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单边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中,谁主导了国际贸易体系,谁就主导公共产品的选择和提供。当国际贸易理论成为霸权国家所主导国际贸易体系的口实和霸权工具时,国际贸易体系将彻底丧失了公正性的保障。随着国际秩序不断向多极化的转变,国际贸易体系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同程度地体现不同国家的利益诉求。“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反应了这一时代特征,以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作为合作起点,在构建透明国际贸易信息监管系统的同时,借助国际贸易公共产品来促进国家间资源优势互补,将国际互联网、能源、交通等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软硬件服务设施纳入到国际贸易公共产品范围,来促进国家间资源的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以及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构建一个政策通、设施通、资金通、民心通的国际合作机制。
关键词:单边主义;国际贸易;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国际贸易体系的话语权,国际贸易公共产品进而成了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工具。当国际公共产品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具,国家间自由、开放的公平贸易也只是一个理想。随着国际社会向多极化世界的不断转变,国际贸易体系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治理者也是不完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机制来控制被治理者和治理者。国家间应当以共同利益为合作的起点,通过对国际制度机制的调整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以实现国家间利益的平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了新的契机。“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逐步通过产业园区、研发中心,以及高科技、能源资源、农产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合理配置资源的目标,为构建一个自由、公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对传统国际贸易体系的反思,提出了构建公平、公正、开放“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一、 在单边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中,谁主导了国际贸易体系,谁便会主导公共产品的选择和提供
在单边主义国家主导下,权力和财富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维护其国际关系中霸权地位的关键。国际贸易霸权最早是通过武力的方式来获取,随着历史演进,逐步演变为非武力方式获取。国际贸易霸权经历了希腊、罗马、荷兰、西班牙、英国和美国的更迭,然而,每次商业帝国的更迭方式却不尽相同。17世纪,荷兰的经济霸权不是被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矛盾运动而毁,而是被英国和法国的武装力量所摧毁的。欧美霸权史上贸易通道的建造并非基于地理优势,而是霸权国家间的争夺结果,国家间为了获得获益而发生频繁战争。二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争已经不是国家间霸权争夺的唯一手段,現代形式国际霸权主要依托于金融、技术垄断以及国际贸易体系理论、公共产品等非武力手段获取。WTO贸易体系影响力和主导权则取决于成员国的财富和权力。以国际经济、技术、文化、金融、贸易以及技术等国际决策机制来控制小国,而小国为了摆脱大国对其利益的掠夺而同大国展开博弈。资本主义国家依仗其综合实力并主导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贸易公共产品也因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本国利益的政策工具,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成为垄断和剥削的对象。
美国相对于欧洲国家主要通过国际机制来维持其霸权地位,并试图将国际公共产品作为维护美国霸权合法化的工具。美国查尔斯·比尔德最早提出一国外交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的定位,即国家外交政策随着国家利益偏好转变而转变。美国单边主义主导下的国际贸易体系中,美国国家利益的保护,游离于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更迭。二战前,美国和德国经济相对薄弱,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主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然而,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美国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的不断加强,国际贸易体系为其所主导,开始主张自由贸易。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世界经济垄断地位,国内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大资本家利用其在政府的影响力,极力主张自由贸易政策,促使本国政府推行贸易自由化,以此来开辟海外市场。70年代,随着美国贸易逆差的增加,美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日本经历二战的洗礼,其本国经济萎靡不振,于是美国对日本全面开放,造成美国对日顺差。然而,当日本经济发展起来后,美国对日顺差转为大额逆差,美国便对日开始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非关税壁垒等政策保护本国产业。
只有通过国际贸易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因此,促进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作为国际贸易的主张者,肯定了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国际贸易有利于国家间的资源互补,促进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提出国际贸易可以增加一国国民收入总量的理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依赖于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国内商品流通并不能产生价值总量的变化,国家间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和商品交换,可以实现输入总量大于输出总量的理想。国际贸易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国家间资源的互补,通过竞争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正如李斯特所主张的,国家间贸易的目的在于增加国民收入总量,实现本国经济利益诉求并促进国家繁荣。然而,在单边主义国家主导下,谁主导了国际贸易体系,谁便会主导贸易的话语权。人为干预国际贸易都是骗局,使用这种欺骗手段是国家和民族为某个特殊阶级的利益而蒙受牺牲。对外贸易的目的应当是,通过国际直接贸易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力得到有效的利用,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率的提高。纵观英美国际贸易史,国际自由贸易与国际保护主义的更迭,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商品目录下的国际公共产品的选择完全是基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考量。国际贸易是国家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必然途径,采取保护主义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而自由贸易需要依赖一个公正的制度体系才能促进经济繁荣。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体系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础。若要建一个公正的国际贸易体系,首先要保证国际贸易理论的客观性和合法性。当国际贸易理论成为霸权国家所主导国际贸易体系的口实和霸权工具时,国际贸易体系将彻底丧失了公正性的保障。
