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3月,为了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进一步“减费降税”承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公布了“增值税新政”。长期以来,“减费降税”政策如何影响,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始终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减费降税;创业活动;影响机制
一、 引言
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通过减费降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成为政策制定者考虑的政策目标。2016年5月,我国实施了营改增改革,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因为重复征税造成的企业额外负担。
近年来,国民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企业生存和发展较以往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情况下,减费降税已经成为税费改革的客观需求。201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局等多部门联合推出“减费降税”政策措施。在降税制度方面,增值税改革是核心。
二、 新一轮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
1. 减税政策:(1)增值税制度改革: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原适用于16%税率的行业,其税率降为13%;原适用10%税率的行业,其税率降低为9%;此外,生活服务业适应税率降为6%;(2)扩大加速折旧适用范围: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其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一次性抵扣或进行加速折旧。此项旨在政策鼓励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其最大的受益者是制造业企业。
2. 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社会保障负担。随着劳工成本低不断上升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综合人力成本的上升成为造成导致企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降低社会保障税率的综合方案》对社保政策中单位承担部分进行了调整:其中,明确了单位缴费不超过16%,小微企业社保费用负担也有所降低。
3. 针对初创企业的减费降税政策:在实施上述普惠性减费降税政策的同时。近年,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出臺了一系列针对创业企业的减费降税政策。其中包括针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减税政策以及针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创业企业的政策。
三、 制度—创业、创新活动—经济增长分析框架
长期以来,税费政策究竟如何影响创业、创新活动,继而影响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经济学家在分析上述问题时,通常采用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的分析框架展开研究。
其中,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考虑个体异质性的前提下,税费政策如何影响个体创业行为。从已有文献来看,这类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这类研究也陷入了创业“特质论”的泥潭,引发了不少争议。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发现从微观层面难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创业活动上存在很大差异,以及如何解释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比微观视角,宏观层面的分析框架更受到研究者的青睐。近年,许多文献借鉴了制度经济学的思路,建立了“制度—创新、创业活动—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试图解释以下问题:制度或政策如何影响创业活动,继而影响经济发展。
按照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概念的定义(North,1991),制度因素包括狭义的制度和广义的制度。狭义上,对创业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制度,包括:金融制度、税收制度、最低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广义上的制度,通常还包括文化、惯例等。比如,一些地区的创业氛围比其地区更好,对创业失败的包容度也更高,比如硅谷和欧洲的第三意大利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传统。
在当下中美贸易战升级,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背景之下。实现“六稳”政策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到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因素,这也凸显了“制度——创业、创新——经济发展”框架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托人口红利,依靠城镇化过程,推动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从总体上提升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在较长的一个时期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中国人口红利不断减少,城镇化进程步入中后期。中国经济继续依靠原有的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更好地发挥创新(Romer,1986)这一内生增长因素,推动经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已有文献:创业活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机制一,通过新岗位的创造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发展。Brich(1979,1981)发现,1969年~1976年间,美国超过66%的净新增工作岗位由雇员不超过20人的小企业创造;超过82%的工作岗位由雇员不超过100人的公司提供。机制二,出于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初创企业比现有企业更倾向于采用新的产品、服务和技术,其创新动力更足。
