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最近让特朗普头疼的叙利亚局势,暴露了他同盟外交的“痛点”。
10月6日,特朗普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通电话,随后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军对土耳其即将进入叙利亚北部展开军事行动的立场是“不支持、不参与”,并同时宣布美军将撤出相关区域。三天后的10月9日,土耳其军队开进叙北部,对库尔德武装展开军事行动。
叙利亚北部的库尔德武装,是美国打击“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反恐盟友,但长期以来都是土耳其欲除掉的心腹大患。美国撤军与土耳其军事行动之间的先后顺序,很难不让外界怀疑库尔德武装成了特朗普与埃尔多安之间“交易”的牺牲品。
特朗普外交的突出特点是“交易思维”。也就是说,他的外交着眼于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以获得可见、可观的好处为目的,而且还要短期见效。这一次,特朗普的交易外交的确“短期见效”了,但却是他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到底是何种交易?目前透露的消息有限,无法看清全貌,但至少可以管窥一豹。早在竞选期间,特朗普就指责美国在海外承诺过度,当“世界警察”得不偿失。入主白宫以来,特朗普在外交上一直避免过度介入海外纷争,避免卷入久拖不决的战争。他从中东事务中抽身的意图,背后的逻辑是调整战略资源以应对大国战略竞争。从特朗普的逻辑来看,能在中东事务中减少投入,那就是在战略上获得好处。
牢固的同盟体系,是美国强大的重要支柱之一,自信如特朗普的人也不会不明白美国需要盟友的道理。不过,特朗普同盟外交的特点是效用最大化,即一方面要求盟友多出力,另一方面给美国“减负”—适当减少同盟承诺。
毫无疑问,日本和韩国不会从特朗普抛弃库尔德武装的做法中感受到更多承诺可信度,更可能担心有朝一日自己成为“交易”的筹码。
美国的同盟几乎遍布全世界,但这些同盟也分“体制内”与“体制外”。有正式同盟条约的北约、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属于“体制内”,库尔德武装无疑是“体制外”,而且还是比较边缘的。特朗普对其弃之如草芥,原因并不难理解。
但问题在于,同盟体系的维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诺的可信度,而且这个逻辑是不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毫无疑问,日本和韩国不会从特朗普抛弃库爾德武装的做法中感受到更多承诺可信度,更可能担心有朝一日自己成为“交易”的筹码。这也是特朗普撤军决定在美国政界引发轩然大波的主要原因。
10月16日,美国众议院以354票对60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一份谴责特朗普从叙利亚北部撤军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众议院全部225位民主党籍议员,还有129位共和党籍议员也投了赞成票。某种程度上说,特朗普的撤军决定遭到了民主、共和两党的一致挞伐。
土耳其对库尔德武装展开军事打击后,特朗普从给埃尔多安写信警告,到宣布制裁土耳其,再到派副总统彭斯、国务卿蓬佩奥急赴土耳其斡旋“停火”,不断加码的回应说明他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一份声明中说,“总统的决定损害了美国外交的可信度,向我们的盟友和敌人都发出了我们言而无信的危险信号。”从众议院几乎一边倒的表决结果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佩洛西的表态不是在玩党派政治,甚至也不能说是在唱高调。根本的原因在于,特朗普的“交易思维”与同盟外交的运作逻辑,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完美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