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本土化开展的思考与实践

2019-11-04 06:13李衡延刘卫东黄金玉余小连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双元制校企基地

李衡延 刘卫东 黄金玉 余小连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进入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实现高效率发展的目标,其中德国“双元制”是世界著名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世界性知名技能教学模式之一,其所谓“双元”指的是“企业元”与“职校元”两个因素,而“技能生培养”则与上述两元密切关联。但由于法律制度、文化等诸多差异,在中国生搬硬套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将“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与中国的国情、区域经济的特点结合起来,走本土化实践的道路才是良策。

一、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德国境内只有8000万人口,却拥有着全球2300个知名品牌,“德国制造”已经是全球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优质的产品背后需要高素质的产业技能人,显然拥有优质产业技能人才是德国工业可持续、高速发展,以科技引领全球、改造世界的“杀手锏”。其中模式成熟、内涵厚实的德国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是技能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政府的监督与倡导下,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养技能学生(技能生的雏形)的模式。培养对象主要是9年级毕业后的学生(学情分流),企业根据相关法律标准与具有毕业资格的学生签订合同,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学生的培养方,让其参加学校培训,代为培训企业指定的技能生的文化与职业素质,技能教学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优秀师资共同实现。

德国是欧盟法治优秀代表,《职业教育法》的有效履行保护了入读职业学校的技能学生的学习权益与待遇保障,培养技能生主要费用由政府与企业分力承担,具备带薪企业顶岗培训条件;另外技能师资实践经验丰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保障了技能生的实践需求;在学时安排上,首年学生参与学校企业“工学交替”模式轮训与文化理论、职业素质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自由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次年与第三年技能实践源自企业一线师傅的实践教学,“实训周模式”与项目实践一直贯穿三年的技能教学。

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下的我市“双元制基地”成长

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劳动力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推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人才基础,构建合理有层次的优质技能人才架构,2016年我市政府决定引进德国“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牵头主导,建设“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位处我市三角镇)。培训基地于2017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时隔两年,培训基地在规模与内涵建设都有了质的提升,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建设多个专项技能专业与培训项目,正循良性发展中。2019年尝试着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探索混合所有制发展,期望主要通过多头协同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利用企业高效、灵活的机制及与产业融合、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在职业院校体制外推动中山职业教育改革,为新型“企业办学”树立榜样与参照样本。

由于基地培养是新事物,新事物是需要经历人民群众不断深入认知、理解和最后支持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认知期的迷茫,所以基地本土化发展与运作过程中也遇上了各类“水土不服”的现象。积极地看,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才间接促进了“双元制”本土化的各类研究;消极地看,可能会让基地自身、校基合作之间、基企之间多走“弯路”,正是这些矛盾才让笔者执意更深入地去研究如何解决这些“水土不服”现象。

三、本土化过程中的各类矛盾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中山本土进行“双元制”运作初期至今,尚未有毕业生社会实践,无论是从事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还是学生、学生家长,目前对此了解尚是一知半解。不熟悉造成了不支持,虽然暂时没法预判社会接受程度,但是仍应主动而为提升社会认可度。

事实上根据上海、苏州的一些同类调查结果,“双元制”指导下的技能型学员无论是职业素养还是动手能力,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2)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是校企的深度合作,实现真正的“工学交替结合”。只有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才能使学生获得只有工作现场才能赋予的实践及细节性、隐性知识,才能将理论知识与职业实践高度相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优良的职业能力。

多年以来,由于与职业院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资金投入比较大、见效慢这样一系列原因,加之市场经济环境下本土大多数企业追求短期效应,习惯到人才市场、大专院校直接招聘人才,对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缺乏兴趣与动力,因此校企合作中“企业元”是短缺的,是不旺盛的。

尽管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时期,许多企业发现,从劳动力市场越来越难招到合适的员工,于是纷纷转向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以保证用工数量与质量。但这种合作大多数仅仅停留在表面,比如冠名班、定向班、订单班,并没有形成“紧密、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所以,如何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特别是促使企业融合到校企合作中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政策配合度不及时

现存我国大部分地区法律中并没有从政策层面支援“双元制”的落实,企业追求利润的天性决定了缺乏政策方面的支持不能保证企业从中受益,纵然再多教育情怀也没法主动去参与,所以法律政策配合是需要加强的。

(4) 成本与合作性不良

不可否认“双元制”教育是一种昂贵的教育。一方面,理论教学要实施小班制,投入的师资资源大。另一方面,对实训地点、实训设备要求高,“进场要求”与企业环境基本一致,需要较大的硬件费用支持。此外,学生参加欧盟认可的“AHK”技能考试,从报名到考试,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此高的成本,如果全由学生家庭或者企业方单方面承担,都会存在有较大的压力以致无法推进。因此,如何克服成本高带来的困境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对于培训师自身成长培养也是一项费用较高的支出,没有一流的培训师,难以保证有高质量的技能培养输出,对于高精尖的设备而言,也只能是摆设。暂时基地技能教学一线并没有享受到最新企业技术的优质资源,同时对人才培养方案未有准确说法,仅停留在课程如何建设硬件的层面,还需进行深度的基企合作,加快加强合作的“化学效应”。

(5)实施主体态度不同

模式单一,内涵不足。尽管近年国家大力支持职教发展,但是职业自身的体制机制不畅,培养模式单一,课程教法陈旧,质量有待提高,是职业教育一线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两张皮”现象,是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最大障碍。职教从业一线人员应该虚心学习国外灵活的培训模式、多角度人才培养方式,坚持以加强自身素质为学生提供灵活、丰富的课程为己任,多采用合理课程评价方式与教学诊断办法,让教学者乐于传道解惑,让接受者勤学多练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因差异而运行衍生的矛盾

