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黏土人

2019-10-25 06:28蓝椿艺
人物画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衍生品融合

摘 要:ACG衍生品之一黏土人与ACG亚文化分支关节人偶在不斷丰富壮大的ACG市场中相遇,由玩家推动动着黏土人官方公司GSC,创作出新生代衍生品“关节黏土人”,并快速蓬勃有序地发展成一个新的亚文化群体。

关键词:ACG文化;衍生品;关节人偶;黏土人;融合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ACG(即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 的缩写总称)因其区别于现实生活的奇幻丰富、绚烂多彩而受到不同年龄层的热烈追捧。由ACG本身及其衍生品带动的经济发展和亚文化圈层的繁荣已成为不可小觑的当代文化现象。ACG爱好者们沉浸并享受非实体的视听盛宴,并乐于掏腰包为“周边”买单。ACG角色普遍在真人形态上进行美化和夸张,天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因此,在衍生品的开发中,手办、PVC人形和Q版黏土人等作为角色形象可触可把玩的实体,更是成为了一票ACG爱好者们的心头之爱,他们对虚拟角色的情感有了可投射的实体对象,不少爱好者在欣赏的同时,也希望与自己喜爱的角色产生更多的互动。

拥有BJD(球形关节人偶Boll-Joint-Doll的缩写总称)或其他机械关节人偶的“养娃族”同样是受ACG文化影响而成型的亚文化群体,人偶的脸和五官以及身材同样皆在现实人类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美化和夸张。它们具有丰富的可动性,能够摆出接近人类的各种姿势,满足与玩家的互动需求,玩家通过给人偶换装、布置妆发等,将它们改造成符合个人喜好的模样。

ACG文化与其亚文化相互交融影响,不少ACG爱好者也是关节人偶玩家,玩家创新地将Q版黏土人的头部与机械关节素体结合,关节黏土人因此诞生。这种无心之举令人眼前一亮,喜爱的角色变得小巧可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ACG爱好者参与改造和创作,形成新的亚文化群体,甚至影响推动了黏土人的官方设计。

一、黏土人综述

1.1从“PVC人形”到“黏土人”

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将米老鼠印在儿童写字板上,并以此盈利,开创了衍生品盈利的先河。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与逐渐完善,衍生品盈利成为动漫产业主要盈利之一。国内的ACG衍生品爱好者通常将衍生品称为“周边”,它囊括了与动画、漫画、游戏、电影等由本身题材衍生出的一切虚拟与实体的产品。其中细分可分为印刷平面形象于实用物品上的“软周边”与还原角色形象、以观赏价值为主的“硬周边”。

“PVC人形”与“黏土人”同为“硬周边”的典型,从衍生品的常规分类来看,它们共同属于“人形”,在中文地区可称之为“手办”。PVC人形是指以PVC、树脂、宝丽石为材料制作的拥有涂装的完成品人形,它们高度还原角色的动作姿势、服饰、表情神态,配以精美的涂装,将角色最有张力的瞬间凝结在这一个雕塑作品上。因其价格昂贵,多用于收藏观赏,较少把玩。

“黏土人”与“PVC人形”共同分类于“人形”,但并非同时“出生”。上世纪80年代的ACG作品中,为了增加视觉夸张的喜剧效果或展现角色形象“可爱灵巧”的一面,正常身体比例的角色被“缩”成二至四头身比例的幼态形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灌篮高手》常使用这种萌化手法,将樱木花道、流川枫等角色化为Q版化,穿插在故事中轻松的桥段。

一时间“Q版化”蔚然成风,并在衍生品上有了体现。2006年,日本人形制造公司Good Smile Company(简称GSC)推出Q版黏土人形系列,它们身高约10厘米,头高约占整体一半,有着不可动或简单可动的四肢,部分角色拥有可替换的表情脸壳。细节精美、神态还原度高,令人爱不释手。价格约合人民币200-300元不等。“萌”的外形与相较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批的爱好者购买,从此与PVC人形共同成为“人形”家族一大分类。

1.2黏土人爱好者的审美心理

不少ACG爱好者钟爱还原写实原作的硬核周边,但没人能抗拒萌萌的黏土人。虽然有着审美偏向的不同与价格的差异,部分黏土人玩家仍是PVC人形玩家的分流,他们对角色的不同形态抱有一致热爱,收藏高精度人形手办的同时也欣赏黏土人的可爱。

黏土人有着对角色精准的神态把控,化繁为简,留存精髓,在玩家眼中拥有高度的认同感,可握于掌心的小巧外形,提供了更方便的把玩条件,可替换脸、简易可动等,使黏土人拥有了交互的可能性。且黏土人价格亲民,玩家不必因高昂的价格而再将它们藏于柜中盒内,早期多用于摆放于拍摄场景中作为拍摄主角或摄影道具,也可多个黏土人摆成一组营造情景。

