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占 郑晓莉 宋佳阳 张 远
(1.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2.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在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地区)的合作关系中,文化领域的交流是中拉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相互理解与合作的重要支撑,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体育对外交流受一个国家整体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国际政治、体育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自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对体育对外交流十分重视,在政策上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21世纪,中拉关系快速提升,2008年中国政府发布首份对拉政策白皮书,提出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这一阶段性目标。2016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全面阐述新时期中国对拉政策的新理念、新主张和新举措,中方致力于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的新格局,是中拉关系的顶层设计。第二份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双方体育交流和务实合作,鼓励互派运动员参加各类体育赛事,建设更多高水平体育中心。在双方优势项目上交流经验,共同提高运动水平”。[1]两份政策文件的出台彰显了中国同拉美国家加强合作的意愿,为强化中拉关系和中拉双方继续深入合作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为中拉体育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
自1958年中国和拉美地区开展民间体育交流以来,双方交流活动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中拉体育交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先后经历了打破封锁和探索阶段(建国-60年代)、建交与恢复关系阶段(70年代)、全面发展阶段(1980年-1992年)、改革拓展阶段(1993年至今)。
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争取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权利,中国与国际体育组织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这一时期,中国与拉美国家还未建立外交关系,但与古巴、智利和乌拉圭等国家已开展民间网球交流活动,中拉之间体育交流处于探索阶段。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与国际体育界交流的机会很少,但中古两国建交后,主要以中国和古巴两国体育交流为主的中拉体育交流却积极和频繁。1966年,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体育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摧残和破坏,1967年初到1969年两年多的时间里,竞技体育比赛在中国几乎绝迹,与拉美国家在内的对外体育交流也基本断绝。1971年是中国体育外交乃至整个外交工作的转折点,1971年底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而中美关系缓和为中国同拉美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提供了契机。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达到12个,中拉之间的体育交流活动开始恢复,并且随着中国与拉美国家外交关系的逐步建立、“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国家体育工作重点转移而出现积极的新局面。20世纪80 年代,中国开始登上国际体育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中拉体育交流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推动下,中国体育开始了全面走向世界的新起点,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除了中拉双方国家体育代表团互访、国家队互访、参加双方的邀请赛外,中拉双方之间还开展了政府间体育交流协议、省队出访、俱乐部球队和大学球队来访等体育交流活动,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层次多样。中国同拉丁美洲地区的体育交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层次上都有很大提升。1992年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育工作也积极适应这一重大变革,受改革的影响,改革前的中国国家队频繁出访的活动成为历史,中国国家队对拉美地区的出访活动从1992年起全面停止。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由于公共外交的需要,中国进入了开展多边体育外交,扩大国际体育交流的新时期,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签署大量政府间体育文化交流协定和体育备忘录,体育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
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走过了70年不平凡的拼搏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跳水、举重、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继续保持优势,田径、自行车、跆拳道等项目也取得新的突破。跳水和乒乓球是中国的强项,足球则是南美的招牌。从中国向墨西哥派遣优秀跳水教练后,墨西哥取得多项世界冠军和美洲地区冠军,可说明中拉体育合作将产生更多“金牌”。除了足球之外,近十年来,世界田径赛场不断出现加勒比奇迹,使中拉之间体育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1993年-2018年,中拉双方国家体育代表团互访达到60次,拉美地区国家体育代表团来华访问29次,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拉美国家31次,其中,来访最多的国家是古巴和巴西,来访都达到5次;中国国家体育代表团分别6次访问墨西哥、5次访问巴西,是这一时期出访最多的两个拉美国家,4次出访古巴(见表1)。
表1 1993年-2018年中拉国家体育代表团互访次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体育年鉴委员会. 中国体育年鉴:1993-2016年[M]. 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家体育总局网站等统计编辑汇总。
为了国家外交工作需要,2005年中国武术队出访古巴;2011年3月26日,为执行中国政府援助哥斯达黎加体育场启用仪式任务,根据外交工作需要,组建中国男足国家队(选拔组队)出访,并与哥斯达黎加国家队在新体育场开展友谊赛;1993年-1999年,中国未派出国家队参加拉美地区的各类邀请赛。与此同时,古巴、巴西等国家继续派遣篮球、排球等队伍参加中国举办的各类邀请赛。2000年开始,中国逐渐恢复跳水、乒乓球、游泳等传统优势项目,国家队参加拉美地区邀请赛。2014年开始,中拉之间互相派队参加邀请赛以足球和排球项目为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除了延续邀请文艺、科技、卫生、教育、体育等领域代表团的互访外,还主要体现在双方签署大量的文化交流合作协定。体育方面,中国在1995年国家体委制定的“奥运争光计划”的推动下,开始与近100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体育机构或奥委会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与国际体育组织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的层次不断提高。[2]1996年以来,中国和拉美11个国家签署了23项体育合作协议,与9个拉美国家签署了10份体育合作谅解备忘录,其中,与乌拉圭和阿根廷签署足球专项体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牙买加签署田径专项体育合作协议(见表2)。
