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成 武鸿翔 邓永馥 吴文笛 吴荣祖
摘要:天人合一阳气同源生命观是吴荣祖教授基于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提出的一个学术观点。其核心思想在于:“天地以日运为中心,人身以阳气为核心,此乃天人合一之道”。立足于天地人的视角来探究人体生命活动,以日—火—阳气的同源关系为轴线,来探求中医扶阳理论的文化渊薮,构建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理论基石。本文主要结合《内经》理论来解读吴荣祖教授提出的天人合一阳气同源生命观,探究吴荣祖教授扶阳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天人合一;阳气同源;吴氏医学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9-0009-03
吴荣祖教授,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系云南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云南四大名中医、全国扶阳学派重量级人物吴佩衡先生之嫡孙,乃云南吴氏扶阳学派第二代学术继承人。吴荣祖教授认为中华文化乃中医文化之上源,而崇阳观念起源于中华文化的萌芽时期,是华夏民族的固有传统,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思维。所以吴荣祖教授力倡立足于中华文化来认识中医文化,力主从“道”的高度来诠释中医扶阳要旨,以道制器,创造性地在中医扶阳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学术观点,别开生面,高扬“滇中火神”的大旗,引领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道者,万物之奥”[1]是《老子》一书中对“道”的根本性认识,指出“道”乃万物的根源和本质。吴荣祖教授倡导从“道”的层面来认识扶阳,就是要求从生命的根源和本质上来认识扶阳。基于这一认识,吴荣祖教授立足于天人之道,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阳气同源生命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本思维中发掘扶阳渊薮,追溯中医扶阳学术流派崇阳观念的理论渊源,阐明阳气在人体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扶阳大法在临床运用上的理论自信。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医文化的核心观念。运用天地人的三才思维,把人体的生命现象放置于宇宙天地的大环境中来探究认识,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固有的传统。在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指导;在中医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人体生命现象的最高准则。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2]《内经》认为人乃天地所生,是天地合气的产物,万物以及人类的生命都是天地所赋予的。因而,吴荣祖教授提出,人体生命的本原即在于“天地合气”。以“天人合一”的视野来审视人体的生命现象,即是遵循“天地合气”的基本原则。所以,吴荣祖教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阳气同源生命观。其基本内容为:坚持“以人为本,以时为正,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人观;坚持“在天为日,在地为火,在人身为阳气”的崇阳观;坚持“天地以日运为中心,人身以阳气为核心,此乃天人合一之道”的生命观。
1 以人为本,以时为正,以太阳为中心。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3]在《内经》“天人合一”的观念中,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内经》以人为贵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生物,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现象的最高存在形式。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关系中,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天地人的关系中,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2]《内经》认为,人生于天地之气,成于四时之法。人必须顺应四时,以天地为父母。“与四时相副”是《内经》天人相应的基本要求,探讨人体生命现象必须要遵循四时法则。四时递迁是天地间永恒不变的核心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会因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是不易之道,具有恒长久远,绵永不绝的特点。所以,四时变化在《内经》中被称为是“天地之正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2]四时规律即是天道的根本规律,四时法则即是天道的根本法则,天道的本质即是四时的递迁演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化生万物,决定万物,制约万物。四时法则是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万物在四时节律中生长化收藏,人在四时节律中生长壮老已。所以,《内经》又称四时为“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四时决定着万物的生死,人与万物,顺应四时,方能生生不息。《内经》遵循四时法则来探讨人体生命规律,把人体生命现象放置于天地时空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认识。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突出了“以时为正”的思想。
《管子·枢言》:“道之在天者,日也。”[3]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转,是宇宙时空的第一定律,是华夏文明“道”的渊薮。地球以太阳为中心的公转运行,形成了寒来暑往、四时轮旋的自然变化。太阳主导着地球的四时变化,四时变化又主导着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以及人类的生长壮老已。人立足于地球之上,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自转,亘古不变。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转,产生了四时变化及昼夜现象。人們遵循着昼夜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万物在年复一年的四时变化中生长化收藏;而人体生命则在年复一年的四时变化中生长壮老已。天地万物莫贵于人,人不能离开四时而存在,而四时变化是由太阳所决定的。
