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的应用

2019-10-25 01:29党雪妮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师培养课本剧

党雪妮

【摘 要】本文阐述课本剧的内涵,认为它是教育戏剧而不是戏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还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分析课本剧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应用的价值,提出通过构建“突出实践导向为内容”的课本剧课程、建立健全“课本剧双导师制”等方式,实现师范生从“全科教师”到“全能教师”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课本剧  小学全科教师   教师培养  全能教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138-03

课本剧是新时代戏剧发展与教育改革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产品。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习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我国中小学在三年内逐步开足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在内的美育课程。戏剧化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美育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戏剧变换着各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进入校园,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前沿阵地。随着戏剧日益繁荣发展,课本剧悄然在学校兴起,一些有识之士呼吁通过课本剧促进语文课程改革。诸多研究表明,课本剧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点。

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小学教师的培养将“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育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并要求各校要通过“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等途径培养卓越教师。纵观国内外小学教育,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是未来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把课本剧引进课堂,可以改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分科培养的局限性,有效整合各学科资源,建立模块化课程,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从而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新途径。

一、课本剧的内涵

(一)课本剧是教育戏剧,而不是戏剧教育。说起课本剧,通常会认为课本剧与歌剧、舞剧、童话剧、木偶剧一样,重心在“演剧”,目的是培养专业戏剧的编、演、导和舞美人才,其一般应用于专业人员培养;在中小学则作为学校社团,在第二课堂实施,实质上就是为爱好表演的学生提供发展的舞台。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教育。

本文探讨的课本剧,是把戏剧当作载体,把戏剧的元素和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戏剧的实践体验中达到学习目标,其重心在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亲身感受文本的意蕴,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发现和创造。这样的课本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台表演,它必须落实到第一课堂,成为课堂常态,在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灵活开展。

(二)课本剧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剧源于语文课本,它的编演过程包含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认等五大板块的学习活动,体现了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运用、听说读写想演能力的整体训练、书本学习的延伸与拓展、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同时,课本剧又具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性、实践性、活动性、过程性、开放性的特点,它强调团队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发现,勇于创造。因此,我们将课本剧定位为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既可以融进学科课程实施,也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形态。

(三)课本剧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教育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课本剧的排演正是“做中学”的具体实践。

二、课本剧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的应用价值

(一)课本剧是实施“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媒介。小学全科教师原则上能在小学担任主要学科教学,通俗说就是“包班”教学。他们在学校要全科学习,回农村学校要全科或多科教学,能够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不仅仅要实现学科门类的“全科”,更要落实“全科”背景下的“全能发展”。

课本剧是一个多学科、多能力融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项目,有利于改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的分科培养的局限性。首先,与纯文字的文本相比较而言,课本剧把单一的文字表达变成语言、肢体、表情、动作、音乐、布景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让文本内容的呈现更加丰富和多元,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编剧、阅读、朗读、表演等多种方式来学习。其次,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的學习内容也是多维度的。比如要改编剧本时,学生首先要阅读文本,同时要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文本中的人物背景(历史、地理知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历史、地理知识)等,这个过程既融合了识字、阅读、写作的训练,又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最后,在排演课本剧时,不但要考验学生的语言、空间、视觉、运动、审美、反思、个性、逻辑等多元智能,还要考验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精神、创造能力、表现力、感染力等。一部课本剧,参与者必须具备“全科”和“全能”这两个基本条件,这恰恰与全科教师培养的要求十分契合。由此看来,课本剧似乎专门为“全科教师”培养量身定做。因此,将课本剧作为实施“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媒介,可以促进全科教师培养对象从“全科”到“全能”的内涵发展,为日后成长为卓越教师夯实基础。

