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的园林与山水观念1

2019-10-28 10:31何晓静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3期
关键词:石湖范成大点校

文/ 何晓静(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一、范成大的造园实践

范成大2范成大,字致能,早号此山居士,后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造园活动开始于他致仕退休后回到家乡石湖。回到家乡后,范成大造园、养梅、编写《梅谱》。《梅谱》虽记养梅、种梅之事,但因范成大所写之梅皆为其自家园林中所栽培,梅是范成大园林的重要构成部分,且反映着当时文人士大夫们对园林所寄寓的观念以及相关的造园手法。作为文学家,范成大与陆游、尤袤、杨万里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写下了流传甚广的诗词作品;作为身居高位的官员,他在宦海旅途多年,也留下了诸如《揽髻录》(残卷)、《骖鸾录》(一卷)、《吴船录》(一卷),《桂海虞衡志》等多部旅途笔记。其中以《骖鸾录》所记载园林考察活动最多。《骖鸾录》写成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十二月七日,记录了范成大从家乡苏州出发,赴广南路桂林,就任静江府尹途中沿途的情况。他一路游览了许多名胜和名园,其中包括了石林、大玲珑、小玲珑、左顾亭、城山、钓台、报恩寺、海马寺、超鉴堂、桃花台、琵琶洲、干越亭滕王阁、许真君观、清江台、乡林、盘园、玉虚观、仰山、南岳庙、衡岳寺、胜业寺、石鼓山、合江亭、回雁峰、浯溪中兴颂碑、愚溪、严关、灵渠3(宋)范大成撰,孔凡礼点校,《范大成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35-36页。等各大圣地名园,并对其中的一些作了详细考察,当然也包括了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范村梅谱》以及《范村菊谱》。

范成大在临安的住宅并没有园林可造,据记载,作为都城的临安住宅用地十分紧张,寓居杭州城内的官员有一二间房屋可住已颇为难得。范氏在临安的住所相传在枣木巷,清代时的钱塘门驻防营内1(清)朱彭撰,《南宋古迹考》,《杭州掌故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页。。 因该处地有桥名石灰,也叫石灰桥,后因范成大(范氏号石湖)寓于此处,亦名石湖桥。范成大自己的诗作《次了先生吴中见寄》中“官居门巷果园西,桃李成荫杏压枝。”可知,这一带有较多果园林地。

范成大在老家吴江石湖度过了十几年闲适的晚年生活,他实现园林理想的地方是在石湖,位于具区(今太湖)之东。他在一篇园记中写道,少年时“长钓游其间,结茅种树”2(宋)范成大撰,《御书石湖二大字跋》,选自《全宋文》卷四九八三,第370页。的景观到淳熙六年年归老之时,3(宋)范成大撰,《重九泛石湖记》称:“淳熙己亥重九……,今年幸甚,获归故国,”选自选自《全宋文》卷四九八四,第397-398页。已然“成趣”。因自幼偏爱林泉之乐,幼时所载多处园树,到他退休之时,已蔚然成林,成为他造园的基础。他共造过两个园林,“范村”与“石湖”,一个是傍宅园,另一个是湖景园,代表了那时的造园典型。在此二园中范成大留下大量关于园林以及园林生活的诗词和笔记,淳熙十三年(1186年)写下了隐居生活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有关石湖园营造的记录比较丰富,不仅包括范成大自己的笔记,同时代多位文人也提到过石湖园。如南宋晚期的周密在《齐东野语》中就写到:“文穆范公成大,晚岁卜筑于吴江盘门外十里。盖因阖闾所筑越来溪故城之基,随地势高下而为亭榭。”4(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十,中华书局,1983年,第178页。介绍了范成大的园林构建在了在吴江盘门外十里的地方,以“来溪故城”为基础,园林里多有名花美木,并建造了“农圃堂”对望楞伽山,堂内有南宋孝宗为他题写的“石湖”之匾。园内有还有“北山堂”、“千岩观”、“天镜阁”、“寿乐堂”以及其他多个亭宇,一时名士会集,“篇章赋咏,莫不极铺张之美。5(同上)。”