表2 1990年—2018年中拉政府间体育交流合作协议与备忘录签署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体育年鉴委员会. 中国体育年鉴:1993年-2016年[M]. 人民体育出版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家体育总局网站等统计编辑汇总。
1.中拉体育交流合作的机制还有待建立
体育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开展对外人文交流的机构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体育总局等部门和民间机构。体育交流本身是一个交叉问题,既涉及文化教育、政府与民间交往,又是外交事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同时也会有诸多社会行为体参与其中。[3]协同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构建运行机制。在领导机制方面,目前国家还没有成立专司统筹中拉体育交流合作发展的领导机构或职能部门,也没有建立双边或多边的体育合作协调机构。如何协调各参与主体行为目标多元问题,使其服务于中拉人文交流的根本目标,是当前中拉体育交流面临的一大挑战。
2.中拉体育交流受政治影响较大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是一项涵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双向互动行为。中拉体育交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烙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印记。受地缘政治影响,1971年起,中美关系逐渐缓和在拉美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拉美国家先后与中国建交,中拉体育交流才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中国自身的政治运动影响中拉体育交流。文革初期受极左势力的影响,中国与诸多建交国发生外交纠纷,严重影响了对外关系。从1966年底到1971年春的五年间,除了有几起援外任务外,中国一切对外体育交流都被取消和停止,与拉美国家的对外体育交流也基本断绝。而未建交国问题是中国对拉美的最主要关切的问题。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此后,曾是台湾当局“外交”最核心支柱的日本和美国,相继与之“断交”。国际形势骤变之下,“断交潮”随之而来。在中国目前的整个外交格局中,拉美是建交最不完整的地区。台湾的“邦交国”目前仅有17个,其中拉美9国就占了一半以上,对于其“主权”和“国际生存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国家与台湾之间保持着盟友关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与中国之间的体育交流。综上,中拉体育交流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
3.对外援助模式带来不利影响
中拉之间以中国从拉美进口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向拉美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要贸易内容。中国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外援助虽然援助的类型和方式日益多样化,但参与和实施的单位以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官方色彩较浓。西方舆论推波助澜,将今天的中国与过去的殖民者类比,鼓吹“中国威胁论”,随着中拉经贸交往的不断深化,开始频繁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为中拉体育交流埋下“钉子”,给中国与拉美国家开展体育交流设置了障碍。
4.中拉体育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和拉美在地理上相隔千山万水,文化差异较大,相互熟悉程度较低,中拉人民之间的了解较为有限,交往中经常出现因风俗习惯不熟悉产生的误解和不便,中拉之间在制度、语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给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样的认知差距,不利于中拉之间的体育交流。这些因素只是显性、具体的外表,看似冰山的一角而已。事实上,由于中拉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爱好者的思想、观念、价值、信仰的差距(见图1),这些看不见、隐性、抽象的运动文化才是中拉体育文化交流关键的障碍。
图1 运动文化冰山
5.中拉双方体育交流还未做到全覆盖
在中国和拉美已建交的24个国家中,除安提瓜和巴布达、格林纳达外,有22个国家与中国之间开展了国家体育代表团互访、国家队互访、签署体育合作协议等体育交流活动。目前,9个尚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中国与危地马拉也开展了国家体育代表团访问交流活动;而与海地、巴拉圭等8个未建交国未开展国家体育代表团互访、国家队互访、签署体育合作协议等体育交流活动。中拉体育交流活动不论是在已建交国家还是未建交国家,都还未能做到全覆盖(见表3)。
表3 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国家体育交流情况列表(1960年-2018年)
注:√表示已开展,×表示未开展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体育年鉴委员会.中国体育年鉴:1949年-2018年[M].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家体育总局网站等统计编辑汇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拉关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拉携手共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共同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中拉人文交流合作内涵不断扩展,为了继续发挥体育对外交流的作用,进一步开拓中拉合作新空间,加强中拉体育交流将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向拉美地区的重要实践。
中拉之间应以“体育伙伴关系”为目标,加强双方体育交流的战略规划,促使体育外交观念不断转化,把体育交流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予以推进。中拉之间的体育交流应该有良好的制度来支撑,由最高决策机构统筹人文交流的目标和手段,注重顶层设计,成立中拉人文合作委员会体育分委员会,建立中国与拉美之间人文交流的长效机制。开展与拉美地区国家双边、多边体育交流高层互访,推动与拉美地区国家签署体育合作备忘录,逐步形成中拉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政府、社会、行业间的合作机制及对话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的作用。目前,在中拉论坛框架下还有各专业领域论坛和会议,包括中拉农业部长论坛、中拉青年政治家论坛、中拉民间友好论坛、中拉企业家高峰会等。发挥中拉共体和中拉论坛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增加体育交流合作的新内涵。因此,可积极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体育交流合作分论坛”或中拉体育部长论坛,在分论坛的平台基础上,不断增加对拉体育援助、设立不同形式的体育发展基金、促进中拉人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增进体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心相通的核心是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了解,是各国文化和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中拉之间应拓展地方合作,以体育交流为载体促进多元参与主体的深入交流,夯实双方体育交流中的民间基础。官民联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如体育外交、城市外交、企业外交等,这种立体公共外交概念更加重视双向互动,兼顾了拉美地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均衡发展。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应充分发挥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友好协会的作用,推动中国人民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扩大双边体育交流与合作。中国除了在学习和借鉴拉美体育强国先进经验,同时还需要民间机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中拉体育交流合作。
