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宪法草案公布的消息传到了上甘岭地区,警惕地守卫在这一带英雄阵地上的志愿军指挥员、战斗员们,就像传捷报一样地立刻把这件大喜事传开了。战士们紛纷发表感想,庆祝宪法草案的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于1954年,因其诞生年号,也被称为“五四宪法”。从1954年1月9日起草工作正式运转,到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五四宪法”诞生用时255天。
西湖稿——宪法草案初稿
1952年11月,中央决定着手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这两件大事与“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一起,被列为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为解除大家对制定宪法的顾虑,毛泽东说:困难总是会有的,但是比起我们已经做过的几件事,如抗美援朝、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恢复经济,困难都要少一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的几天里,由19个代表(每省一个人)就搞出了“临时宪法”。周恩来也说:“起草宪法虽然有困难,但是是可以解决的。宪法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只是规定现在要做的事情,我们将要制定的宪法是现阶段的宪法。”
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带着宪法起草小组成员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乘坐专列,奔赴杭州。12月26日,正值毛泽东60岁寿诞,但这个重要生日,他却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12月27日夜,毛泽东一行抵达杭州。
1954年1月9日,宪法起草工作正式运转。当时毛泽东一行下榻于西湖边的刘庄一号楼。毛泽东习惯夜间工作,也喜欢以爬山方式锻炼身体。通常,他在中午12点左右起床,吃点东西后就去附近爬山。利用这段时间,起草小组成员进行准备工作,或修改文稿。下午3点,毛泽东便带领起草小组成员,驱车来到北山路的办公地点开始工作,“往往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与此同时,刘少奇和其他在京中央领导也在为宪法诞生紧锣密鼓地工作。流程是:杭州起草出一个稿本,立即派人送往北京,由北京方面安排讨论,再将讨论后的修改意见反馈杭州。杭州方面修改完善后,再送北京讨论。京杭两地互动,留下了多份珍贵的电函档案,而电函的落款时间,竟然大多是在深夜甚至凌晨。
经过40天的努力,2月17日,宪法草案初稿(即“一读稿”)终于完成。而后杭州、北京修修改改,起草小组历时两个月在西子湖畔完成的宪法草案初稿,被称为“西湖稿”,前后共修改了七八次。毛泽东不仅亲自撰写了部分条款,还参加了每章、每节、每条的讨论,对各部分内容都反复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留下了不少珍贵批语。
北京稿——宪法草案修正稿
5月27日至6月8日,刘少奇连续主持召开了五次宪法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对宪法草案初稿逐章逐节进行讨论。6月11日下午,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第七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宪法草案修正稿,准备提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同时,宪法起草委员会还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宪法起草工作经过的报告》,详细汇报了被称为“北京稿”的讨论、修改过程。这些意见,被梳理、汇编成25本《宪法草案初稿讨论意见汇辑》,供宪法起草委员会参考。
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召开,对宪法草案修正稿进行审查。会议由毛泽东主持,46位中央领导出席,包括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在京的全国政协委员及各方面代表在内的200余名代表列席。李济深、宋庆龄、张澜、黄炎培等21位代表先后发言,一致表示拥护和赞同宪法草案。
毛泽东在总结讲话中开门见山地说:“这个宪法草案,看样子是得人心的。”
“五四宪法”获得全票通过
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地展开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公布,称为“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社论在文末充满激情地写道:“让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对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热烈地准备迎接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宪法的诞生吧!”当时,“卖报的人在街上一出现,上工的工人、买菜的家庭主妇、腋下挟着书包的学生,大都停下来争买报纸”。
新华社平壤电:“在横贯朝鲜半岛非军事区北缘的阵地上和各海防阵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各部队中都传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了的喜讯。许多有收音机的机关、部队,每天都注意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关于宪法草案的广播。许多部队的政治部门也把宪法草案全文印发到各连队。”“当宪法草案公布的消息传到了上甘岭地区,警惕地守卫在这一带英雄阵地上的志愿军指挥员、战斗员们,就像传捷报一样地立刻把这件大喜事传开了。战士们纷纷发表感想,庆祝宪法草案的公布。”
这场全民大讨论很快遍及全国城乡。为了深入宣传讨论,各地相继成立了宪法草案讨论委员会,制订了宣传和讨论具体计划,培训了成千上万名宣传员和报告员。宪法草案还被翻译成蒙、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五种少数民族文字,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学习讨论。那一年,我国不少地方遭遇特大洪灾,很多地方是在防洪堤坝上组织群众进行讨论的。洪水冲坏了公路、铁路,讨论意见便用油纸包裹好,通过飞机空运到北京。
据统计,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118万多条。
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9月16至18日,代表们对宪法草案进行了为期3天的充分讨论。休会两天后,9月20日下午3时,会议再次召开。此次会议上,大会执行主席周恩来根据表决结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全场沸腾了,代表们激动地起立鼓掌祝贺,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并发表社论表示:“为了实现伟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我国人民应该正确地掌握和充分地运用宪法这个有力的武器,努力遵守和维护宪法,如同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幸福前途一样。”
(水云间荐自《档案春秋》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