范成大经常偕同友人一起游赏石湖园,从他几次游览记录中,我们可知石湖不仅是一个园林,它的范围极大,有着以山为势,以水为依的大片自然空间。在文献中所提及的具体营造手法上,石湖园造景仿效临安西湖之景。范氏在淳熙六年重阳节游览石湖园时,写下了:

挂帆遡越来溪,源收渊澄,如行波黎地上。菱华虽瘦,尚可采。舣棹石湖,扣紫荆,坐千岩观下。菊之丛中,大金钱一种,已烂漫浓香。……其傍丹桂二亩,皆盛开,多栾枝,芳气尤不可耐。6(宋)范成大撰,《重九泛石湖记》,选自《全宋文》,卷四九八四,第397页。

可知,园中有千岩观、菊丛、大金钱、丹桂二亩等造景。文中亦描绘了游览活动先是在园内赏花,再攀登入太湖周边的自然山林。“携壶度石梁,登姑苏后台,跻攀勇往,谢去巾舆筇杖。……山顶正平,有拗堂藓石可列坐,相传为吴宫闲台别馆所在。”7同上。登至山顶,在相传吴王别馆处,享受作为景观最高点的风光。山顶所见之景“前湖光接松陵,独见孤塔之尖,尖稍北,点墨一螺为昆山。其后,西山竞秀,萦青丛碧,与洞庭林屋相宾。大约目力百里,具登高临远之胜。”8同上。园林美的感受在此时达到最高峰,使人忘却了究竟是身在园林,还是在无沿旷野。范氏笔记中也提到他的好友翰林院周充等人在游览石湖园的场景。周充在他的壁间题字“登临之胜,甲于东南。”9(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50-51页。同行友人们认为虽然被称绝一时的名园“乡林、盘园”声明远播,但却完全没有石湖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之趣。

范成大另外的一处园林是“范村”。与“石湖”不同,这是个傍宅园,紧邻家宅,更便于闲隙时燕息游赏。范氏在《梅谱》序中记载了“范村” 园地的获得与营造过程。

该园建于“绍熙初元,庚戌”10(宋)范成大撰,《范村记》,选自《全宋文》,卷四九八四,第399页。。范成大告老还乡后在宅第南侧买下邻居王氏的房舍,拆除了原来有七十楹之大的房屋建成。范成大用园中的三分之一地种植梅花,他称:“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11(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253页。认为不论智贤或愚笨之人,都是爱梅的,造园首先要学会种梅,而且无论种了多少也不嫌多。相比之下,其他花的多少都是不重要的。

关于将园取名为“范村”的原因,范氏称此源于杜光庭(850-933)所撰《神仙感遇传》所写之事,一个迷途凡人不小心进入得道升仙者后人所居住的世外桃源所引发的一系列感叹。故事里“范村”内的环境便是范成大造园的参照。

圃中作重奎之堂,敬奉尊寿皇圣帝、皇帝所赐神翰,勒之琬琰,藏焉。四傍各以数椽为便坐,梅曰陵寒,海棠曰花仙,酴醾洞中曰方壶,众芳杂植曰云露,其后菴庐曰山长。盖瓦不足,参以蓬茅,虽不能如昔村之华,于云来家事,不啻侈矣。1(宋)范成大撰,《范村记》,选自《全宋文》,卷四九八四,第399页。

园内中心建筑物是“重奎”之堂,为敬奉皇室祖先之所,内藏有孝宗皇帝为其所御书“石湖”的牌匾,该牌匾原在他的石湖园“农圃堂”内。重奎堂四面设有檐廊,可供“便坐”。园中以赏花为主,专门为梅、海棠、荼蘼等观赏植物立“陵寒”、“花仙”、“方壶”等亭洞,园内还有倡导简朴农耕生活的“蓬茅”。