二、关节人偶综述

2.1关节人偶的分类

关节人偶通常分为球形关节人偶与机械关节人偶。

球形关节人偶,统称BJD(Boll-Joint-Doll),泛指拥有球型关节的可动人形,关节呈球形,身体各部分可随意拆分组装,由结实的皮筋或弹簧连接,由此可摆出模拟真人形态的各种姿势,BJD的五官和身材真人基础上进行夸张和个性化地美化。玩家给BJD选择眼珠、假发,画精致妆容,穿戴服饰,配以场景,摆好动作,拍照或把玩,如同养着自己的“孩子”,因此被称为“养娃族”。

机械关节人偶,指关节形态由中心支架支撑关节转动,或通过卡位、无缝对接,从而固定关节的人偶,市面常见的机械关节人偶有变形金刚玩偶、兵人、胶皮或塑料材质的人形娃娃、潮流玩具的中可动玩偶、可动手办分类下的figma素体等。随着玩家人群的扩大、人偶市场的丰富,“养娃族”已不局限于BJD玩家,“娃”的分类中,也有了不少体态优美个性突出的塑胶材料机械关节人偶的身影。

2.2“养娃族”的审美心理

可动的构造是关节人偶最大的特点。与人形手办相比,它们同样拥有精致的五官与美化夸张的身材,不同的是,可动带来了与玩家的互动,可玩性增加,关节人偶弥补了雕塑的单一化情感展现,摆出千种姿态,便有千种欣赏的角度,它们通过体态的变化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充分配合着玩家的情绪变化,是玩家情感最真实的投射。

“养娃族”将关节人偶看作“孩子”,将自己定义为“娃娘娃爹”。一方面,关节人偶的人类拟态和唯美无害的面孔看似拥有“生命”,另一方面,人偶通常在玩家下单后开始制作,漫长的等待似“怀孕”,将人偶到家喻为“出生”,摆放把玩换装拍照等一系列玩法,共同称之为“养娃”。 德国心理学家特奥多尔·李普斯(Theodor Lipps)在其著作《空间美学》中提出了美感享受中的移情作用(empathy,又译神入)理论,认为审美快感的特征在于审美对象受到审美主题的“生命灌输”,而自我产生欣赏的心理活动,他认为美感的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主观情感。审美移情并不关心对象的真假,也不关心它实际是什么,只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的无意识的纯粹的审美观照。[2]

三、黏土人与关节人偶的偶遇

3.1关节黏土人的搭配构造

关节黏土人,是为将黏土人的头部与原身体分离,并搭配机械关节素体而创作出的一种衍生玩法,最早约出现于2014年。早期创造出这种玩法的玩家选择了obitsu素体中的11cm机械关节人偶素体(简称ob11),玩家将黏土人脸部取下,拧开头部与原身体相连的固定螺丝,取下原身体后,即可将ob11素体接入头部。与原身体相比,ob11素体身长更长,体态似儿童。

可动丰富的关节使得带关节的黏土人从不可动或半可动的固定状态中“跃下”,从观赏性为主的“手办”转变为互动性较高的“人偶”。 与全身PVC材料的黏土人本身相比,关节黏土人适合穿布制衣物,关节、服饰替换自由,可玩性大大增加。

3.2关节黏土人的衍生玩法

日系ACG产业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同人”与“二次创作”,原作者赋予角色生命,二次创作者则给了角色不一样的生命轨迹。关节黏土人的诞生正是玩家自发的二次创作,它的诞生自成一派,有着自己的“衍生玩法”,借助互联网的便捷传播蓬勃地发展着。

3.2.1服装与场景

给娃娃穿衣打扮是每个人偶玩家自然而然想到的第一件事:给角色穿上剧情之外的日常装束,将它们放置在玩家布置的日常场景中,此时关节黏土人更像是玩家的“孩子”;也有玩家热衷于通过自制或定制,还原剧情、官方插图里的经典服装和场景,这样的玩家通常拥有多个黏土人角色,关节素体可动的四肢利于摆出剧情中的动作姿势,黏土人之间位置、动作的“互动”妙趣横生,这种“cosplay”的玩法尽管对金钱、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仍被不少玩家看作是“终极追求”。

3.2.2头部改造

关节黏土人风靡的初期,GSC旗下角色远不足以满足广大ACG爱好者的需求。为了拥有自己喜欢的角色,一些手工能力强的玩家开始了魔改与自制。他们选择与自己喜爱角色发型相似的黏土人,切割打磨掉多余部分,用补土等材料捏出发型,最后打磨、翻模、喷漆,获得心仪角色的发型。 GSC黏土人脸壳大多形状相似,只有嘴型略有不同,因此脸部的改造相对简单:在电脑上绘制角色的眼睛并打印出水贴纸,将它们贴在卸好妆的空白脸壳上便可完成,手绘能力强的玩家如同BJD玩家里的“妆师”,直接在空白脸壳上绘制眼睛,最后喷上消光漆保护妆面。

