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兴趣培养初探

2019-11-05 12:14崔海莲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小组讨论

崔海莲

飞跃发展的时代,宏伟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创造性人才。

今天的小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公,培养他们具有连接科技革命的挑战,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的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我以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培养兴趣。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此,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若干看法。

一、导入新课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1.善于利用现有素材,努力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年、月、日”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生日聚会》微视频。兴奋地学生们不仅跟唱的,并且还异口同声地说出“祝生日”歌。紧接着我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和该日为星期几的问题,但能说出曜日的一个也没有。于是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己生日究竟为星期几。授课一开始就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到学生的意趣阶段。

2.调动听的故事设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加法的简化”时,在黑板上画出一座高山,然后讲“好兄弟”的故事。从前有两个兄弟和睦相处,哥哥在山前居住,弟弟在山后居住。每当做美味佳肴时,被此没有忘记,总是一齐分享。但每次送来送去十分不便,这是为什么?

学生A: 因为有山。

学生B: 因为雨雪天路滑。

学生C: 因为刮大风有风险。

那么,谁为“好兄弟”排忧解难?有没有既省时又省力的办法?

学生D:“好兄弟”在同一个地方居住不就行了吗?

学生E: 修筑一条便于人们行走的道路。

学生F: 坐飞机。

学生G: 挖山洞。

怎么挖呢?当然学生有很多种有趣的答案。我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不同答案。特别表扬了学生G。我说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动脑筋的话会找到很多既省时又省力的办法来。

下面比一比,看谁善于动脑筋想问题。这样一来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课,争先恐后地发言。

二、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对客观事物没有明晰的认识和主见,但通过讨

论可以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仅如此,发散思维不按常规可追求新解,不受旧知识的制约和传统的束缚,从而发现新事物。小组讨论可激发发散思维,符合好动的小学生心里特点,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3位数的除法”中“4300÷600”时,先计算“43÷6”。于是,全体学生写出尚是7。这时教师分别给除数和被除数加两个“0”,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异常热烈,并说出各自的见解和思维过程。

小组A:尚是7。

小组B:尚是7,余数是1。

小组C:尚是7,余数是100。

小组D:尚是700,余数是100 …

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和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的发展思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使学生思维空前活跃。有时差生的奇想令老师吃惊。如“老师,我没笔算也知道,尚是7,余数是100。因为被除数是4300,4300-4200=100…”

三、精心设计课堂训练题,在竞争中激发积极性和兴趣

由于学生的能力和层次各不相同。为了差生,中等生,优等生都“吃饱”,进行了分类指导。例如,除数和被除数的吴系,课堂训练设计如下:

学生A: (差等生)

被除数 = (             )× 除数

除数   =     被除数    ÷ (             )

学生B: (中等生)

被除数=(           ) □ (          )

除数 = 被除数 □ (             )

學生C: (优等生)

a÷b=c 中

又如, 向差等生提出根据 X×12=60,在 X÷12=60和60÷X=12                中,问哪个等式成立?

向中等生提出根据X×12=60,要求写出1个乘法式和2个除法式。

向优等生提出根据X×12=60,要求写出1个乘法式和2个除法应用题。

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发言踊跃,互相弥补,互相促进。通过经常性的训练,形成了互相帮助的集体观念,而且解决了不用类型学生“吃不饱”或“吃不清”的问题。

总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愉快的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巧求被除数
商和除数可以交换位置吗
错中求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