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阳 黄青燕
摘 要: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是人民群众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中的综合反映,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根本动力,更是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促使人们不断进步。高校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思政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思政教育的核心位置,这是目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题,同时也是新时代下学习贯彻党的思想与精神,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基础保障。基于此,分别从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加强大学生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信心教育,加强大学生对党中央信任的教育等维度,阐述并分析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096-03
引言
习近平同志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大会上明确指出:“党的核心工作是社会经济建设,而党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则是思想形态工作。”习近平同志还曾强调:“国家无德便无法兴盛,人无德便无法在社会中立足。”这其中的“德”,从宏观层面上看,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理想信念教育[1]。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贯彻《有关进一步强化和改善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建议》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会议,提出了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在高校思想形态当中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以及优秀的建设者。要深刻意识到,强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现实形势下的急迫性,应充分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加强责任担当,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知世界、改变世界最有力的基础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人们的精神支撑和立党立国的基础[2]。对于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所出现的多元化思想浪潮,人们在思想层面上逐渐出现了重视个人、忽略集体,重视实惠、忽略理想,重视索取、忽略付出,重视享受、忽略奋斗等不良倾向。更有少数人将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强的金钱理念、个人利益思想等推向极致,萌生了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甚至还有部分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上述这些,对我国我党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在高校中的主要表现是,许多大学生没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陷入了迷茫,单纯地认为享乐主义和个人利益是首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向他们清楚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近现代历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教育广大学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真正地改变世界,才具有最强大的生命力。
虽然当前世界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当中的部分论断,由于时间和地点的迁移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那些强加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下的各种曲解,还需深入地进行理解和解决,但时代的变迁并未跨越马克思所总结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发展着的科学,更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念和方法论,永远都不会过时,它依旧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信仰。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应充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念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个人头脑,通过各种各样的创新性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力与说服力,在实践过程中让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得到拓展和进步,进而更好地引导个人的实际行动。
二、加强大学生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核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明确以后,尤其是以公有制为核心的多种经济要素的发展,我国逐渐出现了体现各种利益主体的价值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多样性的发展态势,使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受到了严重冲击,某些人对市场经济和共产主义并存产生了质疑,部分人甚至将理想信念教育看成是政治说教。而目前西方各国将其所谓的和平转换成西方化和分化,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动摇和破坏共产党人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利用相关的人散布有关马克思主义政治是空洞的、权力科技是硬性的言论,让人们不要过于看重未来没有实现的目标。这些不良言论对当代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对国家理性以及共同理想逐渐变淡,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怀日益变弱,更加重视个人利益,奉行享乐主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大脑中,应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要高度重视教育青年人,必须要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抱负。坚决不能让广大青少年成为资产阶级落后思想的俘虏。”他不断地强调:“革命的理想以及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应从小培养。”而江泽民同志也曾表示,“广大青少年不仅仅要有远大理想,更好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3],“因为共产主义事业是远大而壮丽的,同时也是艰苦的事业。只有那些既在顺利时又在逆境中,都能够始终坚持个人信念的人,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是缺少自身的精神支撑,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没有了向心力和生命力。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领导都提倡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大力发展经济;越是物质条件有了显著提升,越要树立共产主主义信念,主动抵挡各种落后思想观念和生活模式的入侵。不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会让我国我党依靠的根基变得不稳固,造成民心涣散,导致民族不团结。因此,高校在对当代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應重视并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爱国情怀教育等,让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目前我国实施的各项政策,是在充分兼顾了我党的崇高理想的同时,又顾及到了我国特色化社会主义建设是基于经济文化较为滞后的客观现实,并在不断协调历史与现实关系后制定的,属于唯一并且正确的选择,从而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素养、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4]。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的信心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为人类社会呈现了美好前景。在极大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张,造成了殖民主义体制的瓦解,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体制,曾在众多方面彰显出了强大的优越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对资本主义造成了严重威胁。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在20世纪末期遭受到了挫折,苏联解体以及东欧剧变,让全球社会主义陷入低迷。面对社会主义的巨大挫折,就有人开始断言,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不完善的体制。