二、 单边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国际贸易体系缺乏对国家普遍利益诉求的反应
在国际贸易中,成员国财富和权力主要体现在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中,并可能成为国际间冲突的原因,进而成为不同国际贸易政策的选择基础。需要强调的是,在国际贸易体系下,大小国家之间的博弈仍然以国家机器的形式进行的,难以鉴定是否反映国内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基于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服务少数资本家利益的本质属性,在国际贸易体系下代表的也自然是少数资本家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代表少数利益集团的权力更迭,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体系的稳定性和政策选择。因此,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利益的代表机关,只有代表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时,国家利益在国际贸易体系才能具有合法性。
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各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霍布斯的互为敌我、洛克的自由竞争或康德的互为朋友三种状态。按照霍布斯的理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也是一种可怕的野蛮状态,国家之间将会处于敌对状态。霍布斯在其所著的《利维坦》中描述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是弱肉强食;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本性是追求生存,为此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残暴无情的。因此,只有国家还是城邦才能维护人民的安全。在国际层面,国家利益在国际社会主要是通过国际机制来体现的。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政策就是垄断资产阶级争夺海外市场的工具。美国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历来奉行美国利益优先的单边主义,通过竞争和对抗来保障国家的利益和实力。特朗普强调本国利益优先,并试图为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难免会一脚把用过的梯子踢开,以免他人借力爬上来。随着大国之间的竞争再次白热化,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和俄国视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认为当今世界两大修正主义国家是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用不公正方式重塑地区秩序,要在印太地区取代美国。实现军事现代化也是其维护霸权最可靠的预防手段。美国北约军事同盟为重振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美国试图通过贸易壁垒和开放政策等多边框架,联合周边国家,遏制新兴国际经济体中国的崛起,以此来维护其国际经济垄断地位。
国际组织成员的利益普遍代表性是判断国际组织民主合法性的重要标准。鉴定一个组织是否具有民主性,主要看其治理过程是否有多数人的真实利益得到实质保障,以及现存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对协商过程任何阶段的机会不会造成影响或造成权威性作用。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国际贸易体系,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通常利用其资本优势影响着政府官员的从政生涯,促使统治者和政府官员服务其利益诉求,制定符合其利益诉求的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体系的民主性不应当停留在国家间普遍的贸易利益,而应当更加关注国家的利益合法性。只有当各个成员国人民的基本自由、安全、平等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国际贸易体系的民主性才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而国家意志渊源于人民对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的渴望,是全体一致同意的方式个人意志的集合。既然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国际贸易组织必须要建立一个甄别机制,来鉴定每个国家所主张的国家利益是否具有合法性。国家利益合法与否,取决于国家在行使权力时是否反映了国际社会普遍利益,或者是否能够确保每一个普通民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公正、安全。正如卡尔所述:“追求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是不是国家追求国家利益永远是正当的、合理?不然,单边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国际贸易不再具有合法性,其代表的仅仅是少数资本家的利益,难以体现成员国利益的普遍性,缺乏合法性。
三、 “一带一路”国际公共产品对国际贸易体系利益平衡机制改革的启示
国际贸易体系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间的博弈与合作范围、国际组织和全球事務的治理模式。在单边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下,国际贸易体系往往被其视为意识形态传播和经济利益保护的工具。霸权与国际合作机制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是国际秩序受制于霸权国家的利益需求,因此,霸权状态下的合作是短暂的。在单边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下,其国家利益往往代表的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国际公共产品对国家利益的保护也因此具有片面性、偏好性。国家间只有通过合作,建构一个公正、民主的国际贸易体系并为贸易组织成员提供公共产品,保证彼此利益的实现。国家间需要以共同利益为合作的起点,并依赖国际制度机制的约束,促进国家间的合作,实现利益互补性。“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国际贸易体系的完善翻开了新的篇章。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依据,为平衡国际社会普遍利益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首先,国际组织各个成员国创建的国际公共产品,保证各国商品有效流通,是国家间交往需求的体现和国家利益的平衡。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开放、高效的国际或区域性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国际贸易公共产品多样化,贸易组织成员国或其下属企业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来灵活选择适用不同的国际公共产品,实现多样化的国际贸易。国际利益主体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公共产品一体化不是终极目标,促成国家间或者贸易主体间的高效合作才是目的。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权国家是通过国际政策来增进本国人民的福利水平和实现国家利益的。
