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中职德育课程展析

2019-10-30 06:58付英晶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8期
关键词:德育课元认知心智

付英晶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要高尚,学生的求知才明朗。元认知理论糅合于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从教师与学生两个维度反省认知,既可以鞭策中职德育课教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又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之心。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用元认知策略控制教者、指导学者,从计划、监控和调节三个维度完成教学目标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

[关    键   词]  元认知策略;核心素养;定向牵引;心思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001-03

一、元认知理论与德育课程教学的关联性

元认知又称超认知、后设认知,最早由20世纪70年代弗拉维尔提出,其指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应用于教学,形成一种元认知体验,即施教者在施于学生教学内容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有意识地调整自我行为,寻找正确的教学途径,在施教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升自我行为,将自我状态转化为科学逻辑领悟力,进而影响受教者,让受教者流动性体验教学过程。中职德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由“校园”脱胎至“单位”。从职业生涯规划到职业道德与法律,社会经济与政治,再到哲学与人生,乃至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助力中职生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让创新创业型人才大量涌现,无一不依仗于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一)中职德育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靠元认知能力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职德育课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德育课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职业信仰,坚定信念,用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净化心灵,输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国梦”,以昂扬的姿态感召学生,输出砥砺二十一世纪最强音的强节奏,弹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政治新篇章。教与学是一个自我“投资”的过程,施教者的职业素养既包括专业知识又涉及人格涵养,汲取营养丰富的科学思想知识,并将之转化成自身的认知,以此认知潜于行,实践中作为我们决策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直觉。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课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与人格塑造的双重任務,教学与管理并行推进,中职生的基础性来源是中考“选拔”淘汰后的就业型人才,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参加高考,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相当部分的中职生会向高职生转化,但大部分中职生会直接面向社会,教学压力得以缓解,中职生思想处于一种相对松懈的状态。此时,德育彰显其意义,既要起到约束、把控学生行为方式的作用,又要深化党的大政方针的灌输与指引,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化。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学一线的中职德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声感、体感、触觉,与学生构筑超强认知磁场,讲授的过程中,不断用新思维、新思想创设情境,感化学生,统一认知,课上课下紧紧围绕“绿色、文明、开放、发展、共享”五大理念立德树人。

(二)元认知理论正向延展、充盈学生心智

元认知不只在由意识觉察的某一水平上运行,而是在多个水平上,并创造跨越整个心智的元表征。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也即我们经常强调的学生是否可以“快乐学习”,所谓的“情绪幸福感”包含以下八个方面:身体管理、良好沟通、情绪平衡、反应灵活、同情心、视野、道德觉察、直觉。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总会涉及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的设置需要中职生“认识你自己”,职业能力的养成亟须德育课教师点化,中职生自我认知上,要能及时反思、反省,敢于质疑求索。心理上的悦纳、情感情绪上的把控、共情移情的产生等一系列心理学上的反应都是元表征的体现。人在中学阶段,自我意识渐强,“我”的维度由“自我意识”“自由意志”“隐私”拓展为“团结”“连续性”“具身化”“社会融入”。学生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度、认可度,对原生家庭的感悟力、角色感,对社会、国家的认知水平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智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它涵盖了“哲学”对已知事物的积累和储存,结合了“生物学”的大脑信息处理,即“生物反应”,运用了为实现某种欲需(动因)而从事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为实现动因结果而必须产生的智能力和潜能力。简言之,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而后根据指导其行为。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来自三个方面:社会、他人和自我。心智圆熟是至高境界,成熟的心智已然不易,中职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塑型期”,心智作为一项“变量”,虽然具有稳固的定性,但在具体条件的作用下,仍是可以改变或者说是提升的。情感体验是元认知体验的重要一环,教育教学三维目标中已有贯彻。

人的意志表征有相似性、相近性、相亲性、相关性。心智来源于母体胚胎,同时受后天诸多因素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螺旋式上升。元认知能力强者,可以高效率运用自省、自审、自察、自我取证等思维方法提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水平。愚钝者停留于浅层次的娱乐体验中,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第二个黄金期,自我意识新萌敏感,内心渴望独立又不失依赖,人格尚未完全形成,德育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此一阶段特点,适时引入元认识知识中的个人因素:个体内差异、个体间差异、人类认知普遍特性。

针对不同的受教者,启发不同的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整策略。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文明,教育越完备,国民素养越高,人们对施教者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必然越高,受教者自身的心理发育能力水平也应然提高,无论是主动的转变抑或被动的适应,德育课教师在自我评价、自我审视、自我反馈的同时,也要同步“埋伏”学生的预期心智,如纪律化心智水平、综合的心智、创造性心智、尊敬的心智、道德的心智。几者相互关联,互相牵制。元认知知识引导我们正确审视自我、自律自强,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与外界化解冲突的应急能力、独立承担责任和自主纠错的能力等。