尽管初创企业更有动力创新,但是,其也面临一些固有劣势,初创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面临固有的新企业劣势(Arthur Stinchcombe,1965)和小企业劣势(Aldrich & Auster,1986),对初创企业而言,一旦资金约束无法得到缓解,初始禀赋将很快耗尽,创业活动的失败概率就将大大增加。因此,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初创企业的天然劣势,鼓励创业活动,通常会出台一些减费降税政策。
研究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是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同样重视税收制度对经济学的影响,比如,Solow(1970)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和劳动投入,同时,有一些不可解释的因素对经济增长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将其归结为创新。
无论是要素投入,还是创新行为,都受到税收制度的规制,这引发了学者们对于最优税率的兴趣。其中,Judd(1985),Chamley(1986),Lucas(1990)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研究表明:较高的公司税率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Young Lee & Roger H. Gordon;2004)。但是,相比之下,个人税率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有一致的结论。余泳泽、张少辉、杨晓章(2017)发现,在发达国家,税负对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在发展中国家,税负和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表明,税收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既有可能促进创新,也有抑制创新。因此,选择适当的税率既可以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也可以使得企业的税负负担不至于过高,这对于鼓励创业、创新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政府在减税和公共产品、服务之间的抉择机制。税收制度是一种社会经济的调节和收入分配机制,OECD国家经验表明,政府通常会在经济增速放缓或停滞时,给予特定地区、特定类型的纳税企业某种程度的税收优惠,从而减轻其税费负担,刺激经济发展。
不过,无论是税率还是税收负担都并非越低越好,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政府在制定税率时通常会面临一个“抉择机制”。亚瑟·拉弗证实税率与税收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同样,税收对创业活动的影响也较为复杂,已有研究认为,前者对后者存在多种影响机制。
2. 税收对个体创业选择行为影响。如前文所述,在微观视角之下,税收对创业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集中在:税收制度是否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选择行为。
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Domar和Musgrave(1944)年的开创性研究,他们认为,边际税率递增的税率结构有助于促进创业活动,而过高的平均税率则会对经济发展和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税收和创业活动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Moore(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边际税率和自我雇佣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Fairlie和Meyer(2000)运用1910年~1990年美国数据发现,税收和自我雇佣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Donald Bruce(2000)证实,个人所得税率和公司税率之间的差值和个体进行工作转换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实际上,不仅仅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之间的差异。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别化的税收制度,也会导致创业者或者企业家从税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到税率较低的部门。对于上述职业状态的转换行为,仅仅用静态分析方法是不够的,引入动态分析方法十分必要。
3. 平均税率对于创业活动的影响。一些研究者认为,平均税率能更准确刻画某个时期的税收负担。因此,不少实证研究将平均税率作为实证的代理变量。Long(1982)运用线性概率模型证实:个人对基于个人工资收入税额的预期和其自我雇佣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前者每增加10%,后者增加7.4%。在进一步考虑样本本身的异质性后,作者进一步发现,对工资收入水平较高,适用于较高税率的纳税群体而言,税率与个体自我雇佣率间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收入较低,适用于较低税率的纳税群体而言,税率和自我雇佣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Briscoe等(2000)运用1970年~1999年数据证实,制造业法定税率和自我雇佣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F?lster(2002)运用1976年~1995年OECD国家数据发现,平均税负水平与自我雇佣率呈负相关关系。Schuetze(1998)运用若干宏观数据构建了“税收气候”变量,并根据该变量定义测算出得数据和1983年~1994年的CPS数据进行了合并,回归结果显示:当年平均边际税率提升10%,则次年个体选择自我雇佣的概率提升了2.1%。
4. 边际税率和自我雇佣之间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边际税率比平均税率更能准确反映税收结构以及税率的变化趋势,在实证研究中将边际税率作为税收或者税收结构的代理变量更为适宜。
Long(1982a,1982b)运用1970年美国数据发现,边际税率和自我雇佣呈现正相关关系。Gentry和Hubbard(2000)发现,边际税率水平对于自我雇佣率并不存在持久性的长期影响。Robson和Wren(1998)构建了包括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变量的时间序列模型证实:平均税率与自我雇佣呈负相关关系,边际税率与自我雇佣率呈正相关关系。
Cullen和Gordon(2007)证明,无论是平均税率还是边际税率都和自我率呈负相关关系。Bruce和Mohsin(2006)运用1950年~1999美国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平均税率和自我雇佣率呈负相关关系。一些学者(Moore,1983;chu-etze,2000;Bruce,2000,2002;Cullen & Gordon,2002)发现,边际税率和自我雇佣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arroll(2000a,b)发现,更高的净税份额,和创业者投资的概率、创业者平均雇佣员工数量,支付给雇员的平均工资均呈正相关关系。Robson(1998)运用1968年第三季度~1993年第四季度英国数据证实,边际税率和自我雇佣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而平均税率和自我雇佣之间则存在正相关关系。
