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啸
摘 要 当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结合课程的教学特征和教学目标,微课理念和技术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有着较为突出的应用价值。在课程的内容设置、课堂练习、实训演练等教学环节中可以多发面发挥微课资源的作用。
关键词 微课 大学语文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一直为相关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所重视。它的授课对象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在校生,其目的是提升高等教育在校生的人文素养。分析近年來的教学实践经验,大学语文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课程内容几乎涉及中外国文学史的方方面面,文体繁多、内容复杂,给教学和学生的理解掌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其二,大学语文课程属于通识选修课程,更强调学生素养的提升而不是专业化的训练。而素养的提升并非是一日之功,需要建立在广泛的人文知识积淀基础之上,而大学语文的课时一般为32学时;其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成果不能短期见效,可谓是高投入,低回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加强教学资源开发和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民共享,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在充分保持传统课堂优势的基础上加入微课教学模式,并针对大学语文通识课中的讲授难点和热点,综合运用课前导学、中间互动、课后辅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材+引导+微信公众视频+平台+拓展资源共享”的整体教学模式。这样可有效节省学习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积极性,调高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乐于学习、创新学习的好习惯。
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设置、课堂练习、实训演练等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综合运用微课技术资源。
1内容设置:注重浓缩提炼,简明扼要
大学语文和传统的中外文学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外文学史重视的是对于中外文学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而大学语文应侧重于知识的普及性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如果单纯讲解中外文学史的内容,显得既过于抽象,又枯燥乏味,学生很难理解、接受,对于提高人文素养也没有明显帮助。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选择极具代表性的经典篇目进行重点分析讲解,会收到良好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经典篇目的选择不应为突出新意就过多选择过于生僻的文学作品。有时经典的作品能够读出新的体会和见解才更能展现文学的魅力。
由于微课的时长很短,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所以在具体的讲解内容的编排上应注意浓缩提炼和简明扼要。应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重点讲解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作品在当下语境中的现实意义。逐步激发学生的作品阅读兴趣和文学赏析能力。如对于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除了讲解作品出现的历史背景、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等方面之外,可以着重分析文学作品对历史事件的讲述与再现,并结合当下的影视作品比较分析不同时代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
2资源开发:最大限度开发微课资源
微课的优势之一就是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技术。通过充分调度这些资源和技术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如在课程编排上可以综合运用视频、音乐、图画等影像资料,营造出适合文学作品的意境。即可以增添授课内容的趣味,也可以帮助学生感知作品的丰富内涵。除此之外,可以设置“扩展学习”等区域,添加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资源、参考书籍、思考练习题等内容,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以便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充性学习。
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应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新的教学技术,如视频制作、图像处理等多媒体技术。以期用更多的方式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让微课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3建立渠道: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
高校授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师生沟通较少的情况,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都难以获得成就感。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微课,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微课平台上设置一个师生沟通的渠道。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困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可以负责解答,师生也可以互相评价。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登陆时长和次数,提问情况,并以此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之一。这种显性直观的评价标准既可以让教师更好衡量,也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推动课程教学。
综上,微课建设可以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作用可以在内容设置、课堂练习、实践演练等多个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重视发挥微课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气氛更活跃、知识掌握更牢固、学习效率更高,从而更好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平.微课与大学语文教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02):126-128.
[2]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1):65-73.
[3] 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靳素丽.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