二、山水观念的园林表达

西湖山水

寓居西湖的文人大部分无园林可造,所幸西湖山水使他们获得对于园林想象的原型,这也促成他们虽造园在别处,却表达出有关西湖的园林意象。将以西湖山水为典型的江南山水进行园林化写照,使西湖成为普遍摹写和想象的对象,而渐形成一种特定的园林意象,有固定的模式和结构。这并不是某个具体可见的元素或物质,而是一种语言、一个符号。如对西湖十景的题名,当在园林中提及“苏堤”,便会产生对苏堤场景的想象,而这想象应是跨过鳞鳞波面、燕飞草长的桥景意象,不会具体关涉事物的尺寸、大小、材料等。这个意象在园记、诗词、歌赋中被进一步强化、确立。

西湖意象中湖面的形象形成了园林中大水景统领整个园景的标准。这样水体的处理方式在南宋之前并不常见。南宋以前水景通常是与其他景观并置组成园景,而非一园之主角。南宋确定下的这个标准,虽无明确规定,但也成为众多士大夫对园林评价的标准。另外对飞来峰意象的运用,使得轻灵的山石成为园内的造景主体。

从已有范成大的笔记和诗词可见他的园林观念和对于那时代园林的评价标准。写到园林的整体意象时,范氏所能联想到并借以对比的常常是西湖的山水景观。以他所写叶梦得石林为例,当写到正堂时,称其正面对着卞山的高峰,高峰云雾缭绕“层峦空翠照衣袂”2(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42页。,景观能与临安天竺的白云堂相媲美,且更加雄尊。《吴船录》中描述江西吉安的炉峰禅寺时,称其“涧上峰如屏障,翠樾蒙密,绝似杭之灵隐之飞来峰下”3同上,第230页。上文所写石湖园的园景时,也以西湖为比拟对象。范氏多次在各种园林评价中提及临安的园林场景,可以说,他的园林观念很大程度上生发于临安的湖山意象。

奇秀之石

范成大写过《太湖石志》记载了太湖石、鼋山石、小洞庭、鸡距石板等各种太湖石的性状4(宋)范成大撰,《太湖石志》,选自《全宋文》,卷四九八五,第408页。。在《水竹赞》中写到了昆山石,认为其“奇,巧如雕锼。”好事之人获得之后将石头置于水中,并在上面种植花草,称之为“水窠”。更有人在上面种竹,范氏认为,石与竹的组合,体现了绝俗之美。

在对于园林中石头布置的审美标准,他详论了叶氏石林中石景造型。他称:

……自堂西过二小亭,佳石错立道周。至西岩,石益奇且多。有小堂曰承诏。叶公自玉堂归守先垅,经始之初,始有此堂。后以天官召还,受命于此,因以为志焉。

其旁,登高有罗汉岩,石状怪诡,皆嵌空装缀,巧过镌鑱。自西岩回步至东岩,石之高壮礌砢,又过西岩,小亭亦颓矣。叶公好石,尽力剔山骨,森然发露若林,而开径于石间,亦有自他所移徙置道傍以补阙空者。5(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42页。

范成大所见到的石林,是基于叶梦得借原有地形对自然山体上的石头加以修整重置后的场景,“佳石错立道周”、“石状怪诡”、“嵌空装缀”、“巧过镌鑱”。石头在路边摆置是随意的,石头的形态是是以奇巧、通透为妙。

叶梦得的石林被称为“大玲珑”,而与之相对的沈氏“小玲珑”,在范成大看来,石景更胜“大玲珑”。“小玲珑”的山石颜色微黄,因“一丘,悉中空,洞穴数十,皆旁相通贯”,所以得名“玲珑”。在主堂前有一池中,池中有形状如牛马石头的奔腾其中,池后有山作屏,石头也是“襞積嵌巖,巧怪万状”,而且岩石中间有清泉泓泓,在上面种满了桂花树。

范成大写柳子厚旧址时,写到“新堂”有着“乱石满地、或卧或立”1同上,第58页。的景象,而另一处“万石堂在高陂,乃无一石”,认为所传说的柳子厚旧址是为误传。另,在离开四川黑水的路上,他经过孙思邈隐居的寺庙“牛心寺”,描绘了在寺庙不远处祠堂后面的一个奇石“玩丹石”,因可以“箕踞宴坐”而为佳矣。2同上,第203页。

