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及其研究进展

2019-10-30 18:49吴春刚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8期
关键词: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吴春刚

【摘 要】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炎性反应肝病,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可出现自身抗体、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肝脏慢性纤维化等组织学改变。相关数据显示,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严重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6个月的病死率可达到40%。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至关重要。目前,随着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室检测已成为了临床医师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并评估其病情进展的有效方法。本文查阅近5年的国内外文献,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8-298-01

Abstract Autoimmune hepatitis(AIH)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liver disease with unknown etiology.There are some histological changes such as autoantibodies, hyperimmunoglobulinemia and chronic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peripheral blood serum.I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disease are not treated in time, the 6-month mortality rate can reach 40%.Therefore,early detection,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of AIH are very important.At present,laboratory testing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clinicians to diagnose AIH and evaluate its progres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IH.

Key words:autoimmune hepatitis;laboratory diagnosis;research progress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一种慢性、活动性肝病,患者可表现为高γ-球蛋白血症、转氨酶升高、血清检测出自身抗体等临床体征,且其病理学组织特点为汇管区内有大量的浆细胞浸润,同时还会向周围肝实质组织侵入形成界板炎症。本病在全球范围内均可发生,其中在欧美国家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我国对于本病的发生率虽无确切的数据,但有文献报道其患病人数逐年上升[1]。在治疗上,目前已有大量的证实[2],糖皮质激素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效果显著,但对于病情严重者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患者的5年、10年生存率只有50%和10%。因此,早期准确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对于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免疫学诊断及研究进展

1.1 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该指标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最常见的一种自身抗体,其中最多见的类型为Ⅰ型抗核抗体,阳性率达到75%。然而,当前已有学者发现[3],抗核抗体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较低,不仅可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也可见于多种结缔组织病,因此,临床将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抗核抗体与抗平滑肌抗体,才考虑其可能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炎。

1.2 抗平滑肌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是以机体平滑肌组织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无器官及种属特异性,临床主要以大鼠胃为标准的基质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进行检测。相关文献报道[4],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约有85%可检测抗平滑肌抗体,而且高滴度(>1:160)的抗平滑肌抗体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敏感性至少达到90%以上。但周厚清的研究显示[5],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经免疫抑制剂治疗且病情得到缓解后,其血清中的抗平滑肌抗体滴度会随之降低或消失,因此,抗平滑肌抗体水平检测多适用于疾病的诊断,不能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1.3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

臨床主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检测,该指标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阳性率较低,仅为10%~30%,多出现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检测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中。但有研究报道[6],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是自身免疫性肝炎高度特异性自身抗体,可参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并能够用于评估本病病情的严重程度。

1.4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含有3种(LKM-1、2、3)与微粒体酶细胞色素P450反应的亚型抗体,其中LKM-1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抗体,敏感性达90%,但其检出率较低,只有10%[7]。实验室检查该指标主要以大鼠的肝、肾为抗原基质,选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叶国强的研究报道[8],自身免疫性肝炎且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检测阳性者通常有典型的自身免疫现象,且多发生于儿童、青年女性,并伴免疫球蛋白显著升高。

1.5 抗肝细胞胞浆抗原1型抗体

抗肝细胞胞浆抗原1型抗体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率约为30%,诊断本病的特异度更是高达99%。相关文献报道[9],抗肝细胞胞浆抗原1型抗体的滴度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情的活动性相关,可作为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但李琳彬的研究发现[10],抗LKM检测阳性可掩盖抗肝细胞胞浆抗原1型抗体而影响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因此,建议临床同时进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和抗肝细胞胞浆抗原1型抗体检测。

1.6 高迁移率族蛋白

高迁移率族蛋白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核周型中的一种新型靶抗原分子,同时也是一种分布在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潘舒月[11]的研究结果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且患者的预后转归与高迁移率族蛋白水平高低密切相关。

2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生化检查

众所周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往往伴有肝细胞损坏的病理变化,故其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肝酶变化。

2.1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测肝细胞损伤及其损伤程度的生化指标之一。谷丙转氨酶主要分布在肝细胞质,能够反映肝细胞的完整性;而谷草转氨酶主要分布与线粒体,其分子质量较谷丙转氨酶要少,故在肝脏疾病检测中谷草转氨酶水平变化较谷丙转氨酶要早。丁晓玲的研究也证实[12],在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均不同程度的显著升高。

2.2 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机体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主要是因为肝细胞通过胆管、毛细胆管向肠腔排泄受阻,或胆汁排泄受到阻碍而导致肝脏合成的碱性磷酸酶显著增多。自身免疫性肝炎患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均会有轻到中度升高,若该指标检测值急剧升高可提示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

2.3 胆红素

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主要反映了肝脏的基本功能,具体指肝细胞的合成、摄取以及其排泄功能等。刘善浩[13]的研究中指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胆红素表达水平趋于正常或有轻度升高,但其水平高低与本病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故该指标可用于临床判断患者预后。

3 免疫性肝炎的分子检测

在欧美人群中,血清学HLA-DR4、HLA-DR3抗原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易感性的主要决定簇,其其可能易感基因分别为HLA-DRB1·0401和HLA-DRB1·0301;而在国内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其疾病发生主要与血清学HLA-DR4密切相关,且其易感基因为HLA-DRB1·0405,表明了不同种群其患病基因不尽相同。也有研究报道TNF-α基因的多态性以及其表达量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相关,但相关具体基因突变、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14]。

总言而之,在临床上生化检查是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其特異性相对较低,只能是一项辅助诊断手段,而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则为本病诊断主要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可为临床早期诊治以及病情进展评估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检测依据。希望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发现更多、更新的特异性抗体与分子学检测指标,以进一步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静静,孙大林,胡振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2):87-89.

[2] 姜畔,王绮夏,马雄.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治进展[J].胃肠病学,2018,23(5):261-265.

[3] 赵强.自身抗体检测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1):149-150.

[4] 谭朝霞,唐玉兰,高燕,等.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5):1762-1766.

[5] 周厚清,董敏.自身抗体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2):159-161.

[6] 李伟中.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4(21):2998-3000.

[7] 韩莹,闫惠平,廖慧钰,等.抗肝肾微粒体抗体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7,25(11):852-857.

[8] 叶国强.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其抗肝肾微粒体-1抗体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456-457.

[9] 张利方,李方,石莉萍.自身免疫性肝炎和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对比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10,20(1):40-41,46.

[10] 李琳彬,郭广波,余焰,等.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051-2052,2056.

[11] 潘舒月,青玉凤,周京国.高迁移率族蛋白B1: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炎性分子[J].2013,7(2):198-202.

[12] 丁晓玲,周学兵,王炜,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5):76-77.

[13] 刘善浩,何合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胆红素特点的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6(3):237-239.

[14] 马雄,邱德凯.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2):115-116.

猜你喜欢
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变异后的黑热病实验室诊断
EVA的阻燃研究进展
鹅副黏病毒病实验室诊断方法浅析
猪流行性腹泻预防及诊断研究进展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一例肉鸡H9亚型禽流感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报告
猪肺疫的诊断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