(三)元认知形成元表征,推动职业理想的实现

心智监控的心智内部的表达活动由元认知能力提供。例如,学习与合作探究过程中,要求自我与他人联系,与他人心智保持一致。技术员要充分利用外部反馈信息,管理者要调整奖励中枢管理情绪加工过程,模拟者要使用表征来创造意义。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务必保持一致,社会理想引导、规范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设定要结合自身实际,专业特点鲜明,动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可以通过元认知控制来改善。例如,中职生人格的养成中诚信弥足珍贵,但其反面效应常常相伴相生,诚信教育是恒久课题,然而,谎言却如细菌般滋生蔓延。谎言是一种创造力吗?显然命题荒谬,可现实生活中谎言与诚信难分彼此。元认知知识可以剖析出谎言形成的因素:合理化的能力、利益的冲突、创造力、不道德的行为、感觉无望、从谎言中获益、看到他人的欺骗行为、充斥着谎言的文化氛围。如何减少谎言?诚信在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中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中意义深远,那该如何排除谎言?一靠誓言,二靠签署协议,三靠道德提醒,四靠监督。矛盾的双方既存在着同一性,又显现出了激烈的斗争性。德育课教学中,利用元认知来控制大脑的适应力,才会更加自律、更加自我对称、更加有效地自我叙述。

二、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表征下的潜在危机靠元认知体验和监控解决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实体问题

中职生的建构以面向社会、面向就业为主体模块,课程设置上多与市场接轨,学生意识形态多元化,在以就业压力替代升学压力的情形下,半数以上的学生更加侧重对周遭物质生活水平的关注,鲜有学生特别压抑自己的情绪。价值观在大数据时代、智能化时代的影响和冲击下游移浮摆,此一阶段德育教师的角色担当突显。要常常思考:课堂上,如何在单位时间内产出效率?教学效果如何生成?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倦怠、厌学情绪如何排除?信息的选取和利用如何彰显时代性与民族性?域外与域内文化视角下的迥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厘清?

每一位中职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原生家庭包裹下的学生心理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外部环境让大多数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班级、学校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学生认知,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认可度也会波及学生学业水平的呈现。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谓的问题,即指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体现出异乎常人的怪诞特征,如嗜睡、不按时完成作业、自我管控能力弱、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难于坚持和坚守、意志力薄弱等。在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和联系观、发展观透析学生的种种现象后,我们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矛盾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且呈复杂化、独特化、异质化方向发展。特别是班额较大的集体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被人为弱化,学生的问题潜伏期长,隐性存在,这便给后来的教育者特別是学生本人带来极大的困扰。

有的学生感性多疑,课堂表现为时刻看周边同学的表现,对教师依赖程度高。此一心智不成熟的缘起有深刻的家庭、文化、社会背景原因。

(二)元认知体验定向牵引中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识源于人脑,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与生理健康、创新思维、教育、社会、思想观念等都有着血脉联系。中职德育课程体系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公民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智受追求享乐这个动机的驱使,甚至“死亡驱动力”。意志力是解决此一矛盾的良策。现实生活中,负面记忆总是一直萦绕着我们,而正向的往往过去就忘了。大脑是一个联结的网络神经回路。多元智能论告诉我们,人某一方面的能力总会或多或少地突现,某一领域的欠缺必然会潜藏着某一关联领域的擅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自我的评价、认同,对捕获知识过程的探索,都是元认知所倡导的,充分肢解元认知知识,可以让学生完全主动“随心”攫取精神食粮,家国情怀自然形成,敬业是德之根本,诚信是一切良知的基石,友善是人之初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成长观、心思观不谋而合。随心而向,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自我体验统一于行,由心而生的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才得以实现。

(三)元认知促成创新、科学思维方式的诞生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有大有小,科学思维所说的创新思维,特指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其表现形式中,新观念、新方案是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控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源于实践,中职生即时即刻都与创新接触,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元认知体验、监控、训练可以提高甚或形成。

科学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直接助推器。以发散思维为例:其是一种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如用“列举法”将研究对象的特点、缺点、希望点等逐一罗列出来,以便提出改进的意见,构成创新的设想。创新能力与人的记忆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思维能力密切相关,也与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心态相关。人的心智认知水平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着潜在的相关性。

中职教育处于基础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中间环节,德育是一切教育的航标,方向正确,思维才得以正向延展,借势而为,方为学习修行之真谛。认知是个全闭合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无限性。此一时段的认知可能是下一阶段认知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人的意识也必然呈现无形的些微变化,无论是主动的变还是被动的变,相时而动,心却静于知,投资元认知,用知识的知识,认知的认知去反推自己前行,必将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1]大卫·迪绍夫.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M].陈舒,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习近平2019年3月18日主持招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R].光明日报,2019-03-19.

[3]朱利奥·托诺尼.从脑到灵魂的旅行[M].林旭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王利杰.投资异类天使投资的元认知[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5]史蒂文·约翰逊.心思大开 日常生活的神经科学[M].洪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6]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德育课元认知心智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价方式探究
浅谈微课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