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姨丈
今年央行发布的房贷新规可谓是震惊一众买房人。划重点就是:在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LPR)形成机制过程中,个人住房贷款定价基准也需从贷款基准利率转换为LPR,新发放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以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
8月规定一出,不少刚需,至少已经看了房的,都急着下定交易,争取银行早日批款,担心10月8日新规执行后“亏大了”。
10月过半,以广州为例,LPR新政带来的房贷利率的变化并不大。对于首套房来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种“宇宙级大行”兼房贷大户都没有变,对于二套房来说也是一样。主流仍为一套利率5.39%,二套利率5.63左右。
从数据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各大主流银行的房贷利率只是略微变动,与原来相比变化不大。
在一个降息周期里,政府希望靠强有力的、看不见的手,让银行的贷款流入地产之外的实业企业。“五年期”就是摆明了限制房地产贷款,进一步稳住房价。“因城施策”的意图也表现得明显,像一线城市、中心城市的房贷利率很可能稳中有升,压住上涨的势头。但是二三线城市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过,这也可能只是个非常理想化的状态。有句老话叫“水往低处流”,资本只会流向回报率高的地方。在实业回报率低下、消费一蹶不振的情况下,资本很难跟着政府的指挥棒乖乖转动,流到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里。
真实情况更可能是,资本依然在虚拟的资本市场上寻找机会—债市、股市、各种信托资金:能赚到高利息最好,挣不到也不亏本。
利用“不完全降息”的LPR手段,刺激经济“脱虚向实”,可謂“与资本的本性斗,其乐无穷”。但是不斗也不行,可能大家普遍不知道,2015年武汉大学发布数据显示,中国实体经济平均税后利润率只有3.3%。
过高的房价,一是导致房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过高,其他家庭消费不得不降低,无力拉动内需;一是家庭杠杆率过高,2018年末,中国宏观杠杆率总水平是249.4%。
房产兴邦,还是实业强国,相信大家都有个判断。因此,房子短期内是难以大幅度上涨的,但是也不会轻易崩盘。说到底,LPR的“攻心”意义大于实践意义—请各位不要把筹码押在楼市上。
写到这里正好看到一个节目。2003年,香港楼市因SARS大跌,相比1997年最高跌去七成。一位市民接受采访,声称“还是不买房比较好”。结果另外一个市民“抄底”入手一套,2011年出清,转手赚了160万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