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发问”的策略

2019-10-25 01:55余颖前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提问策略主动性质疑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主动“发问”的策略,包括“厚积薄发,有备能问;以问激趣,以趣引问;氛围民主,自信敢问;引导质疑,主动提问;激励生奇,乐于发问”。

【关键词】小学语文 质疑 主动性 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A-0121-02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知识由学而来,更是由问而来,“问”为学之源。因为不会问“为什么”,就不会真正理解“是什么”,学习到的知识就只能是表层的,而且不会“发问”的学习,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此,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须让学生学会主动“发问”。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做到让学生主动发问呢?

一、厚积薄发,有备能问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领袖们》中,介绍有位叫温斯顿·邱吉尔的总统,大家都为他惊人的记忆力和横溢的才华而折服。其实不是他天赋异禀,而是他的“家庭作业”做得好,因为每次在重要场合发言,他都会提前看资料,认真思考,反复背诵。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好的准备就没有精彩的发言。同样,学生没有准备,就没有发现、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就不能算真正理解知识。对于小学语文课,预习是学生为新课做准备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有效的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知识积累,便能有所发现、有所疑问。

学习新课之前,教师让学生先自行预习,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理解。学生在预习中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入,就越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由于课文所涉及的事件年代相对久远,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课文有较大难度。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高尚情操,然后产生感慨、生发问题,接着自学思考,遇到问题时再查找资料。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1.我们离敌人很近,“必须一动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但后面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这个动作很大,不会被敌人发现吗?这样的表达是不是前后矛盾?2.战士们全身伪装,隐蔽得很好,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后面又说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战士们是怎么知道邱少云被火烧了呢?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笔者马上将问题抛给学生思考,学生一时之间陷入沉思,继而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1.燃烧弹烧着了棉布会产生烟雾,借着烟雾敌人不会发现“我”扭头的动作。2.口号是作者先喊的,大家听到了也跟着喊。问题解决了,学生尝到了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的乐趣,更激发了他们“发问”的动力。但如果不是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又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质疑能力呢?可见,在解决课文的主要问题之前,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预习积累,让学生有备而问。通过层层发问,不断解决问题,学生才能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享受学习乐趣。

二、以问激趣,以趣引问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使学生能“问”在关键处,“问”出点子,教师可以通过“以问激趣,以趣引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设问。“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五彩斑斓的花朵,会变得多姿多彩;学生也像穿梭在春天花海中的蝴蝶,能够幸福快乐地采集知识的花蜜。

例如,学习《水》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猜谜语游戏的情境:首先课件出示“弟、猫”两个字的字谜:1.“头戴兔耳帽,身穿弓字衣,身板站得直,一脚向左踢。”2.“田上一棵小草,小狗守得牢牢,弟弟见了抱它,老鼠见了逃跑。”当学生猜出这两个字,尝到猜字谜的乐趣后,笔者再利用课件出示“水”的字谜:“大于号,小于号,全靠小心别去掉。”当学生猜出“水”字时,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看到题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迅速浏览文章后,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1.为什么用“水”做题目?2.为什么说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3.缺水很苦,可文中把雨中洗澡、一勺水消暑写得如此开心,为什么?……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因为课文是围绕“水的珍贵”来写的,所以文章以“水”为题;因为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可作者不写缺水之“苦”,而是通过两个细节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水的珍贵和水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

课堂“以问激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以趣引问”,能让学生在“趣”中打开思路,最终把课文的关键问题理解清楚,使自己“发问”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氛围民主,自信敢问

“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让学生敢于亲近教师,学生才能获得更多发问的机会。怎样才能让学生敢于亲近教师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情绪轻松、思维活跃,自然产生更多的思考与发现。

