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德育建设研究

2019-10-30 11:34张月霞
山东青年 2019年8期
关键词:德育建设新工科

张月霞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文化教育改革,立足于国家新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人才培养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伦理观,达到培养新型工科人才的目的。本文以新工科为背景,介绍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德育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多个角度深度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德育建设途径。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文化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德育建设

一、 引言

2019年4月,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目标是2019年至2021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通知明确指出要以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学、新农业、新文科示范性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基本建设原则[2]。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大会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是现代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1];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3]。新工科背景下的德育建设要求各大高校从多方面加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努力补齐教育工作中的短板,从而达到推进现代化教育进程和全面提升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

二、 电子信息类专业德育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工程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功不可没。但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加快教育改革进程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科技发展到今天,其负面效应已日渐凸显。目前,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具备创新能力,缺乏工程文化意识和职业道德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本,我们在不断探究专业教育的同时,忽略了文化教育。只有将德育教育和专业课程相结合,不断完善工程人才教育改革方案,才能扭转注重实践,轻视人文的教育现状,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4]。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德育教育中不足。

1. 德育教育的主体性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的德育建设均以教师的理论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德育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应当明白“德育智育化”的问题不仅仅是“取代”和“同化”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明确这是一个舍本逐末和精神矮化的过程,是从根本上对“人”的发展的扼杀。用智育的方式做德育,培养的只是“技工”而已[5],远远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道德要求,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才是现代德育建设的根本[6]。

2. 德育教育的专业团队建設问题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德育教育的实现是离不开专业团队支持的,高水平的教育团队是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德育教学进程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德育教育队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教师难以掌握德育工作者专业知识结构。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在专业知识方面很充实,但由于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和专业的思政老师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上有所差距,难以将专业知识和德育建设在课堂上进行融合。

2) 电子信息类专业德育教育无法贯穿学生系统化的培养计划。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对工程相关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而对思想政治课程存在排斥现象,缺乏课堂积极性,不主动与思政教师展开互动交流。这就大大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无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3) 电子信息类专业德育教育缺乏时代性

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部分教育素材过于陈旧且严重脱离实际。虽然德育教育内容相对稳定,但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我们需要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使其具备针对性和时效性且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吻合。

3. 德育教育的创新性问题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任课教师通常立足于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情况,将专业课教学与专业知识培养放在第一位,而弱视甚至是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德育建设工作和方法缺乏创新。尚且停留在理论性、机械化的教学方法,缺少引导性、自主性教学。

三、 电子信息类专业德育建设的方法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新工科建设需要与德育培养相结合[7],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与谁来培养人”为根本出发点。

1. 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人

电子信息类专业需要明确德育建设的奠基性地位和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明确德育建设的主导性位置,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人为出发点,顺应时代发展,完善改革内容,推进改革进程。

2. 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德育培养方式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德育建设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德育培养方式应用于课堂之上[8]。下面以目前各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高频电子线路》为例,对其课程改革方式进行展开分析。

《高频电子线路》是一门综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性的综合型课程,以提高学生卓越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具有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实际电路。为了达到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针对导论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分别叙述课程改革方式及目的。

1) 在导论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增加包括工程伦理的知识、职业道德的约束、知识产权策略、法律及法规、环境保护等各种工程基础知识[9],让学生在课程的初始阶段就能将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在理论课程中穿插经济管理类课程讲座,聘请专业的学者、讲师走进课堂,普及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培养学生从企业的宏观管理和经济发展层面思考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

3) 在实践课程中实现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参观了解企业先进设备及研发调测环境的机会。是学生以参与者的角度深入学习本专业的最新技术,接触产品开发的完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加强高校德育培养队伍建设

高校德育培养队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并为新工科的建设服务。教师的道德素养关乎育人质量和水平,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既要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又需履行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因此,在德育培养队伍的建设上,既要考虑专业素养,也要重视道德情操。对于高校已有教师,要增强师资队伍德育教育能力的培训,加强德育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化学生;对于新教师的选择,应将德育素养作为评价指标之一,选择专业教学能力与德行修养兼备的年轻教学力量,为高校德育培养队伍助力。

四、 总结

時代的快速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文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新工科为背景,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认为当下高校教育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明确德育建设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将工程文化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促进工程实践人才规格的实质飞跃。

[参考文献]

[1] 晋浩天.全面振兴本科 “双万计划”再发力[N].光明日报.2019.04.12(第08版:教科新闻).

[2] 杨志成.坚持立德树人 完善育人体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12):5-7.

[3]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宁夏教育,2018(12):4-6.

[4] 解海,马洪丽.工程文化与专业教育融合:转型期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1):148-152.

[5] 李达.论“德育智育化”下的学校伦理失衡[J].教育视界,2016(19):7-9.

[6] 刘丕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高职德育走向智育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02):102-105.

[7] 李齐全,张杰.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5):134-137.

[8] 陈安琪.“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类高校德育建设探析[J].智库时代,2019(22):105-106.

[9] 毕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1):143-144+147.

[课题来源] 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新工科背景下5G移动通信课程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02114007) 、信息通信类专业“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1802114003)。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101)

猜你喜欢
德育建设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