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杏梨
摘 要:本文以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中心开展研究,探究当下网络流行用语的产生背景、特点以及其折射出的当代青年特点与需求,并结合网络流行语特点分析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以建立迎合我国青年群体特点、需求的教育体系为导向,致力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打破教育壁垒,提升教育成效。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现实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高度开放,青年群体思想体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与多元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同当代青年群体建立良好的共鸣,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与特点,基于网络流行语折射出青年群体的特点需求,并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是改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青年群体建立良好共鸣的重要研究举措。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背景与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背景
语言同社会发展存在着必然的积极适应关系,网络用语的诞生同社会发展的程度、发展背景都具有密切关联,站在社会发展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是充分体现当前社会青年群体对于社会的心态,以及这一群体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网络流行语不仅在社会语言体系中会造成辐射式传播和影响,且网络流行用语皆与社会主流语言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特别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青年群体感受源自于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青年愿意用诞生于虚拟网络的流行语来宣泄、表达自身压力与情感,以起到缓解自身压力的效果,同时充分发挥自身话语权且创造娱乐感。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具有三大特点,即信息碎片化、内容自由化、更具人性化。在信息高度碎片化时代,当社交PC软件、平台或APP字数限制,或是内容过于繁琐、输入相对困难的情况下,青年群体会将碎片化的内容大幅度缩减,利用缩写文字来表达自身观点,如“你们城里人真会玩”被缩减为“城会玩”,“上交给国家”被缩减为“上交国”,即利用简短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些特定环境与事件,忽略句子的一些成分。内容自由化即网络世界相比现实世界,其语言自由度更高,约束力较小,网络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发挥自身想象力、创造力以展现独特个性与魅力,而趋于这一自由化特点,网络流行用语通常可以有效引起更多人关注,且能够起到缓解气氛、带来愉悦的效果,例如“主要看气质”,更具人性化体现于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青年群体除了语言,还可以利用有些表情来传达自身渴望展现的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如(>-<)表示心情不好,ZZZ表示要睡觉,这一系列颜文字流行语,成功将原本大量文字才能描述的态度、心情以简短的形式加以表达,充分体现出网络流行语的人性化特点[1]。
二、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当代青年特点与需求
网络流行语,可充分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语言上的特点以及心理需求,語言的层面特点包括创造性、自主化、个性化、娱乐化与多元化,心理需求则折射出当代青年群体内心宣泄、获取娱乐快感、争夺话语权需求。在语言特点方面,“路转粉”、“鸡冻”、“厉害了WORD哥”,这些以谐音、俗语、方言、外语形式创造的网络流行语,充分体现出当代青年的创造性与个性化,有效催生了当代青年群体的个性解放,青年群体打破了传统语言教育的枷锁,以更加自主化、更加平等的方式宣扬个人话语权并获取反传统、广泛传播所带来的娱乐性。
需求角度下,虚拟自由的网络空间为当代青年群体提供了充分释放积郁的环境,青年群体愿意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宣泄自身在生活中遭受的不满或是郁闷,如流行语“人艰不拆”、“鸭梨山大”,“伤不起”等,都充分展现着青年群体内心的不满与烦闷,而这一形式又会为青年群体带来娱乐快感,大量网络用语充满两重性意义,即严肃的宣泄与幽默诙谐的讽刺。与此同时,大量青年习惯于利用网络流行语争取话语权,当面对一项社会事件或是网络舆论期间,网络流行语经常成为青年话语权的体现物,如“元芳你怎么看?”“现在问题来了”充分将一些无法直面表达的内容利用网络用语,在网络上加以表达,体现出青年群体对话语权强烈渴望,再例如“周老虎”“把关人”等词语,都直指现实社会中的敏感事件与话题,这种简单、粗暴、直接的网路流行用语,此充分体现当代青年群体的话语权必须受到直视、关注和尊重。
三、结合网络流行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通过上述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挖掘出目前我国青年群体所喜好的语言,必然具备简洁性、便捷性、内涵性、可再造性、现实性与通俗性诸多标签,而我国传统模式下的政治思想教育,首先,是过于注重政治目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语言中充斥大量文件话语、政治话语与权力话语,而思想政治导师、教师更习惯于灌输式、行政化教育,体现出一种“工具的理性”,这一形式无疑难以同当代青年语言特点与需求相吻合,故在思想上难以同青年群体实现真正的共鸣,其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皆是以教育者作为主导,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和掌控权,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掌握绝对的话语权、选择权,受教育者缺少话语权,在传统教育模式压迫下必然无法满足当代青年群体需求,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考虑当代青年群体语言创造性、自主化、个性化、娱乐化与多元化特点,结合青年群体宣泄内心、获取娱乐感以及话语权需求,充分吸纳网络流行语特点,调整话语格局,关照现实问题,吸收网络流行语资源,以现代青年群体乐于接受的形式灌输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充分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的思想[2]。
