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 崔慧慧
【摘 要】教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特别是高校教师,其需要面对教学、科研等多面的压力,更易产生职业倦怠。论文对我国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比较,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Abstract】Teachers are a high-risk group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especially college teachers, who need to face the pressure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and are more prone to occupational burnou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mpar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in China, so as to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心理健康
【Keywords】college teacher; occupational burnout; scale; ment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8-0094-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上海高校学生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首次将高校教师作为研究的对象,特别是2006年至今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数量未见下降趋势;而且针对不同地区高校的不同学科、不同工种展开了大量细化地研究。下文将从促使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职业倦怠的影响及预防及应对职业倦怠的措施三个方面来对相关研究进行说明。
2 促使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1 客观方面
教师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教师间存在恶性竞争问题,教师工作性质比较单一。随着我国高层次教育不断扩招,许多高校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学历也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的部门、机构对教师的期待是不同的,也会导致高校教师可能要同时扮演多种社会角色,角色间也会产生矛盾,其中部分期待可能无法实现。佐藤学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中提出“医生和律师的角色会随着疾病或案件的结束而结束,但老师们的工作是‘无边无际的,没有界限的”。所以比起医生和律师,教师在工作方面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特别对高校教师来说,在外行看来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小,工作时间短,但其实高校教师需要在科研工作上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信息大爆炸,高校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来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会使课堂效果有所提升。此外,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高,却对其有较其他职业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2.2 主观方面
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自身的职业期待,对自己的期待和对学生的期待都会影响教师对工作的感受;如果自己的期待远高于实际水平,可能会造成教师的自我价值感缺失。第二,教师自己的职业信念不坚定及专业发展主动性不强,加上工作性质的单一,会增强职业倦怠感。第三,教师自己是否有足够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各方的压力。第四,近年来社会节奏加快,也使教师倍感压力。第五,家庭状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显示:高校中已婚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未婚的教师,这可能是由于婚后教师需要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家庭上所致。第五,教龄和性格特点也与职业倦怠相关,随着教龄及工作压力的增长,职业倦怠感也会随之增强;但随着对工作及环境的适应度增强,职业倦怠感也会降低。第六,性别差异,相对于男性高校教师,女性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中更容易出现情绪衰竭状况。
3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可能会对教师个人身心健康水平、人际交往、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相关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消极指标与职业倦怠呈的正相关关系,而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与职业倦怠成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长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又会使教师的生理上出现一定的不适感。也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会导致食欲不振、精神不佳,免疫力和消化能力降低,且易失眠。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也可能会使个体回避社交,不愿与同事来往,拒绝交流、沟通和合作。职业倦怠带来的心理紊乱和心情郁郁寡欢,也会使高校教师在专业上缺乏精益求精的动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4 预防及应对职业倦怠的措施
相关研究指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包括三个板块:教师个人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对教师个人方面而言,要提升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加强抗挫能力;同时,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有相关研究表明,高校教师问题的解决和寻求他人帮助提升心智的成熟度会大大缓解其职业倦怠感。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能力,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交流。
对学校方面而言,应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及职称评审制度,确立较为合理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人文关怀,为中青年教师搭建职业晋升平台,在教师群体中营造“老带新,新助老”的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教师工作提供便利,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繁杂事务,使教师的工作简便化。
对社会方面而言,应该由官方倡导加强对教育的重视,提升对教师的尊重,首先最为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待遇。如果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如果家人生病没钱医治,孩子良好的教育得不到保障,很难让教师潜心教学工作。相关研究表明,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缓解因家庭和工作冲突而引发的职业倦怠[1];文中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制度方面、学校制度方面和同事及教育对象对教师的情感支持。社会支持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进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数量很多,在这些研究中提出了很多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但这些策略是否有效还是一个未知数[2]。文中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局限性,下一步将针对具体的高校教师进行职业倦怠研究,提出相关策略,并对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1):81-84.
【2】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enghuo/1089/304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