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仁,章慧燕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门诊部,福建 厦门 361001)
临床上,对婴幼儿行静脉采血是较有难度、较为棘手却不可或缺的的护理操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婴幼儿不配合、易哭闹不受控制,同时由于尚未发育完全血管较细,此外家属关心心切要求比较高,这给临床上的静脉采血带来了较大难度和挑战。临床上克服婴幼儿采血难度大、提高采血一次性成功率等问题是广大医护工作者切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目标[1-3]。本研究分析在本院就诊的2 312名患儿,从采血工具、采血部位、护理因素、陪伴因素等方面探讨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提高对婴幼儿静脉采血的成功率,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静脉采血的2 312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260例,女性1 052例。年龄均在0~3岁之间,其中0~1月龄556例,1月龄~1岁840例,1~3岁916例,整体年龄平均为1.5岁。采血量以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采集,所需血量不等。主要的采血原因包括肺炎、流行性腹泻、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疾病以及常规的健康体检。
二、采血器具 采血器具:本院进行婴幼儿采血主要以一次性无菌7号静脉采血针为主,少量一次性注射器(5mL、10mL),并根据检验项目需要配备相应的负压采血管。
三、采血方法 目前临床上采血一般采用:①头皮静脉采血,常用的静脉有颞浅静脉、头正中静脉、耳后静脉,将患儿仰卧或侧卧,由家属或助手帮忙固定头部,操作者选择静脉穿刺部位,拨开静脉周围头发后用碘伏消毒,头皮静脉2~3遍,选择7号一次性无菌静脉采血针进行静脉采血。根据患儿的血管深浅、走向等实际情况沿血管进行穿刺,待回血之后接上负压采血管采集需要的血液量。采血完毕之后选用棉球按压针眼。该方法简单、成功率相对较高,适用于大多数婴幼儿患者,较为广泛的被患儿及家属接受;②股静脉采血,将患儿置于仰卧状态,垫高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后,找到股动脉搏动采用垂直穿刺进入静脉(刺入约0.3cm),待回血后抽动注射器,抽取需要的血量后拔针,用棉球按压针眼。③四肢浅静脉采血,四肢浅静脉分为双上肢和双下肢采血。双上肢常用静脉的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一般将患儿的手臂轻放在操作台上手掌朝上,由家属固定好,常规消毒之后用一次性无菌静脉采血针,刺入选中的静脉进行采血,待采集到所需的血量时用棉球按压针眼,然后迅速拔针完成采血[2-4,7],双下肢常用静脉的有足背静脉和大隐静脉。固定和穿刺方法同双上肢静脉。
四、判断标准 采血成果的判定指标:一般采血成果需“一针见血”,即一次穿刺,就可以顺利采集到所需的血量。
结果本研究结果发现,2 312例患儿中采血成功的有2 116例,成功率为91.5%,一次采血失败的有196例,采血失败率为8.5%,其中患儿和陪护因素造成一次采血失败的123例,由于护士因素导致一次采血失败的有73例。
讨论一、采血失败的原因分析 1.患儿因素 婴幼儿采血时哭闹乱动导致采血失败的例子常有发生,分析123例失败的情况,究其原因如下:①婴幼儿血管细嫩较为难以辨别,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婴幼儿肥胖越来越多,皮下脂肪较厚,血管埋藏较深,给采血带来了困难;②由于疾病(腹泻、发热、脱水等)原因,某些患儿的皮肤红肿、血管不充盈等,加大了采血难度;③心理因素,婴幼儿遇到疼痛、害怕等情况时较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哭闹扭动严重不配合等,给静脉采血制造较大的困难[8,9]。
2.护士因素 护士是婴幼儿采血的直接操作人,是采血成功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①采血前准备不到位:对血管的选择和判断不充分;沟通不够,未取得家属的配合。②技术水平: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护士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可能会因操作不熟练、经验欠缺等因素造成采血穿刺失败,或难以达到一针穿刺采集到所需血量,造成一次采血失败;③心理素质较差:由于患儿的不配合及家长的关心,易造成护士紧张[5,6,8]。
3.陪护因素 一般婴幼儿生病有2~3的人关心和陪伴,过度的关注和陪伴会给施针护士带了较大的压力,对护士的施针情况过度敏感。若患儿施针不能一次成功,其家属就可能质疑护士的穿刺技术,出现着急、担心、坐立难安、不断唠叨或要求更换护士等,影响采血穿刺成功率。部分患儿家属对静脉采血知识不了解,比如进行头皮静脉采血时,部分家属认为会影响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影响护士的采血判断和习惯,影响采血的成功率[10,11]。
二、采血的护理对策 1.心理对策 对于婴幼儿采血这一特殊的群体,①营造良好的采血环境和氛围较为重要,在医院的采血室设置卡通可爱的电子宣传屏或壁画,引起婴幼儿好奇、关注,同时尽快安抚哭闹的小孩避免影响采血;②对于较大的孩子,采血过程中要尽量安抚和满足自尊心,采用亲切、温柔的声音不断鼓励和表扬其表现,使患儿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尽量做到一针见血;③分散患儿注意力,施针护士可通过讲故事,讲他喜欢的动画片、放音乐、提供玩具等方式,在嬉笑中完成采血[9,11,12]。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对婴幼儿采血时,进行必要的护理对策,可较为顺利的完成采血,患儿的表现情况整体较好,少有强烈哭闹等不配合行为。经过必要的护理,施针护士在采血过程中也有较好的表现,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一针见血的概率也大幅提高。
2.护士基本素质的提高 护士作为给婴幼儿采血的直接操作者,对采血的成功率有直接关系。①护士应提高其基本操作水平,熟练掌握静脉采血的技术要领。护士在施针时熟练、果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准确选择、判断血管,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与皮肤呈15°左右角度,迅速刺入一针见血,提高成功率;②正确判断患儿的情况,提高采血成功率。根据所需血量科学选择采血部位,减少重复操作。实践发现,1岁的患儿一般采用头皮静脉较为合理,一般最多能采集到10mL左右血液,可满足常规的检查。1岁以上的患儿可采取四肢末端静脉采血等。③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引导婴幼儿分散注意力,同时要有好的心态,即使一次采血不成功也能迅速调整,沉着冷静的进行下一次穿刺。④与家属有效的沟通,使他们意识到配合护士固定好孩子的重要性,是采血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避免再次穿刺,以减少孩子痛苦。⑤护士真诚的态度和良好沟通有利于消除家属的心理顾虑和取得他们信任和配合,提高采血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综上对患儿、陪护、护士进行分析,表明这三方面都是影响患儿采血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其中护士尤为重要。通过提高护士操作水平、做好采血前的准备、与家属有效沟通、保持较好的亲和力、与患儿顺畅交流及分散其注意力或通过鼓励获得患儿的认可,才能一针见血,不断提高成功率,提高护理的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