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061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总体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1]。而我国人群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24.7%和6.1%[2]。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9%,约5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合并有糖尿病[3]。本研究着重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
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2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30例。对照组男83例,女47例,年龄62~83岁,平均(68.21±2.03)岁;高血压病程5~15年,平均(10.51±2.14)年;糖尿病病程2~13年,平均(9.81±1.98)年。观察组男78例,女52例,年龄63~85岁,平均(68.51±2.12)岁;高血压病程4~16年,平均(10.67±2.27)年;糖尿病病程1~12年,平均(9.53±2.2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无缬沙坦及氨氯地平使用禁忌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情况下,对照组口服缬沙坦,80~16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5~10 mg/次,1次/d。两组连续用药3个月。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血压、血糖、肾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肾功能指标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微量尿蛋白排泄率。不良反应发包括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过敏等。
表1 两组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情况比较(±s)
组别 n 血压(mmHg) 血糖(mmol/L)收缩压 舒张压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对照组 130 139.6±5.8 99.3±5.4 8.7±0.6 10.5±1.8观察组 130 117.9±5.1 88.7±6.3 5.6±0.7 9.1±1.7
表2 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n 24 h尿蛋白定量(g/L) 微量尿蛋白排泄率(μg/min)对照组 130 3.29±0.67 185.39±17.23观察组 130 1.39±0.49 138.58±15.97
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血压和血糖控制情况比较:观察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24 h尿蛋白水平以及微量尿蛋白排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1%,对照组为2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组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肾、脑的功能及结构,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4]。对于老年人,最常见的类型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而舒张压增长至55岁后则逐渐下降[6]。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病变可累及微血管及大血管。糖尿病与高血压关系密切,可相互影响[7]。对于高血压,单药治疗往往控制效果不理想,目前多采用联合用药,即可加强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8]。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通过阻滞组织ATⅡ受体亚型AT1,更加有效的阻断ATⅡ水钠潴留、血管收缩和重构作用,从而降低高血压。氨氯地平为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阻滞电压依赖L型钙通从而减少细胞外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兴奋-收缩偶联及阻力血管的收缩反应减弱,进而控制高血压。两者联合应用,可使降压效果显著加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糖、血压控制情况以及肾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综上所述,对于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疗效明显比单药疗效更佳,可明显控制患者血糖以及血压水平,改善肾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