对于奇秀之石的追求,一直延续至南宋晚期,周密在其《吴兴园圃》所列三十六个园林,有叠石设置的有十二个,占三分之一。这十二个中的七个是在城外,依自然山体建园赏石的包括,叶氏石林(其居“卞山之阳,万石环之”)、黄龙洞(与卞山佑圣宫相邻,一穴幽深。)玲珑山(在卞山之阴,嵌空奇绝,略如钱塘之南屏记灵隐、乡林,皆奇石也。)、赛玲珑(去玲珑山近三里许,近岁沈氏抉剔为之)、钱氏园(因山为之,岩洞秀奇。)赵氏瑶阜(去城既近,景物颇幽,后有石洞,常萃其家法书,刊石为瑶阜帖。)及赵氏蜃洞(亦赵忠惠所有,一洞窅然而深不可测,闻昔有蜃居焉。)

两处城内园中叠山的案例,分别是丁氏园(后有假山及砌台,春时纵郡人游乐。)、俞氏园(假山之奇,甲于天下)。两处立石欣赏,分别是南沈德和尚书园及韩氏园(太湖三峰各高数十尺,当韩氏全盛时,役千百壮夫移置于此。)以及一处叶氏园,文中仅称,“在城东,多竹石之胜。”

诗人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对太平公主的山池院中叠石为山的形态变化,山体与水体,花木、建筑的配合成景,都有细致的描写:“……其为状也,攒怪石而岑崟。其为异也,含清气而萧瑟。列海岸而争耸,分水亭而对出。其东则峰崖刻划,洞穴萦回。乍若风飘雨洒兮移郁岛,又似波浪兮见蓬莱。图万里于积石,匿千岭于天台。”3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3页。

南宋江南一带多山以及山中产奇石的环境增加了赏石之风,石头多好怪石而且通透,与前代赏石之风几乎无异。同时,山石通常与其他水体、植物共同营造园景。

环洁之水

范成大对园林中是否有足够的水景颇为重视,他在谈及乡林园和盘园时,认为此二园因没有足够的水面而认为不足以“甲于东南”。他认为园中所理之水不应该像乡林园那样,“仅有一派入园作小池及涧泉之类所谓虎文者”,也不是盘园的“当洼下处作水池积雨水而已。”而应该是如他的石湖园,可接自然之湖景,可邀友人携壶泛舟其间。

他颇为欣赏的蜀州郡圃,圃内也是有有如自然湖景的“西湖”,水域面积极为广袤,可以呼船泛之,湖中有可以食用的小菱。湖周边 “古木修竹、景物甚野”。

同时期的何恪在《西园记》中描述了族人以义乌“溪山”为基地建立村舍的原因,就是因为者一带南面有水称“南湖”,湖的四周“清流掩映,山秀拔可喜,可舟可园,可屋可居。”他的园林则完全取此自然之势。

吴儆的《竹洲记》,也从自然水文条件出发,描述了此园借各种水体元素造景。他写到“因其地势洼而坎者为四小沼,种菊数百本周其上,深其一沼以畜鱼鳖之属,备不时之羞,其三以植荷花菱欠,取象江村之景,且登其实以佐觞豆。”4《全宋文》,卷四九六八,第121-122页。园中有四小沼,一沼养殖鱼鳖,三沼种植荷花菱芡,还有自然溪景串联山中各景致

洪适的《盘洲记》,所记盘洲位于江西鄱阳,也是以水串起了整个园林的景观。“盘洲”位置在“两山之缺,土湖所潴”,因为多年雨水积累,湖与溪汇为一片水面,此处既有静态的湖面,还有动态的溪流。

“导涧自古桑田,由兑桥济。规山阴遗迹,般涧水,剔九曲,荫以并闾之屋。”5(宋)洪适撰,《盘州记》,选自《全宋文》,卷四七四三,第379页。园林构筑皆以此天然水系展开。洪适的《盘洲记》详细描绘了园内的水景,叠石象山,杯出岩下,九突离坐,杯来前而遇坎者浮罚爵。方其左为“鹅池”,员其右为“墨沼”。 “一咏亭”临其中。水由员沼循除而西,汇于方池。两亭角力,东‘既醉’、西‘可止’。……池水北流过檐葡涧,又西入于北溪。自‘一咏’而东,仓曰“种秫“之仓,亭曰‘索笑’之亭,前有重门曰‘日涉’。”6(同上)