除了头部的改造,玩家根据ob11方便拆卸关节的特点制作出不同长度的ob11可替换小腿,以对应角色之间产生的身高差,这种替换小腿需求量巨大,供不应求,一上架便脱销。

3.2.3情景动漫

用娃娃拍摄情景动画或漫画并非关节黏土人玩家的专利,任何关节人偶都可以成为自创动漫作品的主角。关节黏土人不足15厘米的身高,体型小巧,摆放灵活,可替换脸壳方便地转换角色情绪,等比例的场景、配件在体积和价格上也相对亲民,自由度高。拍照、配上文字对话,不需要高成本就能以简单有趣的方式呈现漫画效果。亦有玩家用黏土人拍摄制作定格动画,方法与传统偶动画相似,像是角色自己动了起来。这种“打破次元壁”的操作侧面展现了ACG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3.3玩家对官方的推动

3.1.1 抢占可动素体市场

眼看玩家自创的关节黏土人玩法层出不穷,GSC官方“坐不住”了。2018年6月,GSC公司推出了新系列——黏土人doll,即与GSC自家黏土人头部搭配的素体,同占领素体 “半壁江山”的ob11等素体抢占可动素体市场。GSC发挥官方优势,在头身衔接和肤色适配方面都做了优秀的处理。市场上常见的素体各具优劣,给玩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3.2 GSC的包容性

GSC黏土人早期的角色数量较少,多为经典人气作品。然而当下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玩家对新兴角色与不同类型角色的需求增多。GSC面对商机积极应战,加速新角色开发步伐,将目光转向了更广阔的整个ACG市场。

因不满官方的出品速度,迟迟不能拥有自己心爱热门角色的“同人”玩家不得不自己动手魔改角色,而GSC官方则紧随其后推出“官方版本”,相较玩家魔改版的同一个角色,制作形象与精细度上可谓不分伯仲。

手游爱好者对《恋与制作人》这款国产恋爱游戏并不陌生,这是一款于2017年12月20日发行的手游,并在2018年大火,风靡至今。彼时的GSC已于2011年在上海成立分公司Good Smile上海,紧跟消费群体,把握用户需求,进军国内市场热门IP,其中包括大火的《王者荣耀》《阴阳师》《全职高手》等,随着国内ACG市场的逐渐活跃繁荣,GSC将持续在中国市场上进行深挖与合作。

同时,GCS的风格开发范围不再局限于日漫风格的角色,许多欧美角色也纷纷上线,并保留了原本的美式动画风格。

四、关节黏土人玩家心理分析

4.1 共通的“豢养”心态

关节人偶玩家通常对ACG文化都有着高度的审美认同,并在人偶身上有强烈的情感投入。无论关节人偶是否被玩家视为“孩子”,它们都安静地承载着玩家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所有情绪。玩家占有并主宰着玩偶的实体,小到服饰,大到屋子,玩偶的一切均由玩家安排,不具备反抗与侵略性。这种从属关系并不会存在于社会人中,玩家却能通过这种“豢养”的方式拥有喜欢的角色、形象,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放松和心理愈疗。

4.2 满足幻想中的互动

几乎所有“同人”形式的创作无非都是为了满足爱好者们对角色在官方世界设定之外的活动的幻想。关节黏土人玩家也不例外,关节有利于将角色摆出设定的姿势,脸壳的更换也满足了“互动”中不同情绪的需求。尤其在玩家拥有多个角色时,可以通过拍照、搭配文字、制作视频等方式,用它们创造出原作外的角色互动。

4.3 手作爱好者的展示平臺

关节黏土人的诞生本身与手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将黏土人与关节素体搭配时需要将素体做简单的拆卸、拼装等处理,但对于没有手作基础的玩家来说也是一种很好上手的入门方式。作为一种玩家主导的小众衍生品,关节黏土人的一大玩点在于手作玩家自制:自制服饰、道具、场景、外出包;魔改发型、脸壳表情;翻模制作对应不同身高尺寸的腿部关节、可替换手部形状等,在创造更多黏土人关节玩法、丰富市场的同时,也提升了手作玩家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带动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尝试自制,壮大着关节黏土人的玩家人群,无形中推动着这一小众ACG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模型网《从电影《流浪地球》谈谈中国电影/动漫/游戏周边商品的现状和发展》2019.02.13

[2] 陶瓷球型关节人偶艺术研究_5陶瓷人偶所蕴含的愈疗能力_35_42_熊艺蓉_5陶瓷

作者简介:

蓝椿艺(1996.10—),女,汉族,籍贯:广西柳州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广播电视,研究方向:动漫创作。

猜你喜欢
衍生品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衍生品
套期保值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中的风险管理功能研究
由“大白”玩偶脱销说开去
衍生品:华尔街死守不退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