而西方资产阶级表示,苏联以及东欧的转变,代表着资本主义已经完全战胜了共产主义,预示着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与此同时,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某些贫富差距、两级分化的情况,进而有些人认为形式上强调的是中国特色化社会主义,而现实却奉行的是资本主义。这些社会主义发展当中呈现出的全新形势和不同错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动摇了许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受到巨大冲击。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明确讲解,社会主义打败资本主义是漫长而辛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遇到相关挫折时,并不是社会主义无法和资本主义竞争,而是由于这些国家首先坚定了传统的苏联模式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渐又放弃了共产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理想。我国所实行的是全面开放、改革等多方面的体制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支持个体经济,还准许中外合资以及外资单独经营企业,但却始终坚持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初始阶段的较长时间内,整体生产力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无法彻底消除贫穷。因此,社会主义应全力发展生产力,逐渐消除贫穷,逐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不然,社会主义就无法真正战胜资本主义。随着社会主义体制的日益完善和飞速发展,贫富差距、两级分化等众多社会不平等现象得到了有效解決。对此,就需要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广大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面对重大问题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稳固树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主动地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5]。
四、加强大学生对党中央信任的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我国革命和发展的领导核心,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崭新的中国,这是全体国人的深刻体会。但在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社会大众的利益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出现了严重的个人主义和拜金思想。许多人开始抱有不良动机,通过不健康的言语、作品,大肆宣扬各种资产阶级思想,散布对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以及共产主义事业怀疑的情绪,提倡“向钱看”的不正风气,让资本主义的负面思想与生活行为乘机大范围向外扩散,严重影响了社会大众的理念,玷污了社会风气。而大众对此缺少严肃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导致这些不良思想短时间内在各大高校中盛行,对马克思主义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引发了信任危机。与此同时,西方某些敌对势力在实施西方化、分化的过程中,持续性地散布谣言,玷污了党的领导以及党员干部的正面形象。某些人由于缺少分辨能力,开始对党产生质疑,甚至完全丢失了信任。对此,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指出:“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严抓党风和社会风气,必须要加大力度管理,时刻不能放松警惕,要从详细的事件抓起。”进而让社会大众有效地抵御歪风邪气和不良思想的入侵,提高对党的信任程度,主动接受党的领导,积极凝聚在党中央周围。
此外,在党政机关包括国家高级领导干部当中,的确存在部分腐败分子,虽然国家遏制腐败成效明显,但是许多人将腐败问题看得过于严重,部分人对严惩腐败的工作缺少信心,由于对腐败问题的不满,造成了对党员干部的极度不信任,进而导致了对党和国家的不信任。这种种现象体现在高校校园中,就是某些大学生普遍认为,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与资本主义政策没有任何区别,腐败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这便会始终影响党的正面形象,降低广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因此,应教育和指导群众正确地看待历史,认知现实,充分信任党中央的领导,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奋发向上,不断努力,真正成为有抱负、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正确看待党的建设情况,坚定对党领导的信念,坚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理腐败的决心,坚信党和国家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忠实代表。党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既是我们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武器,更是党中央开展反腐斗争的有效利器。在持续开展的反腐败斗争过程中,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对所有腐败分子坚持严查、彻查,毫不留情。由此能够充分看出,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党中央都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腐败问题。因此,应充分相信,随着我国法律体制建设的不断加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全民道德素养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通病和无序情况,势必会得到有效解决,反腐斗争也将会取得胜利。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实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基本目标,需要广大有志青年的努力奋斗和积极贡献。当代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将直接关系到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为了达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各大高校应从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足强大的智力支撑、人力资源,从面向新时代的战略角度,充分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急切性,将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到相应的位置,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全面开展共产党信念教育、共产党信任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信心教育等,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政素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推动社会的深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冕.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34.
[2]原嘉菲.新形势下关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的创新[J].才智,2016(2):134+136.
[3]历玉英,张丽坤,杨盛奎.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9):92-93.
[4]李淑华.加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3.
[5]孙亚梅.试论微博时代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菏泽学院学报,2014,36(1):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