太阳是地球生命之源,太阳主导着地球万物以及人类的生命历程。地球以太阳为中心的公转运动,产生了自然界的四时节律。古人发明日晷观测日影变化,创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古天文学,而古天文学是古代科学的渊薮。《内经》把人身之阳气,比拟为天上的太阳,在古代人体生命科学中牢固地树立起了崇阳观念。所以,吴荣祖教授提出,在《内经》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中确立“以太阳为中心”的思想,就是突出崇阳观念在探究人体生命现象中的理论指导作用。
“以人为本,以时为正,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人观,是吴荣祖教授天人合一阳气同源生命观的第一个要素。
2 在天为日,在地为火,在人身为阳气。
太阳为一火球,为天上之火;人间凡火即是地球之火;生生之阳气,《内经》所谓“少火”者,就是人体生命之火。地球之火来自天上。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是中国火文化的源头,所以燧人氏被尊为火祖。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根源性文化。火的使用,是人类一切发明的根源,人类的所有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对火的使用以及对温度的控制。对火的利用程度,决定了人类文明的高度。
太阳是地球光明之源,也是火热之源。古人受雷击起火这一自然现象的启发,从而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其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又发明了阳燧向日取火。火的使用,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从生食过渡到熟食,是人类最伟大的进步,从根本上促进了人类的生命健康;用火来抵御寒冷及防御猛兽侵袭,为原始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保障。“由于火的发明,改变了先民的食性,熟食便是食养、食疗的开端,同时,火的应用也是灸法、焫法、熨法等疗法的起源”[3]。自从人类学会了用火,火就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内经》曰:“少火生气”,把人体生生之陽气比喻为少火,揭示了火对于人体生命的重要性。吴佩衡先生在《医药简述》中指出:少火即是真阳之火,涵括了命门之火、君火和相火。[4]《难经》记载,命门乃肾间动气,生气之源。是故命门之火乃少火之根源,是少火生气的发源地。《内经》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在命火、君火、相火三者的关系中,命火为根,乃少火生化之源,是“少火生气”之根蒂所在;君火及相火乃“少火生气”之功能表现。命火升于上则为君火,命火潜于下则为相火。所以在命火与君火、相火的关系中,命火为体,君相为用。君火和相火是命火生理功能的运行状态。命火、君火、相火,三者同源异名,皆归于少火。“少火生气”即是命火有根、君火煊明、相火安位的有机统一。
《尚书大传》云:“燧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全览》:“在古人的意识中,世间最初本没有火,火来自天上。”[6]火,太阳也,火来自天上,是太阳的象征。太阳与火,都是人类生命的根本需要,不可一日或缺。在天为日,在地为火,在人身为阳气。崇阳观念在天地人的三才关系中,表现为日—火—阳气的同源关系,以此为轴线可以深入体悟阳气对于人体生命的重要性。
“在天为日,在地为火,在人身为阳气”的崇阳观,是吴荣祖教授天人合一阳气同源生命观的第二个要素。
3 天地以日运为中心,人身以阳气为核心,此乃天人合一之道。
《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2]太阳是地球生命之源,地球万物得阳光普照而生生不息。人身之阳气,犹如天上之太阳,乃人体生命之根。人身一团血肉之躯得阳气之温熙而生机焕发,乃有生命之现象。《内经》把人身之阳气比喻为天上的太阳,旨在阐明阳气乃人体生命的生生之气。清代医家杨西山在《弄丸心法》一书中说:“人之阳气,犹天之日,仰观乎天,可悟乎人。”所以,吴荣祖教授提出了“天地以日运为中心,人身以阳气为核心,此乃天人合一之道。”从崇阳观念来解读天人合一,从天人合一来诠释崇阳观念。以太阳为中心来树立“日—火—阳”同源的天人合一生命观。使中医扶阳学术流派的理论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得一个高维度的理论基点。
在天地人的三才关系中,人立足于地球之上,而地球永恒地围绕着太阳公转并自转。地球和太阳两大天体的运转规律,就是宇宙自然间的基本规律,就是“道”的本质,就是“万物之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理论原点。“天地以日运为中心,人生以阳气为核心,此乃天人合一之道。”吴荣祖教授提出的这一学术论断,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以时为正,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人观、“在天为日,在地为火,在人身为阳气”的崇阳观,这两大观点的基础上的。从生命的本原——天地之气,来探讨扶持阳气对于人体生命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天地以日运为中心,地球上才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迁,才有生长化收藏的轮回转换,万物方得以生生不息;人身以阳气为核心,阳气贯穿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人体的生命历程就是阳气历经稚阳(婴儿)、朝阳(少年)、正阳(壮年)、夕阳(老年)、阳亡(死亡)的全部过程。《内经知要》曰:“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7]由此可以体悟温扶阳气是防病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必然手段。
4 小结
吴荣祖教授在《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天人合一阳气同源生命观,突出“以太阳为中心”的崇阳思想。在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大视野下,来诠释中医扶阳的生命内涵。自出机杼,立论高远,气象恢弘,独占鳌头,为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坚厚的学术基石。
参考文献:
[1]王中江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老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232.
[2]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
[3]孙中原解读.管子:节选[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00.
[4]许敬生.中医药文化寻源[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9.
[5]吴佩衡.吴佩衡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8.
[6]吕洪年.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全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53.
[7]李中梓.内经知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
(收稿日期: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