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华 罗燕 石培芬 吴帮琴
556000黔东南州中医医院,贵州 凯里
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是减少反复穿刺,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效率。但常因操作不当、留置时间过长、日输液总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等原因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有关数据显示,静脉输液患者中约有80%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如何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及如何有效治疗静脉炎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我院在静脉留置针患者输液过程中采用三黄散贴敷,收效甚好,现报告如下。
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采用留置针进行输液的患者120 例,男71 例,女49 例;年龄18~70 岁,平均45.2 岁。⑴纳入标准:①穿刺部位:选择上肢注射部位的粗、直静脉。②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无局部慢性炎症及血管急性损伤患者。④无合并血管基础性疾病及凝血系统疾病。⑵排除标准:①谵妄、昏迷以及精神病患者。②伴血液相关疾病或严重骨髓抑制的患者(研究表明易出血和发生静脉炎)。③原有静脉损伤史或反复穿刺已造成静脉损伤的患者。④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史。⑥严重上肢水肿、局部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对照组:常规留置针,并给予常规护理。②观察组:在留置针穿刺点外1 cm 贴敷三黄散,大黄、黄芩、黄柏按5:3:2 的比例。制作方法:将上述药按比例配好,并研磨成粉,使用时加姜汁和蜂蜜调成糊状,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未出现静脉炎者用药至拔除留置针为止,出现静脉炎者可继续用药,一般为3 d。
相关标准:⑴静脉炎严重程度分级:0 级:无症状;1 级:穿刺部位发红,无疼痛;2 级:穿刺部位红肿;3级:穿刺部位红肿并有条絮状物形成;4级:穿刺部位红肿,有条絮状物形成,并有脓液流出。⑵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进行评估,由轻到重依次为0~10 个数字,0~2 为舒适,3~4 为轻度不适,5~6 为中度不适,7~8 为重度不适,9~10为极度不适。⑶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无红肿,索状红线消失。②显效:局部皮肤灼热、疼痛消失,索状红线消失>80%。③有效:皮肤灼热、疼痛减轻,红肿面积消退<80%。④无效:无改善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分级比较(n)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分级比较: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75%,观察组为30%,且观察组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舒适度比较:对照组舒适28例,轻度27 例,中度5 例;观察组舒适48 例,轻度12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效果:观察组出现静脉炎的18 例患者继续给予三黄散贴敷治疗,共治疗3 d,治愈11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4%。
输液性静脉炎中医病机分析。静脉炎最常见的病理机制是机械性刺激,即静脉导管插入及对静脉血管刺激导致炎症及血栓形成[2]。静脉炎属中医认为输液性静脉炎是输液过程中穿刺伤及局部脉络血行不畅导致血瘀阻滞,“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受阻导致肿胀;瘀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热内蕴或血溢肌肤则局部发红。其发生机理是热毒凝于血脉,气血瘀滞,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素问·痹证》有“痹在于脉则血凝不流,血瘀则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千金备急要方》有“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等[3]。因此,治疗宜散结化瘀,清热解毒。
输液性静脉炎常见处理措施:①物理法:主要有热敷、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等,其机理是通过物理性因素的刺激,加快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反应,加快组织修复能力。②激素法: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注射或外用,其机制是通过激素抑制其炎性反应,促使局部炎症消失。③麻醉法:主要是通过麻醉剂外敷,对局部神经麻醉从而减轻疼痛。④通经活血法:多以中药外敷为主。
三黄散外敷对静脉炎预防及治疗作用分析:三黄散由大黄、黄芩、黄柏按一定比例组成,方中大黄为君药,可泄热毒、行瘀血、破积滞;黄芩、黄柏为臣药,可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成分能够减少炎性细胞渗出,起到抗炎、抗氧化的效果,同时还可镇痛[4]。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与常规留置针比较,结果显示在采用留置针输液过程中使用三黄散外敷可明显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发生静脉炎的患者中持续使用三黄散外敷,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由此可见,三黄散外敷不仅能预防留置针所致静脉炎,且对静脉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