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了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师资队伍匮乏、实践平台资源不足等不足,从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双师型”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建设资源共享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方面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176-02
随着创新创业逐渐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愈加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鼓励和扶持政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既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发展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然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站位不够高、体系不够完善等新问题,需要高校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加以解决。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系不够完善。体系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体系、培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整、内容比较单一等方面。例如,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培养具有新时代民族复兴使命担当的,具有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系,更多的是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而相对轻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价值引领和职业精神、人文素养,缺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精气神”。培养内容中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不够完善,普遍缺乏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内容。有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缺乏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配套制度。考核評价体系普遍侧重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成绩、技能大赛成绩、创业孵化基地或实训基地的考核,缺乏对专业创新创业政策落实情况、校企合作成效等软环境的考核等。
(二)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步入内涵提升阶段,但依然有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浮于表面,有的甚至仅仅交给团委或就业中心或某个经济类二级学院负责,没有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脱节,缺乏协同活力。
(三)师资队伍匮乏。新时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批批既具备专业创新知识又具备创业实战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能力的教师。目前,有的高校教师只有理论没有创业实践经验,有的企业兼职教师有良好的实战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技能。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只关注大学生能否创业成功、能否解决就业问题,忽视对大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前瞻能力以及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大学生内在的创业动机、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动力缺乏自觉培养意识,直接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数量偏低、质量不高、企业生存能力弱。高校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软肋。
(四)实践平台资源不足。目前,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或孵化基地,并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也有少部分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或孵化基地,没有持续给大学生用于创业实践,有的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租赁给他人作经商盈利之用。有的高校即使给大学生用于创业实训,但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实践平台或孵化基地资源十分有限,能辐射普惠给学生进行创业实训的机会屈指可数。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资金不足、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或实践的一个瓶颈。
二、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可推广可复制的培养体系,还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探索与实践。但无论如何探索,都需要各高校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来修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以价值为引领,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国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鼓励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这对学生而言,只是个外部推动力。如果只是为了就业而创业,会导致大学生因内动力不足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而轻易选择放弃。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坚定学生创新创业的理想信念,将外部驱动力内化为学生自主创业的自觉行动与理想信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键环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在新时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开办实体企业,在非企业实体的岗位上也需要大学生开拓创新的拓荒牛精神,这也是广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外延所在。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正确价值观、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守法诚信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与专业相结合,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教学体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内部的协同培养,即学校内部各院系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协同培养,实现多样性、个性化的学科交叉创新培养。仅仅依赖单独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没有相对系统的专业特长作为内核支撑,大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创业成功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必须从最根本的专业教育入手,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创新创业理念,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理念进行自主创业,使两者有效融合,才有可能促使大学生内心中创新创业的种子生根发芽、风雨无碍,直至根深叶茂。
3.抓住难点痛点,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校自身制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在于创业实践,而创业实践的痛点在于创业资金。高校要主动作为,想方设法多方筹措,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基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基本的启动资金。同时,建立孵化项目审批准入制度、资金审批管理制度、学分互认制度、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等配套制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营造适宜创业营商的好环境。
4.结合“三全育人”,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机制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协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对协同育人各方对组织的贡献和不足进行评估,而且在宏观上对协同育人政策、措施进行调整提供参考,完善组织反馈。新形势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要实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要聚焦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成绩、技能大赛成绩、创新创业实践的考核,还要聚焦于各专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或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的成效、创新创业跟踪服务指导质量等全方位综合评价指标的考核。
(二)围绕“双师型”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養体系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新形势下,高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秀人才的培养,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新的时代,需要要建立一支既具有专业教学能力又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和考核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兼职创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培训、相关创新创业咨询师(指导师)资格考证培训,鼓励教师成为高素质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此外,还可通过对聘请的兼职教师(如德高望重的知名企业家、品学兼优毕业生成功创业者等)进行系统的教学规律培训,来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也可以采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由校内专任教师主讲、创新创业实践课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的灵活的“AA制教学方式”。这些品德优秀、商海实战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有助于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并付诸行动,从而成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
(三)加强校企合作,建设资源共享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离不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单纯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还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走到社会真实情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此,高校可将所有的各专业实训基地资源与校企合作单位的实战资源相整合,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良好创业实战环境,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短缺、资源有限的难题。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企业人才订单的形式,为企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双赢。
总之,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致力于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发展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以价值为引领,与专业相结合,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教学体系、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创新创业型合格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8(6)
[2]张晓芬,史宪睿.“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8(3)
[3]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 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教育科学,2015(1)
【作者简介】农素兰(1971— ),女,壮族,研究生,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研究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