从“鹅池”到“墨沼”,又经“北流”经过“檐葡涧”。水的形态有方形的“池”、圆形的“沼”、曲线流动的“溪”,以及高下跌落的“涧”,这些并非全部刻意而为之,很大程度借力了自然的山形水势。

对照北宋司马光的《独乐园记》以及胡宿的《流杯亭记》,虽都写园中曲水流觞之景致,但南宋士人因江南多水的地理条件,则更多了对于自然的地理条件的借用和改造。

高士之梅

有关园林中赏梅之风的兴起和欣赏方式的形成缘起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则做了梳理,称:

梅之名虽间经典,然古者不重其花,故《离骚》遍咏香草,独不及梅。《说苑》始有越使执一枝梅遗梁王事,其重花之始欤?六朝及唐递相赋咏,至宋遂为诗家所最贵,然其裒为谱者,则自成大是编始。1《四库全书总目》转引自(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260页。

认为梅虽然经典,但是并不是自古就有,《说苑》中才提及有,越国使者以一枝梅参见梁王之事,猜测赏梅之风始于六朝,但直到宋代才为“诗家所最贵”。

《梅谱》的编写始于范成大。范氏《梅谱》内罗列了十二种梅花,大部分植于“范村”。《谱》中分别记录十二种梅花的枝干、花叶的形态、习性以及培育方式。如江梅,他写道:“遗核野生,不经栽接着。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此本页。花稍小儿疏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又如早梅,“花胜直脚梅。吴中春晚,二月始烂漫,独此品于冬至前已开,故得早名。”2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254页。等。

有关梅优劣标准,在《梅谱•后序》中有:

梅以韵生,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3同上,第258页。

认为,梅是以“横斜疏瘦”和“老枝怪奇”为贵,相反,“嫩枝”、形态“直上”如酴醾或蔷薇的,被认为是“气条”,只能用作采摘果实和做材料;“茁短横枝”遍布花朵的,又“非高品”。

范成大园林观念中对梅的关注远甚于其他事物,梅在园林中不仅作为植物布景,有时更是作为园林的核心而存在。在写盘园时,他认为梅是园中主景,且园内的其他配置都是为梅而作,他称:“去成都二十里有卧梅,偃蹇十余丈,相传唐物也,谓之梅龙,好事者载酒游之。”在距离成都二十里处有唐代种下的梅叫“梅龙”,枝叶生长开来有十余丈,吸引着众多文人骚客携酒游玩。宋代的一丈折合成现代度量尺寸是3.168米,以此推算,龙梅的枝冠有三十多米的直径。范成大在笔记中还写道:

(梅)傍枝四垂,周遭可罗坐数十人。任子岩运使买得,作凌风阁临之,因遂进筑大圃,谓之盘园。余生平所见梅之奇古者,惟此两处为冠。随笔记之,附古梅后。4同上,第255页。

任子岩买下大梅,并作凌风阁在旁边,并且造出了当时“甲于东南”的名园:盘园。盘园内的景物围绕者古梅布局:

梅后坡垅畇畇,子岩悉进筑焉。地广过薌林,种植大盛,桂径梅坡,极其繁芜。

清楚交代了古梅的发现,求买,以及为梅造园的过程。文中称梅“盘结如盖,可覆一亩”,现在看来是很难想象的,但此文源自范成大纪实笔记,又具有极高可信度。为梅造园,首先仅作高楼“凌云阁”,可俯瞰古梅。后又扩张园林营造,在梅后筑“坡垅”,内有桂径、梅坡,“极其繁芜”。

范氏对梅的喜爱,也代表了南宋文人审美的普遍趣味。尤其在于将梅作拟人化的形容。历代文人以物比人,进行比德的做法非常普遍,不同的物被赋予了不同品格,相同的物也能被投射以不同的品格,即使其中的理解千差万别,但有一点达成共识,那便是对“德行”、“品质”的共同追求。刘克庄写过《梅花百咏》5(宋)周密撰,孔凡礼点校,《浩然斋雅谈》,卷上,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1月,第30页。,借梅比喻政治中的傲然姿态。