(一)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是改革的核心与灵魂,站在青年群体角度分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理念方面的创新,最关键要点即重新建立话语的格局,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下话语权垄断问题,让受教育者不再处于始终被控制、被支配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者需高度明确,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青年群体日益体现出强烈自主性以及对话语权强烈的需求与渴望,若是始终固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格局,则只会让青年群体排斥,甚至是以冷漠的形式去抵制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须及时树立对话理念,在鼓励和帮助下让青年群体充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诉求和困惑,耐心倾听青年群体的心声,构建一种双主体形式的话语沟通,充分展现人文关怀理念,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在传递温暖,关爱青年群体生活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打造为一种让青年宣泄情绪,获取情感归属和心理寄托的渠道,基于地位平等的理念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受教育者那种居高临下的对话形式,以亲近的谈心方式,革除一些必须、务必、一定等命令式语言,让青年和教育者形成真正的对话关系。
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充分贯彻民主疏导理念,所谓尊重青年的话语权并非等于彻底剥夺教育者的话语权,而是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话语权垄断的形式。变成青年群体话语权的引导者,以平等的姿态、疏导的形式倾听青年群体的思想困惑,同时应充分地向青年灌输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正确的行为和认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二)充分关照现实问题
网络流行语充分折射出了当代青年群体对正能量的需求,青年们思想活跃,更加关注现实问题,渴望有深刻的观察工具来帮助自己解开思想上的迷惑,引导自己以正确的方向前进,大量的网络流行语皆来自于社会的热点,事件与话题,而在缺乏正确引导的背景下,青年群体往往会自发式的通过讽喻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更多的思想教育内容关照到现实问题中,站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理论话语的角度,从关注中国发展,破解现实问题入手,充分照顾我国青年群体对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过程中现实问题的迷惑与关注,有针对性的对青年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惑,开展情绪疏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青年群体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正确价值观,提高青年群体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乃至制度自信,在教育阶段紧扣青年群体的生活,建立深刻化、具体化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积极转化中华民族的传统话,利用优秀的传统话语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题,让青年群体正确地认识中国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社会心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青年群体建立正确的人格修养论、价值论、道德论,让青年群体正确面对社会问题,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使其自觉地将个人价值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与此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吸收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话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于當下社会各种现实问题的剖析能力。当代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面极广,关联着个人、道德社会发展乃至国家上层政治建筑,在引导青年群体思想的路途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打破科学的壁垒,在吸收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最新理论和经典理论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方位理解社会问题的教育话语,基于理论的透彻性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说服力、穿透力。
(三)合理吸收网络流行语资源
作为青年之间沟通交往的重要媒介,青年广泛运用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亚文化表现,这一话语体系同传统思想下的政治教育话语会形成十分明显的话语差异,具有明显不规则性、变速性、娱乐性特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稳定性、规范性、严肃性带来巨大冲击,若是教育者始终固守传统方式,就会引发青年的逆反与抵制,开展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正向的话语方向引领多样的青年话语,充分吸收流行话语资源,在正确的沟通中融合网络流行用语与传统教育话语存在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明确现代青年人更加善于接受全新的价值观,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尽量不受旧文化、守旧思想的制约。其次,要具有选择性地吸收网络流行用语,融入大量文艺性与潜隐性的网络用语,让青年解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将这些传递健康价值的网络流行语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载体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要想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教育者就应摒弃传统的教育语言,充分考虑现代青年群体的语言特点、内心需求,通过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充分关照现实问题、吸收网络流行语资源,构建青年群体乐于接受,乐于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流行语所具备的特点,同青年群体内心需求与喜好形成高度契合,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打上简洁性、便捷性、内涵性、可再造性、现实性与通俗性内标签,全面提升教育成效,推动青年群体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格修养。
参考文献
[1] 王延隆,蒋楠.网络流行语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重塑[J].中国青年研究, 2016(6):87-92.
[2] 安文卓.网络流行语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J].文存阅刊,2018(7):34-35.
[3] 王延隆.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J].中国青年研究,2015(3):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