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智
“地方性知识”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的核心理论,基本观点就是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情境中产生并得到解释的,所以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历史的区限性,还具有区域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在学习普遍性知识的时候,应着眼于地方,实现对普遍性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即如吉尔兹所讲,“把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本地认识与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本地联想联系在一起”。因此,地方性知识应该作为普遍性知识的必要理解和补充,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困惑
中职德育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教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学生思想上出现了新特点,教育出现了新问题,给中职德育课教学带来以下几点困惑。
(一)社会带来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在顺德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外地教师,这些教师能够给学生带来广阔视野的同时,却忽视了地方性知识。所以,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道:“某某学生真差劲,连某某人、某某事都不知道。”其实,我们有没有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用地方上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呢,地方性知识同样可以以小见大,落一叶而知秋。
(二)学生带来的困惑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低的学生,他们对遥远的事物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尤其在没有升学压力的状态下,学生对抽象性强、与己无切身利益关系的知识学习缺乏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带来的困惑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还停留在“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缺乏具有体验感和亲切感的讨论和共鸣,势必会造成中职德育课的枯燥乏味。
由以上几点原因,中职德育课逐步变成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再加上个别德育课教师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出现了学科边缘化、教师边缘化、待遇边缘化的迹象。
二、地方性知识在德育課中的作用
中职德育课大纲指出:中职德育课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行为养成相统一,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基于以上因素,发挥地方性知识的作用,有以下三点优点。
(一)地方性知识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而存在。另一方面,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是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二者不能互相代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普遍原理与地方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用学生的语言授课、用学生的生活讲理、用学生的感受领悟”。
(二)地方性知识是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和分析社会的切入点
德育课教学除了要满足让学生掌握德育课的基本知识之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能够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二是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精神,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解决问题。
吉尔兹认为:“在阐释中不可能重铸别人的精神世界或经历别人的经历,而只能通过别人在构筑其世界和阐释现实时所用的概念和符号去理解他们。”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离不开他的语言、他的生活和他的思维方式,而在这一过程中,切入点就是地方性知识。
(三)地方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地方性知识对学生具有很强的体验感和说服力,也许他们不会清楚远在天边的国家大事,但他们绝对喜欢自己身边的细微变化,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来说更加有趣而吸引人,哪个村的选举、哪家公司的发展、哪个学生的成长历程、哪起交通事故都会牵动他们的神经,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凡是善于运用地方性知识的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更有亲和力。
所以,德育课教师应当利用地方性知识来理解和补充普遍性原理,促进德育课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
三、构建德育课地方性知识的几个方法
(一)编写地方教材
由于德育课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明确规定不能对教材进行修改、删减及校本化,国家在对德育课教材进行规范的同时,还鼓励各地编写适合本地区的辅助教材,鼓励各学校将地方性知识以校本教材、辅助教材、课外读本等形式收集编写。为此,各个学校可以将德育课的教学资源整合为: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三者相结合,将普遍性原理与地方性知识统一运用于教学之中。
(二)建立地方性知识资源库
每所学校都应该组织德育课教师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情感,收集身边的素材,整理身边的故事,建设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扩展性的地方性知识资源库,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材、参考书是唯一的信息源的现象,为老师提供本地的、大众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库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采用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更好的教学过程,优化教师的工作,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增加地方性知识的考试内容
在考核形式上,德育课要改变“重知识的掌握,轻知识的运用”的考核形式,实现考核范围的拓展化、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考核的范围要着眼于地方和大众,增加具有共鸣的地方热点问题的考核,考核形式可以有实践活动、运用分析、答辩等多种形式。通过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实现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了在考核形式上提高该课程实效性的目的。
吉尔兹认为所谓“文化”,是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是为大众所知晓的语言、行为等现实的展现,对一个群体而言,文化是大众的、地方的。所以,对于德育课来说,这种源于生活、忠实于生活、寓教于生活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如果在一堂德育课上,充满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充满了学生的提问和争辩、充满了关切和求知欲,那么,这堂课一定会让学生感觉很“出彩”。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