;气虚津液运行不畅,聚而为痰;痰、瘀阻络故见中风。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指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非因跌仆得半身不遂,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其制定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有明确疗效。现代人恣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劳逸多度,生活压力大,损伤脾胃,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津液,水湿内停,聚湿生痰,而致中风。清代医家章楠在《医门棒喝》中写道:“如体丰色白……每生痰涎……或未到中年,而得中风之病”,医家多采用燥湿化痰法治疗。在先天遗传及后天因素如精神情绪影响、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久病体虚等使得血溢脉外或血行不畅形成瘀血,瘀血在体内长期停滞导致血瘀质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瘀质出现的频率增多。清代王清任创立的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方等活血化瘀名方在临床运用中疗效显著。

本研究相关性分析表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中医证候要素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体质是形成各类证候的前提依据,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体质的不同,可以导致疾病的多样性及证候的多态性。所以,针对个体体质及中医证候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防治,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復期的效果。但本次研究调查的样本数量有限,结果可能有失偏颇,还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高颖,马斌,刘强,等.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及方法学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24):2097-2101.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0,2(4):50-69.

[5]孙理军.中医体质理论研究述评[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6):1-7.

[6]郭蕾,赵雨薇.证候、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探析[J].2017,58(3):192-194.

[7]李岩,孙景波.144例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分布情况与演变规律调查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208-209.

[8]夏伟,张哲,王建华,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3):472-474.

[9]祁建国,张燕,张彪,等.缺血性中风不同时期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分析[J].河南中医,2016,36(1):69-71.

[10]高芳瑜,黄任锋,余尚贞.33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体质与临床特点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2):170-174.

[11]梁敏莹,金正龙,余尚贞.150例江门地区缺血中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研究[J].新中医,2015,47(2):29-31.

(收稿日期:2019-06-03)

猜你喜欢
中医体质中医证候
淮安市中职女生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体质研究
帕罗西汀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抑郁症42例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口干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阴虚证候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
双唑泰棉栓联合中药冲洗、定君生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析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经HAART治疗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初步探析
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与中医“风痰毒瘀虚”诊断结合的研究
中医体质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