由于赏梅的兴盛,南宋在对梅的选择和培育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范成大称,作为独立欣赏之用的古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最多,四明(今上海)、吴兴(今湖州)略产。古梅的形态独特“枝樛曲万状,苍藓鳞皴,封满花身。又有苔髯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6(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255页。但尽管有各种栽培方式,但仍要考虑梅的习性,不可轻易移植培育异地之梅,他曾尝试将会稽产的苔梅移植到吴兴,梅身上的苔仅长了一年就全脱落殆尽。

园林花木的设置除了梅花外,范成大还在自己的诗文中提及如菊、竹等植。范他也系统编写过《菊谱》,在序中,他以“菊”来比君子,称其“傲睨风露”是幽人逸士的节操,虽“寂寥荒寒”而不改其乐。同时以其医药价值,更称此为花中“君子之道”,例举了历代爱菊人士,以证此说。

故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至陶渊明尤甚爱之,而菊名益重。又其花时,秋暑始退,岁事既登,天气高明,人情舒闲,骚人饮流,亦以菊为时花,移槛列斛,辇致觞咏间,谓之重九节物。此虽非深知菊者,要亦不可谓不爱菊也。1(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第269页。

他也写《水竹赞》以石和竹喻人,认为“竹君清癯,百昌之英。伟兹孤根,又过于清。”2(宋)范成大撰,《水竹赞》,《全宋文》,卷四九八五 第415页。这是“辟谷吸风、姑射之人”,是普通文人们仅可瞻仰之人。

将人格化的植物在园林中广泛使用,园林也成为比德和兴德的重要场所。姚宽所撰《西溪丛语》把植物中的三十种分别人化二为其命名,如:“昔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兰为幽客,桃为妖客,杏为艳客,莲为溪客,木犀为岩客……”3(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卷上,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年,第36页。称:“昔牡丹为贵客,梅为清客,兰为幽客,桃为妖客,杏为艳客,莲为溪客,木犀为岩客海棠为蜀客,踯躅为山客,梨为淡客,瑞香为闺客,菊为寿客,木芙蓉为醉客,酴醾为才客,腊梅为寒客,琼花为仙客,素馨为韵客,丁香为情客,葵为忠客,含笑为佞客,杨花为狂客,玫瑰为刺客,月季为痴客,木槿为时客,安石榴为村客,鼓子花为田客,棣棠为俗客,曼陀罗为恶客,孤灯为穷客,堂梨为鬼客。等,表达了植物在人心中的品格和等级排序,并以此运用到园林营造中去。

张季长演《赋梅》自序云:“余往岁和任子渊梅花诗,有云:“梦随影瘦溪横月,诗与香深竹拥门。”4(宋)叶寘撰,孔凡礼点校,《爱日斋丛抄》卷三,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1月,第59页。梅与诗、香、竹共同营造出文人的生活情趣,在此已不独强调梅的高洁品质,而更是多样的文人生活和精神特征。

图1 (南宋) 李嵩 《西湖图》

图2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图2 (南宋) 夏珪 《西湖柳艇图》

三、结语

南宋大量兴起的文人阶层,在临安,在西湖边,几乎没有占地造园的可能, 他们在致仕退休后,回到故乡或近都城的城市投入造园,并为自己以及他人的园林书写了大量的园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区别于皇家、官贵的园林特色,从诗、画中吸收不同的山水意象呈现方式、组织结构和语言模式,并投射到园林营造中。主观化、意境化、符号化等经由文人多方面影响而形成的园林特征正是这个时期江南园林所独有,是皇家等主流文化扎根于江南后,被江南山水、文人所消解的园林特征。此时文人的园林同诗词和绘画共同表现了他们的山水观念,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石湖范成大点校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水鲜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浅谈杨树育苗技术
文徵明诗咏石湖
恣肆雄强,独白古今——简析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喜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