(二)课本剧是实现“全人教育”的有力载体。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指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戏剧教育的“育人”功能已经变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课本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式样,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其艺术感染力不是单纯靠书面文字所能达到。特别是在表现崇高与卑鄙、正义与邪恶、美好与丑陋、真诚与虚假的对立和斗争中,必须格外爱恨分明,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课本剧不仅补救了一般学科难以达成的情意目标,也更加符合当下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易中天教授《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人”》一文也认为,课本剧编演并非让学生个个都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成为内心丰盈、有着较高感受力,一个真实、善良、健康快乐“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的人。可以预见,小学全科教师在“全人”目标的培养上,课本剧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将成为实现全科教师从“全科教育”到“全人教育”的有力载体。

(三)课本剧可以推动教学方法的变革。就教师专业成长而言,一名合格的教师,至少要具备两种最基本的技能:一是学会学习,二是学会教学。小学全科教师身兼两个角色,一是当下的学生,二是未来的教师。作为当下的学生,他们不但要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先进的多样的学习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提升专业素养,还要学以致用,授人以渔,为日后一线教学积累能量。

课本剧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习惯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而课本剧打破了教与学的界限,形成一个“教学做合一”的一个整体。著名导演杨放先生说,“课本剧”就是高级版“过家家”游戏,当孩子们在改编剧本、制作道具、角色扮演等编演的过程中,正是一种体验游戏的过程,这种游戏兼具了知识与训练、欣赏与理解、体验与表现于一体的学习方式。因为课本剧并非让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换一种方式学习”,让教师“换一种方式教学”。

三、课本剧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应用的策略

(一)构建“突出实践导向为内容”的课本剧课程,促进师范生从“全科”到“全能”的转变。课程是教育教学的载体。每种课程都有特定的课程目标,在目前的单一学科教学中,往往只是突出单一的学科课程目标和能力目标。因此,从“全科”到“全能”的转变,必须有一个多维度的课程作为载体,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提升能力。构建“突出实践导向为内容”的课本剧课程,正是在多维度的课程内容基础上,强调实践、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促进小学全科教师从“全科”到“全能”的转变。具体而言,课本剧课程内容可以包含这样的几个模块:以“课文主题”展开的跨学科关联性阅读、以课文为基础的剧本编写、课本剧的无实物表演、课本剧在课堂中的运用策略、课本剧社团的建设与实施等。而这些模块课程对应的能力目标涵盖了教师的通识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如表1),以下分模块进行论述。

1.以“课文主题”展开的跨学科关联性阅读课程,着重培养全科师范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当前学生受到网络阅读、碎片阅读的影响,对于文本的深度研读、延伸阅读及其方法要领远远不够,以至于离开了教学参考资料,连课文主旨、脉络结构、教学重难点都把握不了。课本剧以“课文主题”展开的跨学科关联性阅读课程,可以读打破学科界限,由点—线—面,形成立体化的阅读,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和文化视野。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改编成课本剧剧本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其中包括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不敢下笔“眼前有景道不明,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阅读崔颢《登黄鹤楼》、李白的《赠孟浩然》等关联度比较大的诗篇,还要学生了解跨学科知识,如人物所处的朝代、背景等,事件发生的地点黄鹤楼、扬州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读能力、感受与理解能力、信息提取、建构与概括表述能力、记忆能力、评价欣赏能力、读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能力得到不断的训练和提升。

2.以课文为基础的剧本编写,着重培养全科师范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课本剧本的编写就是把一篇课文、一首诗改编成剧本,它需要了解一个简单剧本的基本构架,掌握剧本编写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步骤,设计人物台词,掌握角色的配置、剧情、人物形象等基本技能,还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梳理,筛选出对剧本主题有用的信息,避免改编过程背离主题或常识性错误。比如,李白和孟浩然黄鹤楼送别的台词设计,没有经过延伸阅读和训练的学生,连李白怎么称呼孟浩然都不会,学生可能会这样编写台词:“李白:孟浩然,你就要去扬州了,我请你一起喝酒,给你送行。孟浩然:好的,我们就去黄鹤楼,一醉方休。”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再设计出来的台词就不一样了:“李白:浩然兄,你我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能与您把酒言欢啊!何不一同前往黄鹤楼小酌一番。孟浩然:谢太白贤弟抬爱!是呀,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我们去黄鹤楼,美景好酒,一醉方休。”编写课本剧剧本,关键是台词的设计,台词设计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的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和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与创造力等,这些都是全科教师培养中要求的核心能力。