实施技能教学衔接方面,出现了沟通不足;课程内容难易度重次点衔接不理想;顶岗实习工作学校与基地双方尚无沟通;培训师个人成长策划不足、欠缺工作主动性等等,都让基地的技能教学也面临着新窘境,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遇到了瓶颈。另外,在对外合作方面,尽管基地主动派员跟进,周边企业仍表示热情不高,此外基地“自我造血”营运能力较弱,适应市场能力疲软,管理资金吃紧等,也是制约了基地纵向的专业“高专准”发展,也限制了横向的业务拓展能力。

五、有效解决本土化矛盾的一些策略

(一)提升合作效应,产生“1+1+1>3”效应

因企而异,积极开发。基地充当主动角色,领衔合作先势,做好合作基础。另外做好定岗培养,从企业用人角度出发,贴地气务实培养企业所需技能人。适应市场节奏,培养上岗即可用的人才。

例如尝试从鼓励小规模企业基地学校三方协同合作开始,校企基地三方磋商协议定好用人标准,兼顾了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遵照“实际职位—岗位能力—核心元素—主干课程”及相关课程设置的思路,按职业核心技能、职业素质及对应企业技术工艺发展的现况趋势进行有针对性课程开发,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生产需求。务求企业能够有能人用,用得好人,更能留得住人。

(二)提升企業合作愿望,履行“供给侧”职责

提升协同,坚定落实。本土化培养第三年,是技能提升核心时段。无论从中职生毕业的充要条件考虑还是从双元制操作层面考虑,企业“师傅带徒弟”顶岗实习就是第三年的主要内容。顶岗实习牵涉面广,安全责任重大,基地务必与学校要有充分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共同面对企业实训顶岗实习过程各类突发事件。另外做好校基“供给侧”的责任与义务,例如为顶岗实习学生上岗前购买好实习保险、校基共筑合作顶岗实习管理小组、在校教师或者基地培训师带驻进厂、校基企三方定期进行技能与职业素质教育等,三方发力方能让企业“轻装上阵”,转移企业参与“双元制”建设的成本与管理压力,让企业能够感觉中德技能生的好用与耐用,提升主动合作兴趣,顺应策划合理的可持续积极性发展机制,真正明白理解与感受到市政府的“苦心”与中德技能生的“亮点”。

(三)增强技能影响力,主动争取政策配合

增强效应,顺势而为。做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让中德技能生含金量更高,定期开展以企业冠名的专业性技能比赛,让企业在过程中选人,在过程中协同育人,基地领头制定合理激励性奖励方案,实现技能赛覆盖每个共建专业、覆盖每位合作的专业老师、覆盖每名中德技能生。巧干善干懂得羊群效应思路的操作,当更多的企业参与于中德技能生的培养过程中,势必会让政府部门认识到有支持的需要,也会做出更紧密的管理协同,主动争取各类政策配合(例如减税),让更多的企业受益,最终实现政府牵头,企业发力到企业主动参与,真正实现“赋能拓展”的良好局面。

(四)提质增效加强造血,合理性减少培养投入

提质增效,固本强基。在校基管理上精兵简政,争取有效成本应该是围绕培训师与中德技能生而开展。增加“多劳多得”激励机制,提升工作激情,吸引更多优质技术人员加盟。

加强造血,反哺专业。利用人才自身技术优势、学员组团人力资源丰富和加工设备精密先进三大优势,积极引进加工制造类项目工程,或者整体研发项目进入合作,以达到提升设备效能,减少空置浪费,实现基地“自我造血”功能,同时亦可以通过项目的引进,进一步吻合市场需求,培训师教学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校实训周也可以开发目标进行教学,进而实现一举多得。

(五)意识提升决胜未来,创设可持续发展

加强自信,突破制约。打通制度枷锁,抛弃“狭缝”生存思想,校企基地三方协同应努力迎合并无惧社会挑战。支持合作学校派遣教师代表到基地定期进行教学帮扶与督导,鼓励合作学校教师代表与培训师一同开展课题、教学实践、竞赛比拼、管理督促等工作。基地应大力鼓励营造“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氛围。校基合力已经初见成效,例如德国总统的慕名到访,对基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冀。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突出“双元制”优势,增强技能培训内涵,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制定合作制度,建立定期沟通、共建共享平台。下一阶段应开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递进式实训课程,加快落实符合法规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训师考取教师资格证等)和综合型实训实习基地(对接企业等)提供了双元制实施保障。

打开局限,放开视野。通过行业信息共享,悟道而谋发展,加强不同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对口服务,使职业院校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重视并充分发挥市内加工制造行业协会的作用,为职业院校提供岗位要求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等信息。

结语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职业政策,才能步入“快车道”。我市推进职业教育向有特色高质量发展,坚持“双元制”的落地生根,旨在构建良好人才可持续发展架构,虽然面对着不同的问题与矛盾,但坚信在政府主导下,落实校基企三方协同发展工作,我市职教发展创新驱动产教协同新亮点将会成为品牌,在大湾区建设中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科技支撑,为擘画发展蓝图添上靓丽的一笔。

[本文系中山市2018年立项课题(青年课题)“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运作机制研究——以中德电子实验班为例”(课题批准号:C2018128)的前期(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双元制校企基地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