5. 累进税率对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不仅是税率水平,税率结构对创业活动也会产生影响。比如,许多国家采用了累进的税率结构设计。
Gentry和Hubbard(2000)认为:创业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商业活动,累进税率对个体创业选择行为的影响与创业者的风险偏好有关。对风险规避者而言,如果创业活动尚未取得成功适用较低的税率,成功的创业者适用于较高的税率。因此,累进税率对风险厌恶者的创业行为具有促进作用(Domar & Musgrave,1944),对风险中立者的创业行为具有抑制作用。
Wen和Gordon(2014)发现,税率水平和税收结构均会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行为,税收的累进程度越高,个体选择自我雇佣的概率就越低。Gentry和Hubbard(2005)发现,税率曲线的凸性和自我雇佣的概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五、 相关的影响机制
在研究税收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时,影响机制同样是人们关心的内容。根据已有文献,将税收对创业的影响机制归纳如下:
机制一:相对工资就业,通过注册公司进行创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避税。
机制二:税收制度可被视为一种政府和創业者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累进税率会鼓励个体进行创业。
机制三:过高的税负将抑制创业、创新行为。初创企业大多资源禀赋有限,面临资金约束,其在实现盈利之前还要承担日常运营成本。因此,较高的税负负担对一个地区的创业活动和企业家精神会产生抑制作用。
机制四:税收制度影响与创业活动相关的投融资行为。创业者往往寻求外部融资来解决资金约束问题,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受到税收制度的影响,比如,创业者的融资行要受到资本利得税的规制。一方面,较高的资本利得税,会提升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较高的税负会降低资本投资回报预期。两者都会对创业活动间接产生负面影响。
机制五:税收制度不仅会影响潜在创业者是否创业的决策,也会对其创业过程中的后续决策和创业结果产生影响。因此,OECD国家通常会针对中小企业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减费降税政策,以鼓励创业、创新行为。
六、 相关政策建议
1. 为了鼓励创业活动,并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政策制定者应当针对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设置合理的税负负担。针对中小企業或初创企业制定相关的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2. 在设计税收制度时,政策制定者既应当考虑经济周期等因素,也应当尊重创新与创业活动本身的一般规律,使得税率结构、税率水平的制定和调整更加科学和常态化。
3. 国家在调整税率和税收结构的同时,还应当进行商事制度改革,为创业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比如,政府在通过简化注册程序,降低各类创业进入门槛的同时还应当简化注销程序,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4. 针对创业活动的减费降税活动应当根据创业活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在创业活动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设定不同的税费标准。比如,在创业初期,应当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对于成长期的企业,应当通过允许其加速折旧等方式,鼓励其开拓新市场;对于成熟期的企业,应当鼓励其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其创新行为。
5. 减费降税政策应当考虑创业活动的异质性特点,相比必要型创业,机会型创业在创造就业或者通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Autio et al.,2014;Block et al.,2017)。值得注意的是,税率或者税收结构的变化会对不同的类型的创业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减费降税政策时,应当向对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助推作用更大的机会型创业活动倾斜。
6. 税费政策应当更加透明化。对于国家不同部门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各地方政府可能有不同的解读。这往往会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这种创业者和政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会导致一些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未能享受到本应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部分创业者的套利行为和地方政府的寻租空间,为了享受税费优惠政策,一些创业企业不得不加强和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这增加了政府腐败的可能。
7. 警惕减费降税政策的负面效果。减税降费在鼓励创业、创新的同时,也有可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一些负面效果。比如,允许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加速折旧,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提升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减少雇佣量,从而增加失业的可能性,这值得政策制定者注意。
参考文献:
[1] Jean-Francois Wen and Daniel V.Gordon:An Empirical Model of Tax Convexity and Self-Employ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96(3):471-482.
[2] 余泳泽,张少辉,杨晓章.税收负担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自跨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7,(6):162-176.
[3] 郑春美,李佩.政府补助与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8):83-87.
作者简介:赵晓萌(1980-),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创业、创新对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