其次,将国际贸易基础设施纳入国际贸易机制下。互联网、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贸易所导致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安全的环境问题都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保障和基础,应当通过政府间谈判形成国际公共产品置于国际贸易体系下加以专门治理,对那些寻求自身短时利益而造成环境破坏、能源危机的国家应加以警告或制裁。通过激励机制,构建有效对话机制和联动机制,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等需要人类共同治理的设施实行共建、共同治理。促进沿线各国和地区投资与贸易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建立产业合作园区、研发中心,加强高科技、能源资源、农产等方面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的目标。
最后,国家利益的诉求不仅取决于国家本身利益和目标的定位以及世界实力的分配,还取决于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分配。根据囚徒困境理论,国际贸易中利益方很难在行动方面达成一致来保证共同利益的实现。多极化的国际贸易体系仅仅存在共同利益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的制度和信息共享系统,确保国家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时了解成员国的民意与需求,进而对国际有限的资源作出科学、合理的分配,以此促进主权国家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共同繁荣。既然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首先,通过国家间信息交换与共享等合作路径,形成国际贸易民主性评估系统,共同应对和调控经济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危害人类利益的问题。其次,定期进行贸易民主审查,平衡国际社会以及国家间利益,以免国际贸易机制脱离国际贸易相关方的区别对待。再次,保障成员国及时了解国际贸易公共产品,并相互尊重各成员国国民自由、平等的资源获取权。
四、 总结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强调国家之间的合作,国际贸易体系的功能应当体现的是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诉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作为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国家和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國能力明显不足。中国的崛起,使中国无法回避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带领世界各国振兴世界经济。如果“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体系没有一个畅通无阻的贸易通道和信息交换系统,那么国家间的合作将难上加难。国际贸易是促进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国家间实现资源互补的重要途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联合国大会决议,这意味着中国方案正成为国际共识,国际贸易体系也随之发生着本质上的变革,为世界民主化道路翻开了新的篇章。在传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具有严重的单边主义色彩,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国际社会的普遍需求,导致国家间的贸易冲突时有发生。
“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机制的构建要实现国家间的合作,就必须构建政策通、设施通、资金通、民心通国际贸易体系,借助国际贸易公共产品实现国家间资源优势互补。首先,实现国际贸易公共产品多元化,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贸易组织成员国或其下属企业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来灵活选择适用不同的国际公共产品。其次,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扩大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范围,将国际互联网、能源、交通等以及国际贸易所导致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安全的环境问题,以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服务纳入到国际贸易公共产品范围,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再次,建立透明国际贸易信息监管系统,确保国际贸易体系公平有序进行。中国国内企业,也应该抓住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创造的机会,加强政府间合作,提高对外投资贸易的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63.
[2] 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8.
[3] 罗伯特·基欧汉,著.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2.
[4] [英]欧内斯特·莫斯纳,著.亚当·斯密通信集[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92:375.
[5] 霍布斯,著.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99-132.
[6] 洛克,著.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78.
[7] 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3-259.
[8] 温特,等.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83-384.
[9] 秦亚青.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理论[J].外交学院学报,1996,(2).
[10] 吴心伯.特朗普执政与美国对华政策的新阶段[J].国际问题研究,2018,(3).
[11] 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刘平(1981-),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中国社科院大学欧洲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国际政治。
收稿日期: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