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境下的活动型课堂建构

2019-11-04 02:49骆殿兵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摘 要】活动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以统编教材的教学为例,着力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如何以主题情境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活动及结构化设计,将学生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的历练与思考中感悟真理力量,实现课程与活动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主题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7-0050-03

【作者简介】骆殿兵,江苏省淮安市共和九年制学校(江苏淮安,223124)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活动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以主题情境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活动及结构化设计,将学生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的历练与思考中感悟真理力量,实现课程与活动的深度融合。《江苏教育》(中学教学)6月刊发了“道德与法治课主题情境探究教学研究”专题,这组专题的四篇文章围绕“指向问题解决的主题情境探究教学”话题,从不同角度对主题情境下的活动型课堂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读后深有感触,结合该组专题中的四篇文章,就主题情境下的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建构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素养化

长期以来,不少一线教师对三维目标存在严重曲解,往往机械地将它们割裂开来,忽略了其整体性与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如某老师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的“走近老师”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置为:①识记教师的工作特点;②能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情感,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③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学会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但在集体研讨时大家意识到: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的学习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老师,理解老师的不易,进一步培养尊师情感,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为此,基于三维目标的分析,该教师将这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重新界定为:引导学生在“了解老师的职业”“理解老师的风格”“融入老师的情感”过程中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培养尊师的美好品质,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情感。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由“了解—理解—尊重”三个层面依次推进,内隐情感与逻辑线索,从空间距离的“近”到理性认同的“进”,再到自然生成情感上的“敬”,整个教学過程主题突出,脉络清晰,一气呵成。在设计以素养提升为价值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时,笔者认为应强调以下几方面——

1.关照学生成长。核心素养源于三维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再提炼与再整合。教学目标,不再囿于学科本位,而是从学生本位出发,在吃透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有机整合,直接指向素养生成的目标,实现了“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

2.强调生活体验。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没有体验的知识是缺乏生命力的,融入生活的体验才会润泽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3.突出践行为要。实践方能出真知。真知应表现在信念与行动中,而不是表现在答案与分数上。上述“走近老师”课例中“敬”的实践目标属于知识的“转化”,学生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中形成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感悟,并转化为尊师、爱师、敬师的实践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聚焦问题解决,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不断建构“自己的理解”,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了生命状态,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二、议题内容情境化

为有效达成素养目标的教学要求,需确立基于复杂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活动议题,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积极应对各种复杂问题与挑战,表现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念,从而体现出它的素养意义。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情境议题的选择和确立具有如下特征——

1.凸显学科特质。活动型课堂中的议题设置要学科主题鲜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观点揭示清晰透彻,通过开放、思辨的活动有机落实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主题情境探究应以议题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探究学习,问题设计科学,探究路径明晰,情境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领略深层的教益、思想的光辉、哲理的启迪,最终实现情感的升华。

2.展现真实生活。议题确定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为载体,关注学习过程,引发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行动,在活动体验中尝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如专题中孙全军老师提供的课例中,围绕“我国的水资源形势”这一议题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辅以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以点带面,一例贯穿全课,在情境线、问题线、知识线的交织递进中,引导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完成对资源合理利用的重新建构。这样的议题设计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在“教材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思想脉络”交叉处开展思辨性教学,学生在体验中收获了知识,在锻炼中培养了能力。

3.落实价值引领。议题选择要还原学科本色,彰显价值引领,唤起学生心底蕴藏的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孙全军老师课例中的议题“我国的水资源形势”本身就指明了价值引领的方向,它通过敏锐吸纳、合理遴选鲜活真实、导向正确的素材资源,供学生品鉴体验、采掘价值意义,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在一系列的亲身实践和探索中,从表层走向深层,从感性走向理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实现“惰性知识”到“活性知识”的转变,从而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活力。

三、问题创设根本化

好课往往是从好的问题开始的。问题创设要做到根本化,需要问在知识发源、生成处,问在能涵育核心素养的知识点上,引发丰富而深刻的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滋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主题情境探究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高立意。立意是问题的灵魂。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主题→素材→问题→逻辑”的思路进行。主题要凸显国家意志与时代精神,彰显正能量。素材基于社会热点话题与社会生活现象。问题设问要指向引导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考查知识、能力、素养。逻辑要强调事实(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对接。案例中的问题设计,教师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体验,深入到教学的“灵魂深处”,感悟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自然生发核心素养。

2.抓住根本点。遵循“大道至简”理念,问题要问在知识根源处,力求做到以简驭繁,以少挂多。教學中应以真实的问题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核心地带;聚焦这些问题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生发思想、形成知识、涵育情感、生长德性。这样,让学生的学习“枝”繁“叶”茂,实现完整的学、可见的学、深度的学。

3.引发深思考。自觉构造灵动多元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设计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问题应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富有一定的个体体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经历认知挑战,在层层推进中走向深度学习,提升学习品质。

四、课堂活动序列化

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活动型课堂的建构需要对活动进行序列化建构,避免“有活动,无序列”的倾向,呈螺旋式上升,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最终解决“高耗低效”的问题。正如专题中严卫林老师在文章中所强调的,将同一主题的“整体情境”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围绕教材、主题情境和问题链开展活动,通过设情境场孵化问题意识,用问题链提升合作探究力,以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实现情境、问题、教材的有机融合。笔者认为,活动设计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序列化——

1.内容序列化。教师可以从知识、学生成长等维度对活动内容序列化进行展开和细化,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对知识进行概括提炼,立足于学生成长,在知识与素养的并进中,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具体活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2.形式序列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何种形式,都应依据教学对象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

3.生成序列化。活动生成要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尊重学科本质属性,做到“核心目标—核心知识—核心问题—子问题群—活动序列”。活动设计可以以核心目标为引领,梳理核心知识;基于核心内容,提炼核心问题;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再通过群组问题直接生成活动序列,实现活动生成的规范性和有序性。<\\ysc02\工作盘 (D)\邱\江苏教育\中学\06\KT1.TIF>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时政引入策略分析
创新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
用PPT及微视频搞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探讨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