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程建设与教育改革是创新型、高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中《管理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本文以《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方法与教学导向,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发挥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控制力,实现教学互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管理学基础 教学实践 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类经济组织形式不断涌现,面临的环境越来越不确定,尤其是各职能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无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可以说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需要学习管理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究竟如何学习管理、如何把管理学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受到“空"和“虚”就变得极为重要[4]。目前,“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大行其道,针对这一需求,我们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管理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着手,以完成教学为引导,积极探索进行课程改革,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管理人才奠定基础[1]。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 缺乏有特色的高职教材
《管理学基础》课程现有的教材内容不够新颖,教材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有效的解决应对岗位需求管理技能的目的。《管理学基础》应以管理的四大职能为主线,从学生将来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入手,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和抓手,采取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情境状态下的任务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掌握岗位所需管理技能的目的,并针对管理的四大职能具体介绍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基本内容[7]。
(二)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缺乏亮点
由于生源素质的原因,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授课,缺乏开展以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有特色、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2]。依据教材内容编写教案,教案中仅安排各教学单元的授课内容与对应课时,授课内容更多的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过程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为传统的“传授—接受”型,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按部就班的授课,与学生互动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参与不够,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充实[3]。
(三)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搭配要合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交叉,做到“理实一体”化,但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乏在企业的工作实践经验,参与行业企业的实践环节较少,对岗位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务不够熟悉,无法正确理解和传授岗位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实践教学环节效果欠佳[6]。
(四) 应用教育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之相应的管理学科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管理学基础》已经成为一门基础学科,作为其它学科快速发展的辅助工具,这就要求管理学科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要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优秀、创新人才,以此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管理学基础》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索与思考已经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5]。
(五) 课程成绩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管理学基础》课程包括理论性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环节,为了检验学生平时学习效果,有效改變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还是以期中或期末考试环节来定量,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学生只需要考前几天的死记硬背或突击训练便能取得较好的结果,这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无法得到提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改变课程考核方式[4]。因此,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通过管理学科模拟软件的应用,学生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熟悉程度与现实技术的发展争取实现零距离接触和突破,在《管理学基础》情景模拟过程中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一) 以“任务为导向”,化零为整
针对《管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采用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使散、杂、多的知识点化零为整;同时理论联系实践,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边讲、边练、边查阅、边熟悉、边动手”的灵活方法。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知识点掌握的也比较全面,理论联系实际将会得到很大提升,能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幸福指数。
(二) 线上线下结合,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时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互动等方式,也可通过专题式、案例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要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同时,教师还可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等网络聊天载体,将教学内容发布到群内,使学生通过线上下线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与之同步,实时解答,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授课模式变得具有多样性、复合性和互补性,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
(三)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学生兴趣的调动,内容枯燥无味,也就是教师以本为本、理论教条,不注意问题的创设,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有的高职院校把《管理学基础》当成边缘学科,造成教师上课不重视,学生上课懒散,从而使教师影响了学科研究和科研发展,使学生荒费了学业。因此,《管理学基础》的教学要改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情景的创设,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堂上建设一个友好合作的师生氛围很重要,把那些管理学中抽象的概念用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出来,或者授课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来展示出来,比如制作一个内容丰富、知识点新颖,有创意性的PPT、视频或者情景假设等,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置身于丰富的教学情景当中,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创新成为教学模式进步的重要内容,让创新成为新时期管理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8]。
(四) “学与教”参与式教学模式创新,让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活跃
所谓教学模式创新,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框架,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加以指导,要用新教学思想来加以创新,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衔接点,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管理学基础》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授课老师在课堂上面演示,然后学生加以模拟,这种模式比较陈旧、传统、单一,效率也不高,课堂氛围也一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承认学生具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权力,既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的理念,又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入耳、入脑、入行,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3]。因此,这就需要授课老师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掌握新的知识,把握新的节奏,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多接触案例,多增加实践机会,多向权威的专家、教授学习,根据高职院校的自身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创新出符合实际教学条件的教学模式。
(五)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管理学基础》与其它学科一样,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从理论上来讲,它是以理论为主的基础学科,知识系统性很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较高的要求;从实践上来讲,即使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正确道路上我们已有所作为、有所前进,但仍然不能改变被动局面。笔者看来,要学好这门课,必须要做到:第一,唤起学生的兴趣,要把管理学学科上面的抽象概念和复杂的知识点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小知识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课堂活力。第二,授课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容易战胜的任务,创设一些知识常识竞赛,让学生在这种情景假设下去学习,通过假设,可以让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实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学习”,也不再是课堂氛围差,而是让学生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发现,不断去应用,再加上授课老师的指导与点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把学习内容和要点通过不同形式转化为有明确指向的目标,不仅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定,而且更应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手段或思维创新程度进行班级评定,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不仅重视“学会”的结果,也要重视“会学”能力的训练。因此,授课教师应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出发,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透过表象抓实质,以此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变通性、深刻性,灵活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促进深度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注重學生动手能力培养,塑造社会应用型人才
理论课教学对《管理学基础》教学来讲非常必要,也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环节,但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管理学基础》课程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这门学科的操作性也很强。所以,《管理学基础》教学计划和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更应注重实践能力和实践应用的培养上[1]。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渠道和方式,比如增加和完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增加沙盘教学研究,增加学生到企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等等,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增强学习互动与实践的应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倡开放式课堂,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
五、结语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关管理知识,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为人才培养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 洪海涛.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8(04)
[2] 荣长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3] 刘晓敏,刘曼.基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管理学课程建设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4] 李鑫.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4(11)
[5] 高丽丽,荣丽卿.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
[6] 苗红培,宋蓓.“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管理学基础》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0)
[7] 毛杰,郭琰著.管理学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 杜龙政.管理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罗利远(1980.08—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理工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