3.通过课本剧的排演训练,培养全科师范生的综合表现力。无实物表演练习是演员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一个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当中,声情并茂、忘乎所以地带领孩子们进入知识的殿堂,这和一个演员进入了角色是一样的。可见,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演员演戏的能力。课本剧中的无实物表演就是让教师和孩子們“演绎”课本,在演绎中去领悟、去体验、去感受、去理解、去运用……这个过程训练学生“听”“看”“说”“读”“写”“想”“做”等多项技能的综合表现力,同时也培养了师范生乐于动脑、勤于动手、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通过课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培养全科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能力。课本剧和其他的教学手段、方法一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本剧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适应性原则。课本剧的素材是叙事性较强的、富于教育与思考意义的课文,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演课本剧。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筛选和梳理,并跨学科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其达到提升全科教师的能力的目的。二是主体性原则。课本剧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三是生成性原则。课本剧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它在课堂中发生,为了课堂而发生。因此,课本剧不要预先的排练,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即兴演绎,动态生成。四是简易性原则。本文所指的课本剧是学校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一个教学方法,所以其重心在“课本”而非“剧”,简单易行,三五分钟即可。当然,如果作为在舞台上表演的课本剧则另当别论。像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广泛影响的课本剧《雷雨》《范进中举》等,这些课本剧是由戏剧学院的专业人士编排的,在大众剧场演出的。课堂教学的策略贵在因材施教,课本剧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以上四个原则对教师的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优化了全科师范生的培养策略。

5.通过课本剧社团建设,培养全科师范生的沟通合作、组织管理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编演课本剧的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组成社团,社团成员自行制定团长文化、社团规则,进行编、导、演、观等分工协作,各尽所长,通力合作。比如,写作能力强学生可以编剧,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当导演,喜欢演戏的学生当演员,有音乐特长的负责戏剧音乐,有美术基础的可以做布景师、灯光师,当然还需要有群众演员和观众。在这样的项目活动中,由于角色分工的多样化,每个学生总可以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成就最好的自己,也成就社团的每一个成员。社团就像是一个小的班级,一个小的课堂,课本剧社团就是师范生锻炼的平台,为日后的班级管理、活动的组织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课本剧双导师制”,提升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双导师制”是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是高等师范院校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为在校学生配备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共同开展并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与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和方式。这种培养方式能有效解决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目前,广西教育学院已经外聘了戏剧教育的专家为全科师范生授课,开设了戏剧赏析、剧本编写、表演艺术、课本剧的排演等课程,同时组建了课本剧社团,定期给予社团成员专业指导。此外,学校还聘请中小学一线教师担任师范生的校外导师,师范生定期走进学校,与一线教师一起开展课本剧的教研活动。

“课本剧双导师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全科师范生和小学生协同发展创设了密切交往的机会。师范生可以深入中小学课堂开展观摩、交流研讨活动,还可以参与指导学校课本剧社团,与中小学生一起创作、排演,这种“教—学—研—做”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小学全科教师岗前练兵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将推动高校与中小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提高全科教师培养质量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璐璐.课本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5

[2]叶仁光.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3]何晓媛.用另一种方式走进语文——课本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2)

[4]李蓓.试谈课本剧的功能[J].大众文艺(理论),2008(7)

[5]周敏婕.小学阶段“教育戏剧”课程设计与教学实务之行动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6]易中天.讓每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人”[J].中国青年,2014(14)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教师培养课本剧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略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
教师四重境界抵达之法探究