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玲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中医院,广东 清远 5134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疾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且其病程长,患者多存在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心脏功能障碍、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情况,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对控制疾病进展有重要作用[1-2]。同理心在心理学上称为“共情”,是护理道德、哲学二者结合,旨在从患者角度去理解和体会其需求、情绪、感觉,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整体服务质量[3]。本研究选取我院10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旨在探讨同理心指导下的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2月我院10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照入院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54例)、对照组(54例)。研究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6.87±3.13) 岁;心功能分级:Ⅳ级11例,Ⅲ级21例,Ⅱ级22例;病程3~17年,平均病程(10.13±2.87) 年。对照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7.58±3.29)岁;心功能分级:Ⅳ级12例,Ⅲ级19例,Ⅱ级23例;病程4~17年,平均病程(10.28±2.76)年。两组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性别等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⑴纳入: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4];患者知情且签订同意书。⑵排除:严重精神障碍者;伴有言语、认知、运动功能障碍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肿瘤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三、方法 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保持病房适宜温度、湿度;定时通风,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叮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睡眠充足;保持患者床铺干燥,有污染物及时更换;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适当饮水,防止便秘,戒烟、酒;发放疾病知识宣传手册,告知生活注意事项;告知家属患者情况,指导家属多陪护患者;定时协助翻身、扣背、帮助排痰;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协助患者检查;遵从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服药。
2.研究组 于对照组基础上同理心指导下的护理干预:⑴成立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详细了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及生理情况,制定详细干预计划;⑵认知疗法,采用视频或PPT形式,促使患者及家属进一步了解自身疾病,每天保持平稳情绪,保证正常血压、心率,对认知度较差患者采用一对一健康教育;⑶支持疗法:a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每天多与其沟通交流,抑郁、焦虑严重患者必要时及时反馈主治医生,听从医生指导配合使用抑郁、焦虑药物;b根据患者存在问题,进行角色转换式情感沟通,具体方法:于阳光明媚清晨,护理人员面带微笑、态度真诚,引导患者外出散心,寻找一安静、私密空间,以诱导提问方式主动与患者交流,语言温和,促使患者放松心情,主动倾诉烦恼、病痛,护理人员耐心倾听,充分尊重患者隐私,站在患者立场,分析患者自身问题,追源溯本,给予相应安慰及鼓励,之后护理人员与患者互换角色,患者以护士角度出发给予护士扮演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指导,进行语言鼓励、安慰,20min/次,护理人员用手机录制患者对角色互换时进行语言鼓励过程,并将视频拷贝给患者,以便于其能反复观看,从而提升治疗信心。⑷行为疗法,a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调整生理、心理紧张状态,避免激动,保持情绪稳定;b冥想放松训练,待晚上8点以后,将病房窗户、窗帘关上,给患者戴上耳机,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促使人放松的纯音乐,护士以同理心方式给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鼓舞,具体内容如:虽然,我正遭忍受疾病折磨,但我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我自我感觉我的身体每天都有所改善,我会继续保持,以更好的心态正视疾病,我相信在不久的建来,我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冥想训练35min/次,1次/d;c适当运动:指导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每日进行散步、伸展肢体等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避免因长期卧床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血栓,30min/d,运动强度以不增加疲劳为宜。
四、观察指标 ⑴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评估两组心理状态:包含20个项目,每项1~4分。SAS评分≥50分为焦虑,<50分为无焦虑,分数越高,表示焦虑越重。⑵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评估两组希望水平,包含3方面,每方面4个题目,每个题目1~4分,得分越高,希望水平越高。⑶患者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两组满意度,NSNS包含19项,每项1~5分。评分标准:总分<70分为不满意,总分70~85分为满意,总分>85分为非常满意。将满意、非常满意计入总满意度。
五、统计学分析 以SPSS23.0分析,计数资料(患者满意度) 以n(%) 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SAS评分、HHI评分) 以(±s) 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SAS评分 干预前2组S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2组SAS评分低于干预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二、HHI评分 干预前研究组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采取积极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三、患者满意度 研究组非常满意30例,满意22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6.30%(52/54);对照组非常满意24例,满意17例,不满意13例,满意度为75.93%(41/54);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9.368,P=0.002)。
讨论慢性心力衰是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其病情易反复,病死率较高,5年病死率接近50%,已成为当前热门研究课题[5]。研究证实,给予科学、有效护理干预能改善老年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而改善生活质量[6]。
同理心是具备体会并理解他人感觉、情绪及需要的一种特殊人格感知能力,其在医学护理上常被作是护理道德与哲学的根本组成部分,是护士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7]。与常规护理相比,同理心指导下的护理干预以患者为中心,更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同理心指导下的护理干预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以同理心去了解住院患者心理状况,根据患者内心需求,采取正确护理干预,解决患者心理、健康问题[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HHI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96.30%)高于对照组(75.93%)(P<0.05),表明同理心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显著,能增加患者希望水平,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同理心指导下的护理干预通过认知疗法、致辞疗法、行为疗法、运动干预等措施,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指导患者正视疾病,树立足够信心,克服疾病恐惧,促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临床治疗,从而更好控制疾病进展,促进疾病转归。此外,同理心指导下的护理干预通过角色转换式情感沟通、冥想放松训练等措施,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共情,给予精神上鼓励,帮助患者帮助患者重新审视自我内心状态,提高患者对自我情感认知,帮助患者有效管理自我情绪,促使负性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利于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表1 2组SAS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S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对照组 54 P干预前59.81±5.08 0.984 t 0.021干预后55.16±4.38<0.001 10.534 t P 5.094 <0.001研究组 54 59.79±4.95 46.54±4.12 15.119 <0.001
表2 2 组 HHI评分比较 (±s,分)
表2 2 组 HHI评分比较 (±s,分)
10.26±1.07 0.741干预前10.33±1.12 0.332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11.15±1.41<0.001干预后12.84±1.63 5.762干预前11.23±1.16 11.06±1.12 0.775 0.440采取积极行动干预后12.95±1.68 11.62±1.43 4.430<0.001干预前10.81±1.74 10.67±1.72 0.421 0.675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干预后13.04±1.88 11.03±1.91 5.511<0.001组别对照组P研究组t例数54 54images/BZ_102_1206_2837_1225_2893.pngimages/BZ_102_1722_2832_1741_2889.png
综上可知,同理心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显著,能增加患者希望水平,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图来源于云南文明网
本图来源于云南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