中国—拉美与加勒比国家体育交流既要在合作领域上注重整体性,也要在合作内容上强调互补性,拉美国家在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程度和传统优势体育项目等方面还存在差异,体育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到拉美国家自身的显著特征,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体育交流路径与机制。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年-2019年)中指出,扩大体育交流与合作,鼓励互派运动员参加各类体育赛事,建设高水平体育中心。在双方优势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上交流经验,共同提高运动水平。[4]因此,中国应加强与拉美国家之间的体育交流,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学习拉美国家先进经验,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和运动员技术水平,促进竞技水平的快速提高。
1.开展中拉体育人才培养培训合作
实施“中拉命运共同体”体育留学计划。推进“中拉命运共同体”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和地区来华体育留学教育,设立“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政府体育奖学金,逐步提高政府奖学金名额,为拉美各国培养体育管理人才、竞技人才。坚持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并重,鼓励更多中国体育专业学生到拉美地区体育运动高水平国家留学。其次,实施“中拉命运共同体”体育合作办学计划。推动成立“中拉命运共同体”体育院校战略联盟,举办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论坛、体育合作论坛,探索各国高等体育院校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领域联合培养学生、运动员、教练员。第三,在继续加强竞技体育运动员交流的同时,要重视其他领域交流合作。扩大资助学术机构和学者开展体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力度,深化中拉高校体育合作办学与交流,通过积极参与多边体育外交,与拉美人民交流互动、加深了解。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体育人才生态圈,促进中拉双方在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2.加强与南美足联和体育强国的深度合作
中国足协应和南美足联加强联系与合作,争取中国队参加美洲杯赛事,积极主动锻炼队伍。2017年,作为国际足联A级赛事的“中国杯”赛正式开赛,建议“中国杯”赛学习美洲杯赛进行扩军,由目前的4支队伍扩充至8支,有重点地邀请南美国家足球队参赛,力求达到中国队练兵的目的。同时,加强与南美足球强国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三国的足球合作,就裁判和青少年训练营项目进行全面合作,加强对青少年球员的培养,以中国足球改革为重点,采取措施,促进足球竞技水平的全面提升。除了加强和南美足联和相关国家和合作,还可以就田径等体育项目加强与牙买加等田径强国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夯实国家队层面的训练交流、高水平教练员来华讲学、选派教练和运动员赴牙买加培训等。
全球化时代,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软实力,已成为任何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5]文化交流“走出去”能够更大程度地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国际认同,更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源泉,武术、太极拳、气功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促进中拉体育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中国可采取中拉国际合作模式,避开文化语境困扰,与拉美国家之间可以共同举办体育节,举办民族体育博览会,与拉美国家互办“文化年”“国家年”活动。第二,借助大众传媒以实施跨文化传播,通过国内传媒企业,对拉美国家体育媒体投资、联营、并购等方式,建立跨国的体育传媒集团。第三,文化和教育息息相关,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价值观、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一旦被“课堂化”,就能够传播给每一位学员。应借助分布在拉美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课程系统地纳入教学计划。第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协会应积极和南美洲武术功夫联合会、巴西武术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和国家体育组织开展合作交流,同时扶持华人华侨体育组织,促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通过组织传播、媒介传播,借助体育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让中拉体育文化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成为常态,展示东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扩大中拉文化交往的广度与深度。
拉美地区是中国涉台外交不可忽略的主要舞台,发展与拉美地区的关系也是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之所在。[6]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掌权后,如何正确处理两岸在这一地区的外交争端, 仍具有全局性意义。因此,中国应该继续重视同这一地区尚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继续保持和加强与拉美未建交国家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继续保持和加强对中美洲和环加勒比海国家体育场馆设施援助等实际联系,不断深化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以推动双方整体关系向前发展。
美国对中拉交往的态度是,拉美国家有权利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交往,但美国希望在当前的世界秩序中,中国不会因为自身国家发展需要,而在拉美地区与美国构成地缘政治冲突。拉美国家与美国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作为后来者如何处理好原有利益格局和传统秩序十分关键。中方应清晰地了解美方的态度,不利用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损害美国的本土安全或利益,注意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
新时期,应确立中拉体育交流的基本原则,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建立中拉体育交流长效机制。转变对外援助模式,坚持并加强对拉美和环加勒比海国家体育援助。充分发挥中拉友协等民间机构的作用,官民联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公共外交。加强与拉美体育大国和体育组织的合作,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学习拉美体育强国先进经验,促进中拉体育文化融合,扩大中拉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为国家战略服务。展望未来,中拉体育交流合作将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促进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巩固和发展、增进中拉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