一次,一位名叫袁刚的老师到我校上课,他的体型稍胖,略有“富态”。课堂伊始,袁刚老师是这样自我介绍的:“有人一看到我,就说,哎呀,袁老师,我一看到您就想起您的名字,袁者‘圆——也……”话还没有说完,学生便哄堂大笑。正是袁刚老师敢于放下身段自我调侃,再加上其语言风趣幽默,寥寥几句就给课堂营造出轻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这样,学生即使在陌生老师的课堂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学习中便能畅所欲言。可见,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让他们敢问、敢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欲言又止时,许多教师都会加上一句“不要紧,说多少都没关系,回答问题,有对的,肯定也有错的,錯了也没关系”。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话,却给学生轻松的感觉,为学生树立“敢问”的信心,也是促进学生顺畅表达的“催化剂”。有时,不管学生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也不管答案对不对,教师都要不吝赞美之词,特别是对那些好不容易站起来的学生,更要关注他们的表现,给予他们鼓励。有一个学期,笔者班上新来了一名学生,他上课不敢抬头,不敢举手提问,为了帮助他树立信心,课上笔者关注他,课下和他聊天。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他提出了一个令全班同学都刮目相看的问题:“从外洞进内洞经过空隙,要靠工作人员在里面拉小船才行,那工作人员是怎样进去的呢?”笔者和同学们听到这一问题,不约而同地鼓起掌,大家争着发表见解,有的说:“游进去的。”有的说:“潜水进去的。”还有的说:“躺在小船上撑竹竿进去的。”……经过这一次的自主发问,获得大家的热烈回应后,这名新生从此信心倍增,课堂状态积极了很多。

其实,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或者很少举手发言,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及建议,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只要教師创设好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放下胆怯和犹豫,自信地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也会因此变得更生动精彩。

四、引导质疑,主动提问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如果教师无条件地解答学生的所有问题,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教学生在关键处问,在生疑处问。读完一篇课文后,除了让学生能够说出故事内容、说出文章主题、说出所获启发、说出写作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疑可“质”,有疑可“问”。

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汶川大地震中发生的故事,再由故事回到文本,说说文本的中心思想,最后说自己的感想。读完这篇文章,学生都被文中谭老师大爱无私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然而笔者却提出自己的见解:“通常教师在讲台前讲课,讲台这个位置是最靠近门口的。”这一提示,使学生疑窦丛生,接着提出许多问题:1.地震来了,离门口最近的谭老师是最有机会逃离教室的,可他为什么没有逃?2.是不是他跑得太慢所以跑不出去?3.如果他不顾学生自己跑了后果会怎样?……通过一番质疑分析,谭老师爱生如己、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便清晰地凸显了。

《船长》与《最后的姿势》主题比较接近,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利用《最后的姿势》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船长》,先让学生说说收集到的背景资料,再回到课文说说中心思想,最后说说自己的感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生出疑问:1.船上有快艇,船长为什么不先走?2.为什么他说让妇女先走,哪个男人敢先走就开枪打死他?3.为什么船长把自己给忘了?……通过图文结合,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疑可“质”,有疑可“问”,学生便能成为知识的主动求知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样的课堂因学生主动“发问”而变得积极、活跃。

五、激励生奇,乐于发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为强烈,让他们懂得知识,不如激励他们以学习知识为乐。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都有。小哥白尼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总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和激励,小哥白尼因此在激励中成长。可以说,激励出兴趣,激励出创造力,激励出进步的学生。

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学的掌声,教师的赞扬,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源泉。课堂上教师或用赞美的口吻:“你说得真好!说出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你的想法真棒!又为我们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丰富的想像力为我们增添了洪荒之力。”或用轻轻的点头、微微的笑容去肯定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进而对学习充满好奇,由奇生问。教学《草原》时,有名学生问:蒙古包是包子吗?当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名学生害羞得低下了头,笔者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摸着她的头说:“是的,你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蒙古包就是一个用特定材料做成的‘包子。但是,大家请思考一下,蒙古包里装的是不是我们常见的“包子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讨论,最后把答案锁定在“蒙古包里装的不是常见的‘包子馅,而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师顺接了学生不经意的“问”,巧妙回答,由问引问,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启发了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一举多得。如果教师不能灵活应对,及时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质疑和提问的兴趣,学习就不再具有“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问”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好奇心在探究中体验成功,分享成功,课堂就会变成学生的乐园。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才能求得真知,课堂才会因“问”而精彩。

作者简介:余颖前(1968— ),女,广西灵山人,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于钦州市第五小学任教,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提问策略主动性质疑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
解析高中语文试卷讲评改革的必要性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